導航:首頁 > 自我介紹 > 朝花夕拾中的一個人物介紹

朝花夕拾中的一個人物介紹

發布時間:2021-02-05 05:29:53

⑴ 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介紹,要3個

一、阿長 出自《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時,如送給魯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長是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她粗壯耐勞,真誠善良。

二、藤野先生 出自《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三、范愛農 出自《范愛農》

范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1)朝花夕拾中的一個人物介紹擴展閱讀

《朝花夕拾》寫的雖然是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是對親人和師友的緬懷、眷念,但同時又超越於此而表現了一個特定歷史時代中國社會的面貌,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這是一般的回憶散文所不可企及的。

因為這些散文中習見的只是一些純屬個人的所謂家務事、兒女情,純屬個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瀾;主人公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一點也看不到身外涌動的時代風雲和飄散的炮火硝煙。有些散文作品有助於了解某個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心態,卻難以展示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整體面貌,《朝花夕拾》則與此不同。

由於作者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懷,這就使作品顯示了抒寫個人遭遇與關注民族命運的緊密關聯,不僅展現了作者個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個歷史時代的行跡。

⑵ 朝花夕拾所有人物分析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朴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質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勞)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沒有民族歧視,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像魯迅當時的處境,便不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嚴謹認真、平等待人、和藹可親)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妥協、懦弱)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由此我們可以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爸爸是無情的,他沒有關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卻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損,便會度日如年。(嚴厲、慈愛)
衍太太——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壽鏡吾——方正、質朴、博學。

⑶ 朝花夕拾中人物簡介

1.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2.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因為社會的影響,「長媽媽」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我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不辭辛勞地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長媽媽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長媽媽安息。
3.《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裡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裡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參考資料:http://..com/q?word=%B3%AF%BB%A8%CF%A6%CA%B0%B5%C4%B6%C1%BA%F3%B8%D0&ct=17&pn=0&tn=ikaslist&rn=10

⑷ 朝花夕拾主要人物形象

阿長出自《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時,如送給魯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長是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她粗壯耐勞,真誠善良。

父親出自《五猖會》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范愛農出自《范愛農》

范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4)朝花夕拾中的一個人物介紹擴展閱讀: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 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寫作時間

《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曾先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並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後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

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⑸ 朝花夕拾主要人物形象是什麼

我了解「長媽媽」這個人物,是上小學時讀魯迅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這篇文章中,長媽媽給魯迅講了一個「美女蛇」故事,讓魯迅記憶猶新。長媽媽用這個故事告誡魯迅,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千萬不要答應,否則就會受到傷害。當然這是一個迷信的故事。那麼為何如此迷信的長媽媽,反而會受到讀者的喜愛呢?

這也是長媽媽雖然不識字,有些迷信和愚昧,但是仍然能夠受到讀者喜愛的原因。大家誰有不同的意見,歡迎更正和補充。

⑹ 《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介紹,有誰知道

《朝花夕拾》各篇以記人為主者有三,即《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和《范愛農》。《藤野先生》記師恩,《范愛農》記友情,本文記的則是作者兒時的保姆,無姓無名、青年守寡、卻給予了兒時作者深情關愛的長媽媽。作者抓住幾個主要事件,描述了從厭她、煩她、恨她到最後敬她的全過程。

記人之作最忌事無巨細寫成一篇流水賬,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本篇在繁簡取捨方面極見功力。長媽媽的姓名、經歷,鮮為人知,便用三言五語帶過。長媽媽踏死哥兒最喜歡的隱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貓·鼠》中已有敘述,本篇自然無需重復。而她的「討厭」之處,亦即喜歡「切切察察」和夜間睡成「大」字,要言不煩,卻寫得生動而具體。

作者怎樣從厭她、煩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寫起來就是濃筆重彩,不厭其「繁」了。在作者筆下,長媽媽之討人厭,無可辯解,她之令人煩,卻應加以分析。兒時的作者深感不耐煩的無非是嫌長媽媽的禮節多,規矩多,教給他的道理多,「繁瑣之至」。使兒時的作者最不耐煩甚至當作「磨難」的是「元旦的古怪儀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睜眼就要說「阿媽,恭喜恭喜!」然後再「吃一點福桔」,以求得「一年到頭,順順流流」。但即使這中間雜有某些迷信、陋習罷,不仍然顯示著長媽媽對哥兒的真情關愛嗎?也許可以說,這正是由「厭」到「敬」的一過渡,「厭」和「煩」還是略有不同。長媽媽終於贏得了哥兒的敬意的,是兩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讓大炮放不出來的「偉大的神力」,一是為他買來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經》。這兩件事,輕重卻又不同。

