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核心自我評價量表
核心自我評價復
下面是制對您自身狀況的一些描述,1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確定,4代表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請注意:請在符合您情況的數字上打勾請您不要多選或漏選!謝謝!
1我相信白己在生活中能獲得成功。
2.我經常感覺到情緒低落。
3失敗時,我感覺自己很沒用。
4.我能成功地完成各項任務。
5.我覺得自己對學習沒有把握。
6.總的來說,我對自己滿意。
7.我懷疑自己的能力。
8.我覺得白己對事業上的成功沒有把握。
9.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大多數問題。
10很多事情我都覺得很糟糕、沒有希望。
㈡ 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潘旭紅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1)
課題名稱: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導師:潘旭紅
課題組成員:高二(6)班全體學生 組長:沈洋 班級:高二(6)班
主導課程:英語,語文 相關課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收集資料、獨立鑽研,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及探究精神。
知識目標:掌握有關飲食方面的詞彙和句型。
能力目標:擴展學生的詞彙,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語言知識,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標:讓學生了解中西方飲食習慣的異同,培養學生文化包容意識。
2、 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西方飲食文化
3、研究的步驟:
(1)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獨自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並准備用英語表達。
(2)在課堂上分男女兩大組或者全班分左右兩大組,分別代表中、西兩方,讓學生進行集體討論。
(3)全班匯總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飲食習慣,並編寫中西方飲食文化異同一覽表。
研究方式
上網或到閱覽室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小組合作與獨立鑽研相結合)
所需條件
開放微機室、閱覽室
導師意見
審批意見
附:相關資料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里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分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燉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協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得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潘旭紅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2)
課題名稱:家鄉的污染 導師:潘旭紅
課題組成員:高二(6)班全體學生 組長:沈洋 班級:高二(6)班
主導課程:英語, 語文 相關課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拍攝和收集大量關於家鄉被污染的圖片),引起學生對家鄉環境的關注,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激發他們去思索,尋找解決家鄉污染問題的辦法,為改善家鄉環境盡一份努力。
2、 研究的主要內容:
家鄉的污染
3、研究的步驟:
1. 提出課題: 先讓學生了解世界某些地區的污染情況,然後由教師提出主課題「家鄉的污染」。
2. 選擇子課題: 學生可選其中的任一子課題(1)家鄉的河流污染(2)家鄉的大氣污染(3)家鄉的噪音污染(4)家鄉的土地資源破壞。
3. 調查研究: 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從污染狀況、污染原因等方面去進行社會調查,運用攝影、攝像、檢測、采訪、網上查閱等手段,採集家鄉環境污染問題的資料,並就解決方法提出設想,用英語把它們寫成書面形式。
4. 表達和交流: 在課堂上,學生把自己的調研成果用英語表達出來,展示所收集到的圖片和相關資料,也可通過多媒體把製作的Powerpoint向同學們作展示。
