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我評價是指自己結合自身的什麼模式等
以下完全抄襲自網路文庫,感謝原創作者。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能力及行為能否產生預期結果所抱的信念。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ra,1977)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種或某類任務,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的預期,是人類操作中的一種強大力量,在控制和調節行為方面起著不可估量與替代的價值。自我效能感是與具體任務聯系在一起的,並不是一種概括性的個性特徵。比如,某大學生面臨即將到來的研究生考試,自我效能感就是該大學生對自己參與研究生復習以來的客觀自我評價而生產的迎考自信力量。因此,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作為一種對能力的信念,在個體的活動成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一個特定領域的概念,認為個體在某一方面有較高的自信心,在另一方面可能並不如此,原因是不同的任務領域對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
班杜拉等人認為,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
1、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持性、努力程度。高自我效能感者傾向於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在困難面前能堅持自己的行為,以更大的努力戰勝困難;而低自我效能感者相反。
2、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進而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已習得行為的表現。高自我效能感者與環境作用時,確信自己能很好地把握環境,因而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務的要求及困難的解決上;而低自我效能感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後果上,從而產生焦慮、恐懼,阻礙了已有行為能力的表現。
班杜拉認為,人們接受並整合來自實踐的掌握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以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生理和情感狀態等方面的效能信息,形成和改變自我效能。
(1)個體的實踐經驗總結。來自實踐活動的經驗是獲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徑,它可以就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成功、是否具有獲得成功所需要的能力提供最可靠的證明。成功的經驗可以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敗的經驗則可能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當個體尚未形成較強的自我效能感之前。對於先前已經具備很強自我效能感的人而言,偶爾的失敗不會影響其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他更有可能尋找環境因素、努力不足和策略方面的原因。這樣的歸因方式,失敗不僅不會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反而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替代性經驗。人們從觀察別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當人們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通過持續的努力獲得成功,他們就會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相反,對失敗者的觀察會使個體懷疑自己進行類似活動的能力,進而降低動機水平。
(3)情緒和生理狀態也會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人們在評估自己的能力時,常常會依賴於當時生理和情緒上的感覺。他們往往將受到的壓力視為業績不良的徵兆,而把耐力活動中的疲憊感和疼痛感看作是生理缺陷。同時,情緒也會影響人們對自身能力的判斷: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消極的情緒狀態則有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
(4)他人的評價、勸說及自我規勸。這是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和變化的重要因素。言語說服是否可靠和有效,必須根據勸說者是誰、他們的信譽以及他們對活動性質的了解情況來權衡。言語說服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往往隨個體對勸說者的信任程度而變化。個體對勸說者的知識、能力越信任,對勸說者的言語信任度越高,他們對自我效能的評價越有可能受到勸說者言語說服的影響。因此,最有效的言語說服是對個體而言的重要他人或是個體認為有聲望、有能力、有豐富的知識和可信任的榜樣。這四個因素常常綜合起作用。但是,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與改變,是因人而異的。
班杜拉及其學生認為,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並採取多元結合培育方法來展開。
(1)增加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指個體通過觀察能力水平相當者的活動,獲得的對自己能力的一種間接評估。它是一種間接經驗。它使觀察者相信,當自己處於類似的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就水平。
(2)增加個體對成功的體驗。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觀判斷,不是憑空做出的,而是以個體多次親身經歷某一同類工作而獲得的直接經驗為依據的。它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徑,並且也是對個體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進行驗證的基本途徑。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體驗則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3)培養和調節情緒和生理狀態。對生理反應的知覺會影響人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認知。高度的生理喚起水平比平靜的反應使人更不鎮定、更不自信,如緊張、焦慮的情緒使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降低自我效能感。
(4)語言說服。指通過他人的指導、建議、解釋及鼓勵等來改變人們的自我效能感。當個體總能獲得外界的關心和支持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人們對自身能力的知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評價的影響,尤其當評價來自於有威信或對個體來說比較重要的人。班杜拉認為對個體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如果說服者的言語勸導與個體的實際能力不相一致時,一開始可能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但經過驗證後,反而會加劇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學習了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後,我充分認識到教師自我效能感對於學生健康成長、對於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葯更加註重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實現「教好書,育好人」的目的。我的自我效能感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具體來說:一是積極的一面。很多時候對學生寄予較高的期望,認為自己對學生的成長負有責任,並相信自己能教好所有的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往往花費更多的時間用於組織教學,能夠創造積極、熱情、民主、輕松地課堂氣氛,選擇有效地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當學生失敗時,表現得很有耐心,通過重復問題、給予提示等方法去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二是消極的一面。有時候我表現出較多的焦慮和恐懼,害怕個人准備不足,害怕遇到意外的對抗而不知所措等,因而出現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呆板。