過去多次有關散文寫作的討論中,常常提到散文姓的問題。散文姓「散」不無道理。作繭自縛,畫地為牢,難以寫出好的散文。但散文又忌「散」,如果跑野馬,放斷線風箏,下筆千言、離題萬里,肯定也不是好散文。散文要求的是:散而不亂,緊而不死,能放能收,舒捲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引起。「長毛」與長媽媽何關?這好像是突如其來。但一層一層講來講去,講到了據說讓女人「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原來長媽媽竟具有這樣「偉大的神力」,這才使哥兒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甚至原諒了她「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床」。這是由「煩」到「敬」的一轉折。

隱鼠事件後,對長媽媽的「敬意」又終於完全消失,反而成恨,以至到了「當面叫她阿長」的程度。

「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了。」這好像又是一次突如其來。寫遠房的叔祖,寫遠房叔祖的太太,寫這位叔祖有許多名目很生的書,寫他說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可惜「現在不知道放在那裡了」。這和長媽媽又有什麼關系呢?這和對長媽媽的「敬意」又有什麼關系呢?

原來大字不識的阿長,居然把哥兒夢寐以求而始終無法得到的「帶畫的『三哼經』」,高高興興地買回來了。書雖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卻是作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這就引發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這是由「恨」到「敬」的又一轉。

第一次「敬意」源於關於「長毛」的傳說,意料不到,而且頗有些「深不可測」,因此「偉大的神力」這「偉大」二字就不免略含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第二次的「敬意」卻是來自哥兒的親歷,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偉大的神力前面加上「確有」二字,這就是哥兒的真實感受了。

不過我以為,長媽媽之終於為魯迅所敬佩,大概還由於她的「認真」精神。仍是哥兒時的魯迅,自然不太可能體認長媽媽的這一特點,因此也不可能成為哥兒的感受,但當三十多年後魯迅撰寫此文回憶往事時,就可以看清這一特點了。因此在魯迅此時的筆下,長媽媽教導哥兒那些繁瑣的禮節、規矩、道理,她的態度是認真的,甚至在堅持遵守「元旦的古怪儀式」時,也是「極其鄭重」的。她講長毛故事,態度同樣是認真的,甚至講到她那非常可笑的「用處」時,也是「嚴肅」的。

毋庸諱言,長媽媽的諸多言行中雜有不少迷信色彩。魯迅一向反對封建迷信,但在《花邊文學·〈如此廣州〉讀後感》一文中,卻贊揚了廣東人「迷信得認真,有魄力」。他在這里當然不是主張迷信,他是在強調認真。因此他說:廣州人的迷信是不足法的,但那認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魯迅之於長媽媽,當亦作如是觀。

記人的散文,總要記人的經歷,但也要記或更要記人的性格。經歷或相同,性格則多異。本文顯然是格外注意了長媽媽獨特性格的展示,她的為人,她的處世,等等。記人的散文,難免作些一般性的介紹,但往往更重性格化言語和行動的描述。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又常常「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過年一節,不但記下了她說了些什麼話,而且記下了她的動作和神情,從而又可見其性格的某側面。魯迅此文記長媽媽固是如此,記母親,記遠房叔祖,以至記遠房叔祖的太太,無不如此,有時寥寥數語即形神畢現。

記人的散文,不同於人物傳記,更不同於人物的年譜、年表。記人物的種種經歷,或取或舍,或繁或簡,或記敘,或描繪,或發議論,或抒情感,有較大自由。魯迅此文正是如此寫法,也因此才寫得起伏跌宕,搖曳多姿。

長媽媽終於買來了木刻的《三哼經》,由此引發了哥兒對繪圖的書的更大的興趣和更深的愛好。他更其搜集繪圖的書,「《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緻得多了」。但已失掉了從長媽媽手中接過那本「紙張很黃;圖像也很壞的「寶書」時的震悚,感受大不一樣了。