5. 總結: 對這次英語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態度與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和成功,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研究方式
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師生互相協作等形式相結合。
所需條件
開放微機室、閱覽室
導師意見
審批意見
潘旭紅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3)
課題名稱:如何提高英語詞彙記憶效益
課題研究活動計劃:
組長:錢洋 成員:高二(6)班全體學生
活動步驟 階段 時間(周) 主要任務 階段目標
一 第1周 選題准備 確定課題
二 第2-3周 資料收集 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
三 第4-5周 課題論證 篩選、分析和研究相關資料,形成初步成果
四 第6周 研究評價 開展個人自評和小組互評
五 第7-8周 結題展示 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建設性意見
活動形式 問卷調查、開題報告、查閱資料、專家訪談、結題報告撰寫、網頁整理和製作、成果展示板報製作。
訪問的單位或對象 英語教學專家、英語教師、高二同學。
活動所需條件 網路與電腦、自行車、公共汽車、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
預期成果 圖片、讀書筆記、文獻摘要、開題報告、結題論文、課題網頁
小組成員分工 (1) 制定工作計劃並安排、督促計劃的落實,記錄文字資料(組長)
(2)查找資料,問卷調查;(全組成員)
(3)共同進行網頁製作;(全組成員)
(4)多媒體製作;(沈洋)
(5)心得體會和總結材料的撰寫。(全組成員)
英語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表
課題:如何提高英語詞彙記憶效益
調查時間: 年 月 日
被訪人姓名
性別 年齡
地址
電話
訪談要點
訪談體會
專家簽字
調查者(簽名):
被調查者(簽名):
研究性學習過程自我評價表
課題:如何提高英語詞彙記憶效益
評價時間: 年 月 日
項 目 自我評價描述
①參與探究學習的態度
②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體驗
③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
⑤與其他同學協作情況
⑥學習的結果
㈢ 急求Judge核心自我評價量表(杜建政2007改編),和李曉東的學業求助量表的計分方式
問卷星上面可以找到問卷,維度和計算方法可以找一下量表手冊,或者看看哪些文獻用了那個量表,聯系文獻的通訊作者
㈣ 抑鬱自評量表標准分56.25
抑鬱的世間對治法
吃葯
吃葯這個方法主要對特別嚴重的抑鬱發作(也就是所謂的急性期)有很大幫助。救命級別的。
抗抑鬱葯物起源於西方社會,西方社會有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問題,所以他們用科學手段開發出來葯物以緩解之。但在西方只有選擇吃葯這個手段,而沒有其他的調理手段,所以很容易造成葯物濫用。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文明沒有玄學傳統,中醫/佛法的玄學基礎在西方完全沒有傳承。所以沒有調理性的解決方案。而調理性的方法對慢性的抑鬱而言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作為能看懂中文的東方人,我們事實上有更多路可以走。
2.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分為幾個常見的流派,森田療法、正念療法、精神分析,以及其他的一些新興學派(精神分析系現在很少有人用了,因為精神分析的觀點其實挺極端的,比如認為很多抑鬱是壓抑性慾和壓抑仇恨導致的,但從佛教的觀點很多抑鬱就是縱欲過度和放縱自己嗔恨心導致的)
但是心理治療這條路有個問題,就是心理治療事實上最大的作用是傾聽,它很難給出指導性意見以改善一個人。真正大量看過心理咨詢師的人就知道,心理咨詢的作用其實主要就是當一個人積聚了太多負面情緒的時候,有個人聽你說一說。它的「共情」的作用是遠超過指導性作用的。
3. 禪修
這里主要說正念禪修,以及正念衍生出來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包括MBCT,MBSR)。這種心理治療的禪修需要專人指導,並且有專門的道場進行(比如MBSR就是八周的禪修課程)。現在有很多心理咨詢師也懂正念的系列方法,可以在心理咨詢裡面運用。
正念禪修起源於美國麻省,是佛教的禪修方法傳到近代西方,西方人把宗教性內容剝離以後,製造出的一套禪修課程。值得注意的是,正念療法在西方真正受到關注,是因為它接受了臨床檢驗,發現對緩解抑鬱症狀和防止抑鬱復發有統計顯著的效果。所以唯科學論的西方人才能接受禪修這么玄學的方法。
這里介紹一下正念的核心觀點,正念的禪修其實是一種「專注當下」的禪修。它的理論基礎是這樣的:抑鬱情緒不是起源於痛苦,是起源於對痛苦的逃避。所以需要訓練用開放樂觀的心態接受當下的一切,進而用開放樂觀的心態去生活(比如練慣用開放自然的心態吃一顆葡萄乾,從而用開放自然的心態去做所有的事)。
