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心理學中關於自我認知的內容是什麼
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專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屬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
我存在、我佔有、我需要、我想的想法,不斷地通過思維和想像力,加強個體對自我的認知,直到個體有機生命體的結束。故自我認知從大腦的記憶力開始起,直到記憶力的消失,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個體對於自我的存在,行為和心理的認知會有一個發展過程,剛開始是比較模糊的,所以小孩子會讓經常出於好奇心而做一些危險的行為和事情。
這個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是比較朦朧的,只有在經過不斷地試錯和加深記憶以及思考學習後,對於自我肌體的存在感才會漸漸成熟。隨後才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意識的區分哪些行為是危險的,哪些行為是安全的,決定是否要做。
一般來說,這需要一個人的思維和想像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才會具備這種察覺自我心理變化的能力。個體開始區分個人肌體行為和心理行為的差異是自我心理認知的開始。
⑵ 自我認識和評價有哪些方面
自我評價是自我認知的過程。就大學生擇業而言,自我評價是大學生擇業意識從 「我想干什麼」的幻想型轉變到 「我能幹什麼」的現實型上來的過程,也就是實現擇業者知行統一的過程。
自我評價的內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職業適應范圍,不同的職業對人有不同的要求,兩方面的最佳結合就是擇業者的個人特徵與職業對人的要求相匹配。就大學生擇業而言,通常是通過 「職業三傾向」評價表現出來的,即職業體力傾向、職業能力傾向和職業個性傾向。
1.職業體力傾向:職業體力傾向是通過對擇業者的身體素質的評價、分析,判斷出其所適應的職業傾向。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力氣;(2)身體動作的敏捷性和平衡性;(3)下肢或腰背的協調性;(4)手臂的靈活性與協調性;;(5)言語器官及視、聽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狀況;(6)整體協調控制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
2.職業能力傾向:能力是直接影響人們順利地完成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徵。具體來說,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主觀條件,是主觀條件的一種心理特徵。能力分為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職業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職業能力既與一般能力有關,更與特殊能力密不可分,人的職業能力傾向,主要就是指人的特殊能力,它是表示從業人員為勝任這一職業要求而必備的能力。
3.職業個性傾向:職業個性傾向是指勞動者個人對職業的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和理想等。
在擇業之前,不僅要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與職業能力,還要考慮自己的職業性格特點,考慮職業對人的要求,從而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選擇最易於適應的職業,或者改變自己的性格特點來適應職業的要求,實現人職的匹配。
自我評價的原則
自我評價是建立在自我觀察與自我分析基礎上的自我身心素質的全面評估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自我鑒定。正確的自我評價,應把握如下原則:
1.適度性:不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
2.全面性: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既要對自我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評價,又要對其他各個方面的整體素質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到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佔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3.客觀性:應努力克服個人主觀因素的干擾,努力使自我評價趨於客觀和真實。
4.發展性:應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自己。
自我評價的方法
1.自我現實分析:(1)要正確地認識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2)要正確地對自己知識、能力、個性、特長等方面進行分析,確定自己最適合的職業;(3)要考慮社會的需要。
2.運用測評手段:使個人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對自己較為客觀的描述和評價。
3.總結過去的經驗:回顧過去的經歷,對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為進行理性思考,然後認真地描述和判斷自己的特點。
⑶ 自我認知包括哪些內容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自我認識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徵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這個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
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如果個體對自身的估計與社會上其它人對自己客觀評價距離過於懸殊,就會使個體與周圍人們之間的關系失去平衡,產生矛盾,長期以來,將會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徵自滿或自卑,將不利於個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主體對自身的認識而引發的內心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滿、內疚、羞恥等都是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往往與自我認知、自我評價有關,也和自己對社會的規范、價值標準的認識有關,良好的自我體驗有助於自我監控的發展。對我們進行自我體驗訓練,就是讓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滿,隨著年齡增長讓我們懂得做錯事感到內疚,做壞事感到羞恥。
3、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制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於該行為進行的行為。
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范,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通過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為提高我們自我監控能力,重點應放在促使一個轉變上,即由外控制向內控制轉變。
(3)通過心理課自我評價自我認知擴展閱讀:
自我認知的作用
自我認知的心理認知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對於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較低的人,也許終身也不具備這種自我的認知。而對於有些人,則能夠超越這種心理認知。
心理認知一般來說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因為心理活動本身是無限的,它會跟著個人經歷和記憶以及思想和想像力不斷地發展。因此凡是出現和前一階段或者時期不同的心理活動後,個體對自我的心理將會有一個總結和重新的調整。
⑷ 如何自我評價成就動機
自我悅納.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有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他能不能接受自我,這叫叫"自我悅納".每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關鍵在於自己如何看待.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在樹立信心的理,還要避免驕傲自大;還要了解自身的弱點,認識到沒有人是完美的或是萬能的.只有客觀,全面,愉快地接受自我,才能很好地多角度自我,並在此基礎上,明確完善自我的努力方向和途徑.