而這本「寶書」又已經記不清是什麼時候失掉了。長媽媽去世也已三十多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魯迅以此文記下了難忘的長媽媽,並用這樣的結尾給她以深情的祝福。

⑺ 《朝花夕拾》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點是什麼

《朝花夕拾》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

《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朝花夕拾》比較完整地記載了魯迅從年少到小夥子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活潑地描繪了清末平易近國開始的一段時間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維和生活和其時社會形態的重要藝術文獻。

⑻ 對朝花夕拾一個人物介紹500字數

《朝花夕拾》人物賞析
許多人看朝花夕拾,寫人物賞析,會更喜歡寫魯迅,但我關注的是陪伴迅哥兒長大的長媽媽。
她是一位個性鮮明的女性,正如魯迅所說「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她有些饒舌多事—— 「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這點令魯迅「實在不大佩服他」。到了夏天,她時常擺成一個「大」字睡,睡得死死的,有時還用手壓著魯迅,實在令他無可奈何,這表現了她不拘小格,大大咧咧。
她很注重禮節,有時甚至有些迷信。像什麼「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等等,還有給魯迅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那吸人腦髓的美女蛇;在「長毛」的故事中也有迷信色彩:「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一次在除夕前,她給魯迅一個福橘,叫他第二天早晨對自己說「阿媽,恭喜恭喜!」再吃點福橘以求大家來年順順溜溜,第二天一大早又叫魯迅叫了再起床,這不僅表現了前述的特點,也展示出她是一位渴望得到幸福的淳樸女性。
她還是一個關心兒童的女性。她從小便給魯迅講了很多很多事情,拓寬了魯迅的視野。她很愛魯迅,當她看見魯迅因為沒有得到《山海經》而傷心時,她主動詢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而魯迅則認為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只淡淡地作了回答,但她卻默默地記在心裡,認真地當一件事去辦。這充分說明長媽媽對孩子的關心是出於真情實意,並非為了討好主子,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其次,她果真辦成了,而且是不聲不響地辦成功的。她拿出了自己那微薄的工資買了一本帶畫的「三哼經」送給他,從這個意義講她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粗俗的下人,而是一個心思細膩,淳樸善良的「長媽媽」了。其實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煩儀式中,阿長寄託了多麼真誠的善良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值得注意的是,福橘並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裡」,說明這儀式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孩子,表現了她對孩子的一片祝福之心!更說明了他對孩子的愛。 其實「並非學者」的長媽媽,比那些「有識之士」更能給予孩子真誠的愛護和幫助,她把善良真誠,樂於助人,腳踏實地這些優良的品格以朴實的行動傳輸給了魯迅。正是由於有這種「人氣」做內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和麻煩的規矩,並不令人生厭,反而能夠同關心孩子的形象和諧一致,形成統一的風貌,使我們從她的愚魯中看到真率,從粗獷里看到細心,而這種真率和細心所體現的實質,是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事過三十多年之後,魯迅懷著深情回憶起來,仍然被這種關心和愛護所激動,寫來情真而意切。最後發出真摯的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這個怎麼樣?

⑼ 朝花夕拾中各人物形象

非原創: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2.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因為社會的影響,「長媽媽」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我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不辭辛勞地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長媽媽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長媽媽安息。 3.《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裡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裡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閱讀全文

與朝花夕拾中的一個人物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晉升考核自我評價 瀏覽:480
職場新人自我介紹日語 瀏覽:700
職攜求職公寓 瀏覽:354
醉駕人找工作 瀏覽:973
百度廈門六中藝術特長報名表 瀏覽:868
勁霸經編面試 瀏覽:364
小孩綜合素質自我評價 瀏覽:470
玉環學校洗碗招聘信息 瀏覽:15
教師教育自我評價 瀏覽:192
2014合肥168中學特長生音樂錄取名單 瀏覽:478
應屆生面試自我介紹範文3分鍾 瀏覽:800
丹陽人才招聘網 瀏覽:72
生物學科特長怎麼寫 瀏覽:250
昌碩面試後多久通知 瀏覽:925
陝西省鐵餅特長生 瀏覽:751
碩展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346
2019年南陽卷煙廠招聘信息 瀏覽:461
時尚招聘信息 瀏覽:341
安吉潔美電子招聘信息 瀏覽:106
個人簡歷問候語 瀏覽: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