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老愛親的事跡材料
孫朋美事跡
孫朋美,女,1947年7月出生,天橋區沃家社區金荷苑小區居民。
1967年,孫朋美嫁給了王玉蘭老人的兒子隗東城。由於家庭負擔重,婆婆王玉蘭積勞成疾,很早就落下了一身病。孫朋美嫁過來後,伺候公公婆婆、料理家務的重擔就落到了她的肩上。當時生活很困難,孫朋美要一邊工作,一邊料理家務,還要精心照顧婆婆。婆婆常年腸胃不好,孫朋美就自己省吃儉用省下錢來調理好婆婆的飲食,常常是婆婆吃過後她再吃。公公去世那年,婆婆天天以淚洗面,孫朋美就時刻守在她的身邊,並安慰婆婆說:一定會照顧好她的晚年生活。
有一天,她從廠里下班回家,看到婆婆慌忙將床單往床底下塞,她擔心婆婆生了什麼病,就在婆婆不在的時候,去婆婆床底下拿出了床單,這才發現婆婆大小便失禁了。床單臭烘烘的,她顧不上惡心,趕緊拿出去將床單洗的乾乾凈凈。婆婆回來發現自己的床單被兒媳婦洗了,坐在板凳上哭了起來,孫朋美安慰婆婆說:「媽,這是我應該做的,我會好好孝敬您的。」婆婆因常年腸胃不好,經常大小便失禁,她從沒有因此指責過、嫌棄過婆婆,每次都給老人洗得乾乾凈凈。孫朋美四十多年如一日伺候著有病卧床的百歲婆婆王玉蘭。
如今,在兒媳婦孫朋美的悉心照料下,103歲的王玉蘭老人身體依然健康,鄰居們都知道王玉蘭家有個孝敬婆婆的好兒媳。現在要是有人問王玉蘭老人長壽的秘絕是什麼,老太太肯定會很自豪的說:「得有個像俺這樣的好兒媳婦才行。」
孫朋美同志先後被評為「中華孝親敬老之星」,濟南市「十佳孝老愛親好兒女」,被天橋區評為「敬老之星」和「天橋區孝老敬親模範」。
楊玉西,50歲,是一名退休職工。家住長興園。楊雨西同志自從1983年與丈夫結婚後,20多年如一日孝敬婆婆,照顧家庭,婆媳關系親密勝過親生女兒。
結婚時,由於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當時經濟條件比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楊雨西決定婚事新辦,一切從簡,取消了在賓館預訂的婚宴,僅僅雙方親戚在一起吃餐飯,就算將婚事辦了。對此,她受到了婆家和鄰居們的好評。婚後她們跟公婆一起住,由於婆婆身體不好,緊張的工作之餘,她包攬了家裡的大部分家務。後來,她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兒,一家老小更是其樂融融。
婆婆由於早年守寡,一個人將三個子女拉扯大,大半生的窮苦日子,讓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冠心病、哮喘、高血壓等多種嚴重疾病,為了讓婆婆身體健康,她和丈夫一起帶她四處求醫問葯。婆婆每月的門診醫療費用都在600元上,而退休工資僅區區500多元,有時婆婆獨自一個人看了病,覺得葯費太高,不捨得買葯吃,她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想了一個辦法,只要時間允許,每次都親自陪婆婆去醫院看病,看完病後,先將婆婆送回家,她一個人再去醫院劃價拿葯,然後總是對婆婆說,現在葯價又降了,您的退休工資足夠買葯了,我們也不用給您貼錢了,讓婆婆覺得沒有增加家裡的經濟負擔,也安心多了。而實際上,她用自己並不多的工資收入支付了婆婆所有的醫療費用,而她自己在生活上則是能省就省,勤儉持家。近年來,隨著婆婆的年歲越來越高,朱小華還特意為老太太買了電子血壓計、家用氧氣瓶等家庭醫療器具。在飲食上,她也是盡量就著婆婆的口味來,精心安排適合老年人吃的食譜,老太太對媳婦是打心眼裡喜歡。長時間同婆婆的和睦相處,她們有了許多的相似之處,如:性格越來越像,都是大大咧咧的,直爽子、樂觀派;共同的愛好也越來越多,喜歡相同的電視劇,同一個影星、同一種類型的歌曲,就連喜歡吃的東西都一樣。婆婆常說「我有這個媳婦真是晚年得福!」20多年的朝夕相處,她和婆婆從沒有紅過臉。耳濡目染,兒子也很孝順老人,有好吃的總忘不了奶奶,時常給奶奶捶背按腰,端茶送水,講小故事給奶奶聽,把老太太樂得合不攏嘴。
楊玉西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孝順不僅僅是讓老人吃好穿好,還要給予老人更多的精神關懷,讓老人氣順,心情好比什麼都重要。作為媳婦,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孝順」是不可能,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終會有回報的。
② 「孝老愛親 」省自身發言稿
孝老愛親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大家下午好!