自我意識完善的途徑
1、正確的自我認知
「人貴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的基礎。自我認知是從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認識與評價,也有他人的評價。我們不妨自己認真仔細地想一想,用盡量多的形容詞描述自己,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步,他觀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學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戀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尋找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質,將其歸類。你描述的維度越多,你越會找到比較正確的自我。
2、客觀的自我評價
一個人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認知基礎上,正確的自我悅納、積極的自我體驗、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悅納是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悅納自我首先要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欣賞自己,體會自我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體驗價值感、幸福感、愉快感與滿足感;其次是理智與客觀地對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冷靜地看待得與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識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種狀態。積極的策略是:關注你自己的成功,並將優勢積累,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無數的閃光點,重點在於尋找你自己的閃光點並將其構成亮麗的人生風景線。
3、積極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一定情境下對自我完成某項工作的期望與預期。當人們期望自己成功時,他必然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並且當面臨挑戰性任務時,會表現出更強的堅持力,從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學業期望較高,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呈正相關性。
另一條途徑是克服自我障礙,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體驗對自己能力程度的焦慮帶來的不安全感,這便是一種自我障礙。我們聽說了太多的這樣的故事:由於考試前身體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沒有取得好成績。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礙,為自己的考學不成功找到了適當的借口。一個渴望自我發展的人必須主動克服自我障礙,進行積極的自我提升與自我嘗試。積極的自我在嘗試中會發現自己的新的支點。
4、關注自我成長
自我的發展需要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監控。但將成長作為一條線索貫穿於人的始終時,整理自己成長的軌跡顯得尤為重要。依照過去、現在、未來進行清理,深刻了解與把握自己。要記住:自我體驗永遠是個體的,當我們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長的碩果時,也在促進我們自己的成長。
⑸ 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區別在哪裡為什麼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版的感知權、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
而自我評價是自我認知的過程。自我認知是自我評價的結果。
⑹ 結合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是什麼
我意識是一個抄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襲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 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識是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一個人如果還不知道自己,也無法把自己與周圍相區別時,他就不可能認識外界客觀事物。其次,自我意識是人的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對自我教育有推動作用。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有助於他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得自我教育積極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識是改造自身主觀因素的途徑,它使人能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修養、自我完善。可見,自我意識影響著人的道德判斷和個性的形成,尤其對個性傾向性的形成更為重要。
⑺ 個人簡歷自我評價 約100字
可以先寫自己的性格特點,再寫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和未來的期許。
例子:
本人忠內實誠信容,講原則,說到做到,決不推卸責任;有自製力,做事情始終堅持有始有終,從不半途而廢,肯學習,有問題不逃避,願意虛心向他人學習,自信但不自負,不以自我為中心。
願意以謙虛態度贊揚接納優越者,權威者,會用100%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易近人。為人誠懇,性格開朗,積極進取,適應力強、勤奮好學、腳踏實地,有較強的團隊精神,工作積極進取,態度認真。能吃苦耐勞,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及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
(7)通過心理課自我評價自我認知擴展閱讀
自我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評價形式。它屬於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內容之一。要用心去思考自身,做深刻的自我認知,評價才更有含金量,引起別人的認可,為自己履歷描述加分。
注意:
1、寫的目的是剖析自己,找準定位,讓別人了解,而不應該湊字數,對有過工作經驗的人,更不應該為了寫而寫,寫的要有價值,與眾不同。
2、內容避免老舊,也不應該拷貝。
3、要描述的有層次感,邏輯清晰,有條理。按照基本邏輯,進行總分、分總、歸納等結構呈現出來。
4、要可讀性強,能說到點上,並且引人讀下去。
⑻ 心理健康課的自我總結300字
心理課程學習心得
一、自我心理現狀分析
結合有關心理學知識和方法,本人自我感覺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
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標准考慮,本人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與他人,人際關系良好,與大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相適應,所追求的目標可取,情緒基本穩定,意志健全。
從自我意識特點考慮,我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自己主見,不隨波逐流,但遇到大事有時會猶豫搖擺,受他人暗示影響。本人逆反心理和依賴心理較弱,開始嘗試著以成人的角度審視社會,以自己的道德標准分析社會現象,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標。雖然自我控制願望強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從情緒特點考慮,本人情緒體驗豐富多彩,有少兒時的天真活潑,也有成人的深思熟慮。隨著知識水平提高和知識經驗的積累,情緒的自控能力加強,但還存在明顯的波動性。在外界刺激下,雖能剋制自我,但有時仍易沖動,不能夠很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有時容易感情用事。在某些場合和特定的問題上,本人常常文飾、隱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實情感。
從氣質特點考慮,經過簡單的氣質測驗,本人偏向於多血質和粘液質。本人活潑生動,熱情積極,思維靈活,反應迅速,喜歡交往,語言表達能力較佳,容易感動,很少發脾氣,但感情不易流露。善於克制忍讓,心胸較寬,不計較小事,能夠容忍委屈。當情緒一旦被引起時,能形成強烈穩固而深刻的體驗,持久力強,三思而後行,穩重但以被他人左右,敏感性強。在學習和工作中,是各類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工作效率較高,認真嚴謹,能夠承擔長時間的繁重工作,始終如一,想乾的事情未完成,可不吃飯不睡覺。辦事力求穩妥,不做沒把握的事。遵守組織紀律,開會學習不打擾別人,生活有規律,很少違反作息生活制度。當厭倦時,只要休息一下,便會立刻煥發精神重新以很好的狀態投入。本人敢於冒險,喜歡挑戰自我,希望挑戰難度大、問題復雜的事情,但缺乏細心。當討論和研究復雜問題時,喜歡攝取不同觀點,希望別人能重復幾遍。有時會有驕傲情緒,覺得自己要比被人機智和靈敏。善於交際、待人親切的我容易交上朋友,但友誼常不穩固,缺少知心朋友。做某一項事情,能集中注意力,但不能很快轉移注意力至另外的事件。
從性格特點考慮,本人能夠面對和接納現實,客觀評價和接收自己、他人和社會,有較廣闊的視野,就事論事,熱愛自己周圍的事物,有獨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對善惡的區分態度較為明朗,有適度的幽默感和創造性。
從大學生能力方面考慮,本人認為自我的自學能力、數理邏輯推理能力、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組織協作能力、空間認知能力、創造能力都還可以,但仍需不斷加強。
二、自我提升計劃
大學一年級,轉變高中時思想觀念,從心態上定位好大學生這個角色。在大規劃下做好小計劃,合理預期困難與結果,確定大學目標與發展方向,初步了解社會職業,特別是自己未來所想從事的職業或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職業。大一學習任務相對輕松,在學期初已參加了學校學生會外聯部和中文學院團委組織部,既可學習技能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組織協作能力和溝通交流技巧,拓展人際關系,又能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為以後社會就業練好兵。同時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兼職當學生助理,有利於做事情注重細節,調整心態,面對工作不順與小挫折時能及時應對反思,完善自我。並且利用閑暇時間在圖書館看心理和策劃管理相關的書籍,聽聽各種類型的講座,特別是與心理教育有關的知識講座,做好心理課的筆記,在預習和復習中提高心理學方面的認知,多與老師同學溝通交流,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文化,增強自己的知識和內涵,拓寬自己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精彩,為自己未來的生活鋪好道路。在注重心理的同時,還要重視體質鍛煉,通過體育選修體育舞蹈和課余的體育鍛煉,不僅能改善和提高自我的身體素質,而且能有效防治自我存在的某些心理衛生疾病,對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