通過分析,使我認識到: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著力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引導作用,注重細節,精心於教育點滴,擅長於點滴教育,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能力水平,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體來說:一是教師要樹立並不斷加強終身學習的觀念,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增強自信。因此,我將進一步加強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業務水平。二是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要學會善於從失敗中找原因,把失敗當成一種財富。三是積極參與合作學習與經驗交流,在集體效能感提高過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要與其他教師一起努力構建一個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學會取長補短、互幫互助,學會激勵、鼓舞士氣,學會提高集體效能感。通過相互聽課、評課的方法交流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從而使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不斷提高。四是努力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學會鼓勵學生,學會尊重學生,學會做學生效仿的榜樣,學會被學生廣泛接納。從而在班級管理中努力建設有效的集體,促進學習成績的不斷進步好人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五是努力在改善社會大環境和學校小氣候過程中,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總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更加努力的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
② 個體自我意識的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
1、小學兒童可從道德原則、主觀動機上評價自己行為的好壞,特別是中年級兒童,自我評價的獨立性、批判性得以發展,自尊心、榮譽感、責任感得以發展,並學會了有意識調節自己的行為,養成了學習的習慣。
2、少年期,自我意識發生質變,初一學生的自我評價由具體性向抽象性轉化,初三學生的自我評價由外部行為向內心品質轉化,獨立性迅速發展,能認識到自己的外部特徵,還能反觀自己的內心世界,意識到自己的人格。他們開始關注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自我評價仍具有片面性、主觀性和被動性,往往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人格發展還未成熟。
3、青年期,自我意識急劇發展,趨向成熟。他們不僅關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且強烈關注自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和如何成為這樣的人,認識到個體的自我只能存在於社會中,對自我意識有更本質的認識。
他們能獨立自主地按一定的目標和准則來評價自己的品質和能力,能較為全面地評價自我,辯證地看待自我。通過自我意識的矛盾運動,使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主體自我和社會自我在新的水平上達到積極的同一,有目的地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實現自我完善。
(2)個體經營戶自我評價範本擴展閱讀
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
一是意識性。意識性是指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有著清晰、明確的理解和自覺的態度,而不是無意識或潛意識。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自我意識是主體我對客體我的一切主觀能動的反映。
二是社會性。自我意識是個體長期社會化的產物。這不僅因為它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而且因為它的主要內容是個體社會屬性的反映。
對自我本質的意識,不是意識到個體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識到個體的社會特性,意識到個體的社會角色,意識到個體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自我意識發展到成熟的重要標志。
三是能動性。自我意識的能動性不僅表現在個體能根據社會或他人的評價、態度和自己實踐所反饋的信息來形成自我意識,而且還能根據自我意識調控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四是同一性。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意識一般需要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直到青年中後期才能形成比較穩定、成熟的自我意識。
雖然這種自我意識有可能因個體實踐的成敗和他人的評價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但到青年期以後,個體會對自己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保持同一性。正因為自我意識的同一性,才會使個體表現出前後一致的心理面貌,從而使自己與其他人的個性區別開來。
③ 從個體壓力,人際關系,自我評價三個維度描述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態 有誰知道這個答案
可以嘗試從以下角來度論自證:
個體壓力--------怕誤人子弟,精神高度緊張;為人師表時要擺出嚴肅的面孔,日子久了,在生活中不能面對自己,久而久之,壓力產生倦怠。
人際關系--------社會、家長期望值過高,過度強調老師的職責;由於家長不理解,教師與家長溝通耗費大量精力;另外教師的思考方式和朋友有差異,直接的教師式闡述方式會造成同齡人交際困難。
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和要求過高,學生的學習和教師沒有因果關系,但是老師衡量自己工作的好壞往往是以學生的成績為主要尺度,造成價值觀的迷失,付出很多卻得不到期望的收獲,產生倦怠感。
④ 自我意識對個人形象有哪些影響
怎樣構建出迷人魅力。
怎樣具備高效的造型學習能力?
怎樣提升色彩搭配能力。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⑤ 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特點,人格特徵,能力及自身社會社會價值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評價是什麼
以為情商基本包括這些,另加個體與社會中的人之間的關系認知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