承蒙各位領導的厚愛,很榮幸被評為道德建設中「孝老愛親」的其中一例,感謝黨委提供這個平台給我們鍛煉和學習的機會。
孔子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做人的一個准則,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親和力的具體體現。我並沒有古人「卧冰求鯉」的感人事跡,也沒有做得比在座的各位來得優秀,我只是做了生活中我應該做的事,現在我就孝老愛親的個人三點體會向各位領導同事匯報一下。
我的體會之一是:孝老愛親來源於生活中的小事。體會之二是:孝老愛親可以和愛崗敬業緊密結合;體會之三是;孝老愛親的外延是樂於助人。先匯報一下我的體會之一:孝老愛親來源於生活中的小事。孝老愛親代表發言稿。
「居則致其敬」。個人認為,父母並不會苛求兒女有多大的成就,或者為他們提供多好的物質條件,有時候兒女能陪伴在身旁散散步,聊聊天就會覺得是很幸福的事了,孝老愛親來源於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平時我們夫妻倆都尊重長輩,經常關心雙方長輩的身體健康情況,因為,岳母和我們一起住了十多年,這些年來長輩關心晚輩,晚輩孝敬長輩,岳母喜歡吃魚,因此我經常驅車到海邊買剛上岸最新鮮的魚;岳母血壓高,就買一個電子血壓計,可以定時為她量血壓;遇到岳母身體不適,就及時帶他去看醫生,可以說家庭氣氛和諧溫馨。
「養則致其樂」。讓長輩歡度幸福安康晚年是人之常情,前幾年父母退休有了空閑時間,我們兄弟經常動員安排父母外出旅遊,安享退休生活,也分別去了北京、上海、桂林、香港等,我們也抽空陪父母前往東山、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去遊玩探親,看到父母開心愉悅我們都很高興。順帶一提的是東山這個小縣城,那時我同學東山聚會,我就順便把父母一起帶去走走,三、四十個同學,只有我一個帶父母去的,同學也都對我的所作所為比較敬佩。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孝老愛親不一定是很大的場面,或是很大的花費,有時只是很小的點滴就足以表達我們的心意。
③ 關於孝老愛親的作文怎麼寫急!!!!
那是一個天色昏暗的傍晚,窗外狂風大作,我打掃完教室里的衛生開始收拾書包,准備回家。「咔嚓--」,天空中突然響起一聲驚雷,緊接著大雨傾盆而至.我心中暗叫不好,把衣服往頭上一披就向外沖,剛到校門,兩個熟悉的身影閃入眼簾--是爸爸,還有媽媽,可他們兩個人手裡都只有一把傘.媽媽笑了笑對我說:「我和你爸都是直接從辦公室里過來的,沒多帶傘,我倆合打一把吧。」「不行,雨太大,兩個合打一把兩個人都要被打濕,我這把傘給詩豪。」爸爸忙說著把傘伸過來。「我和爸爸打一把。」說著我跳到爸爸的傘下,爸爸一手舉著傘,一手盡力摟住我的肩,三人兩傘隱沒在水霧之中,那一刻我感到好幸福好幸福。
朦朧間,我的腦中突然閃現出一幅又一幅畫面:我想起由於上學太匆忙而忘了帶走作業本,老爸發現後,跑步給我送到教室里;我想起了由於打籃球而忘了回家的時間,媽媽急急忙忙四處尋找我時的身影;我想起了給出差在外的爸爸打電話時,話筒里他急切的聲音:「保險絲在陽台上工具箱里,上保險絲時一定不要忘了先拉下閘刀」;我想起了每遇到考試,出家門前媽媽的一句叮嚀:「不要慌,相信自己。」太多太多的往事一瞬間湧出,讓我不覺潸然淚下。
父母的愛就像百合的清香凝成的感動,慢慢地匯攏,不再飄散。我想可能世上沒有人會說不愛自己的父母,但是他們能說自己能完全地回報父母的愛嗎?也許遠遠不能。在父母的眼中,愛就是和你一起走,走再遠的路也不會疲倦,所以我永遠不會忘記爸爸拿著我的作文草稿時熱切的話語:「改一下,再改一下就可以謄了。」我也不會忘記媽媽一大清早起來為我做早點的身影——一生過於漫長,此刻就是幸福。
寫到這,我不禁想起了《聖經》中的先知以利亞用手遮住臉,不敢正視上帝的面容。我想,父母是能夠享受到這個權利的,他們擁有「上帝」播灑到人間的聖物
我們做為新時期的小學生,要把這種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小時候,父母親就給我講了「孔融讓梨」、「卧冰求鯉」的故事,老師給我們傳授知識,講解做人的道理;學校結合「八榮八恥」的教育活動,培養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我就像一棵小樹苗,在孝老愛親的環境里茁壯成長。同時,我也享受到了「孝老愛親、播撒陽光」的快樂。