大學第二年,拓展自我的地平線。考慮清楚畢業後是立即就業還是繼續深造,了解相關的信息與活動,並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為主,通過參加競選學生會或其他社團組織的學生幹部,以更深層次地挖掘自我潛力,勇於承擔責任,鍛煉能力。並開始嘗試與自己未來職業或本專業有關的職業的相關兼職和社會實踐活動,並要具有堅持性,提高自己的責任感,主動性和受挫能力, 同時檢驗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相關技能。同時開始有選擇地輔修其他專業的知識,參加一些類似與成功心理素質、自我革新能力、學習工作能力、交際公關能力、潛在智慧開發、口語表達能力、個人組織能力、創業經營等方面的訓練課程,培養健康自信的自我形象,充實自己。
大學三年級,專注本科知識學習同時關注職業發展前景,為自己打好就業的的基石。細分可能的選擇,目標應鎖定在提高求職技能、確定自己的就業大體方向,和老師同學交流求職體會,學習各種就業技能,了解搜集就業信息的渠道,並積極嘗試加入社會網路,向有經驗的師兄師姐了解求職情況與社會動態,增強自我的社會綜合能力。在面臨就業與學習的雙重壓力下,尋找合適的傾談對象講述大三世界發生的點滴,找到合適渠道釋放自我,閱讀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有需要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定期進行體育鍛煉,計劃好自己的時間,自我鼓勵與暗示,增強心理素質。
大學四年級,因為臨近畢業,所以目標應鎖定在提高求職和就業技能,搜集公司信息,有選擇性地到進行面試獲取就業機會,同時注意完成本科階段的各種學習任務。在撰寫專業畢業論文或各類學術文章時,鍛煉自己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同時總結檢驗自己已確立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前三年的准備是否已充分。然後,開始畢業後工作的申請,積極參加招聘活動,在實踐中校驗自己的積累和准備。最後,積極利用學校提供的條件,了解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資料信息,強化求職技巧,進行模擬面試等訓練,盡可能地在做出較為充分准備的情況下進行施展演練,為正式求職做好事前備戰。在面對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時,更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正確認識自我,審視社會現狀,確定自我發展方向,做好人生規劃,與老師等經驗人士交談獲取更多信息同時糾正自我誤區,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
三、學習本門課程的收獲與建議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有我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認識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規劃問題等等。心理學,加強對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學的渠道使我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通過掌握心理知識和對各類心理現象的解釋分析,有效地加深自我認識,促進自我完善,提高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同時能夠一定程度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矯正,預防心理疾病,維護心理健康,有助於廣外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專多能、雙高兩強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能直接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國際通用型人才。
心理學讓我們更全面認識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於我們不僅在學業上而且工作的各個方面獲得更大的成就。通過心理學中對自我的全面認識,使我們對我們自身意識、情緒、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優缺點有了系統客觀的認知,並有助於我們健全人格,提高自我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心理學中的各個章節都從理論講述、分析理解和應對措施方面詳細清晰地為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著。成熟的人格,並不意味著我們所在追求的人格完美,但對人生的價值、態度、責任以及生活方式、思維習慣、道德情操、義利觀念都有一套較為穩定的態度取向和行為表現。因此通過學習心理學,我們懂得了要深刻地體驗自我,准確地評價自我性格;有意識地調整自我,積極塑造良好個性;勇敢面對自我,克服性格弱點。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通過心理學學習,有助於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完善,有利於全面提高21世紀人才質量,更好為社會發展服務。
心理學是門博奧的學科,也是門與我們大學生息息相關的學科。如果能在日常學習中貫穿更多心理學內容,介紹更多相關的心理方面的書籍與資料,開辦心理主題講座,拓寬心理咨詢渠道,將更有利於我們大學生對心理學的更進一層的認識,也有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