記得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坐公交車回家,車上只剩一個座位了,我趕快坐了上去。到下一站,上來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她環顧四周,發現沒有了座位,她只好兩手抓著扶手站著。車走到一處坑坑窪窪的地方,猛得跳起來,又深深的陷了下去,老奶奶因沒站穩,差點摔倒在地。我的心猛得收緊了,臉有點發熱,趕緊站起來,走到老奶奶身旁,輕聲對老奶奶說:「奶奶,您請坐下吧!」老奶奶吃力得走到座位前,坐下後望著我的臉,露出了一絲微笑,我也高興的笑了。
在家裡,我盡最大的努力幫爸爸媽媽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有好吃的,我會像孔融一樣先讓爸爸媽媽吃;見到小區的叔叔阿姨我都會主動向她們問好。有時,主動幫老爺爺、老奶奶拎東西或攙扶行動不便的人。我更團結我的小夥伴,在學習、生活中樂於幫助他們。我的實際行動受到了爸爸媽媽的誇獎,特別是小區叔叔阿姨的贊揚,誇我是個懂事、講禮貌的孩子。我用熱情溫暖了大家,大家的鼓勵進一步激勵我健康成長。
我深深地體會到,孝老愛親是溫情、是動力、更是一種美德,是一座人與人之間架起的愛心橋梁。
閆如雪同學,我知道你是一名孝老愛親的好同學,讓我們一起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努力學習、講究公德。讓我們的家長寬心、老師開心、社會放心。這樣,我們才做到了孝老愛親,我們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你說對嗎?歡迎你來信交交流,讓我們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好嗎?
④ 孝老愛親代表發言稿200字
孝老愛親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大家下午好!
承蒙各位領導的厚愛,很版榮幸被評權為道德建設中「孝老愛親」的其中一例,感謝黨委提供這個平台給我們鍛煉和學習的機會。
孔子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做人的一個准則,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親和力的具體體現。我並沒有古人「卧冰求鯉」的感人事跡,也沒有做得比在座的各位來得優秀,我只是做了生活中我應該做的事,現在我就孝老愛親的個人三點體會向各位領導同事匯報一下。
我的體會之一是:孝老愛親來源於生活中的小事。體會之二是:孝老愛親可以和愛崗敬業緊密結合;體會之三是;孝老愛親的外延是樂於助人。先匯報一下我的體會之一:孝老愛親來源於生活中的小事。
⑤ 孝老愛親的事例,400字,還要有感受與體會
弟媳說:「姐姐的孝心感動了我」
身教勝於言教,以前娘家父親和弟回媳關系處的很緊張,媳婦答說公公太倔強,公公說媳婦不孝順,她勸了父親,勸弟媳,但都無濟於事。後來弟媳因為照顧學生在她家住了一個多月,看到姐姐每天都像親閨女一樣侍奉公公,弟媳被深深地打動了,她說:「都說姐姐孝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真的服了。」回家後她主動和老人冰釋前嫌,臟活重活搶著干,老人見人就講媳婦孝順了,弟媳也說老人變的通情大理了。如今,娘家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⑥ 拗九節孝老愛親最感人的最深動的感言
拗九節感言
一年一次的「拗九節」如期而至,家裡又煮了「拗九粥」。吃著熱氣版騰騰的香噴噴的拗九粥,我不由權得想起「目蓮救母」的傳說。目蓮的孝順感動了後人,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拗九節」,後來逐漸變成特殊的「孝順節」。每年的這個時候,社會上都會掀起許多敬老的活動。臚雷村的「千叟宴」就是其中一項,他們把老人集中在一起吃飯聚會,表達對他們的孝敬關愛之心。「千叟宴」堅持舉辦了三十年,已經成為他們的傳統。社區也有不少活動,政府組織年輕人為無兒無女的老人服務,為老人按摩、陪老人聊天等等,讓老人們感覺舒心,感受生命的快樂;志願者也來到老年公寓,為老人們唱歌、跳舞、剪頭發等。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對長輩不僅要供養,更要誠心孝敬,這才是真正的孝順。雖然我不會煮拗九粥,不能做志願者,不能組織「千叟宴」,但是,我卻能從精神上關心他們,我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為長輩送上節日的祝福,為長輩捶捶背,向長輩匯報學習情況。讓我們一起關愛老人,孝順老人,讓每一天都是拗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