正念禪修的真正的起源,據末學的考察,應該是起源於南傳佛教的四念處的修法。這種禪修的本意是觀身體感受的生滅無常,舍「識」用「根」,降低第六意識的造作。它在臨床上有效的主要原因,一個是因為作為寂止禪它有停掉雜念的作用,一個是通過觀身體感受的無常可以去掉「試圖主宰自己感受」的這個主觀我執。這兩點是這個方法可以對治煩惱的根本。
正念法主要在西方弘揚的比較廣,亞洲的道場現在還不是特別多。我們作為中國人,如果有機會能接到正統的上座部佛教禪修傳承(國內的上座部道場很多),就可以不用去專門的修正念法了。因為正念的修法都在佛教止觀裡面,是止觀修法的一個子集。
佛教的自力對治法
佛教的對治方法,首先起於對佛法的正見。正見來源於聞思,聞慧和思慧就可以對治很多煩惱,治好一部分病了。針對抑鬱症的核心正見大概有以下幾個部分:
佛法是解脫法,所以佛法可以幫助你實現對於煩惱的解脫。
佛法的根本世界觀是「緣起性空」
佛法認為世俗意義上的倒霉不倒霉等等都是業力所致,善有(很遠的)善報,惡有(很遠的)惡報。但是都會報的
以下幾種心在佛法里屬於惡念:嫉妒、傲慢、貪婪
比如說,如果了知了空性,你就知道恨自己的時候不用拿刀捅自己,因為「你自己」是不存在的,是你假立出來的一個虛假的執著。真實的你就是五蘊堆在一起的集合,受因果控制,是因果規律的奴隸。
再比如說,看到很多現世造惡業非常嚴重的人活得特別成功特別好,但是自己卻舉步維艱,這是由於遠因的結果。眾生福報各有前因,莫羨人。
1. 少欲知足
釋迦牟尼佛說,修行人要過少煩惱的生活的話,就要「不墮兩邊「,就是不要故意過的太艱苦,也不要太過不知滿足。而且要觀察並控制自己的慾望。
很多人的抑鬱起源於自己的慾望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福報,所謂不自量力。(這不代表所有抑鬱的情況,但有相當一部分是這樣的,所以解決了慾望的問題至少可以解決整個問題的一部分)
一切慾望的本性是像《佛子行》里講的那樣:像喝鹽水一樣,越喝越渴。如果不從外部控制自己的慾望,慾望是不會自己控制自己的。因為慾望會沒有盡頭、無休止、無止境地無限膨脹,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任何人都有被別人超越的可能,如果因為不甘落後而去奮斗,就會沒完沒了。有了溫飽想要房子,有了房子還想要更大的房子……無邊無盡了。
少欲知足的基礎,是深刻了知人類慾望的這個「會自己一直長,沒有盡頭」的bug。這真的是人類很bug的一個設定。很多世間人會以為,有的完美的人可以具備完美的自控力,想要自己去干什麼就可以去干什麼。但其實凡夫是沒有這么厲害的。
比如說,一個沉迷於打游戲的少年,認為「我就玩十分鍾,玩到十分鍾就不玩了「,但事實上,玩了十分鍾以後,這個「玩的慾望」是不會自己停止自己的,如果沒有外緣來制止,心就是會一直專注在玩上面。喝鹽水喝完以後的渴,和沒喝的時候是一模一樣的。同樣的道理適用於追求吃,追求美,追求錢,淫慾,等等一切的人類的慾望。
這個道理世間法當中的《自控力》《精力管理》《時間管理》都是不會講的,只有佛會講。比如說時間管理的基礎假設,就是一個人可以具備非常穩定的對心的控制,想讓自己去做什麼就可以去做什麼,所以人生的問題就可以簡化成一個宏觀管理的問題。但其實,這樣的自控力對於不修行的人而言,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持戒很清凈並有一定禪修基礎的人才可以稍微做的好一點,前提是還不能碰見引發貪欲的外緣。
再比如這個「在乎他人看法」的問題。
很多人抑鬱的起源是被他人輕蔑而引致的負面情緒。佛法裡面認為,過於貪戀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沒有必要的。《入行論》安忍品說過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若吾識損益,贊譽有何利?「這就是從根本上看清了贊譽的虛妄性,從而可以從對他人贊譽的貪戀中解脫出來。
對於慾望的控制方法,佛教給出的解決方法就是持戒並守護根門(持戒從五戒開始,守護根門指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少接觸貪欲的對境)
2. 懺悔業障、積累福德
對於非常嚴重的抑鬱,當事人連進行基本生活的力氣都沒有,這時候是惡業現前、福報享盡的體性。在這個當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懺悔業障和積累福德。而且從終極的角度來看,世間的醫療暫時是沒有辦法治癒抑鬱症的,但是佛法可以。懺悔業障、積集福德做的足夠好,發廣大的菩提心,將自心完全轉變,了生脫死都是可以的,治病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病越大,也要越大的修行才能對治。真正從重度抑鬱里完全康復的修行人都是經歷過一段時間高度精進的修行的,念經咒、禮拜的數量都非常多,然後才可以看到實益。
懺悔業障的方法是四力:(不同傳承說的四力,名稱不太一樣,但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所依對治力 (佛教的懺悔法需要在佛像前,依止的本尊就是所依對治力。比如地藏懺依止地藏菩薩,三十五佛懺依止三十五佛,百字明懺依止金剛薩埵)
破惡對治力 (對自己所造的惡業升起如服毒葯一般的懺悔心)
恢復對治力 (發願盡未來際不再造此類惡業)
現行對治力 (行持功德,比如念誦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念誦百字明,做布施持戒等善事)
自己能想的起來任何自己有悔意的事情,都要去懺悔。比如吃海鮮、對父母不敬、生一些邪念和嫉妒心等等。你無法知道是什麼業造就了現在如是的身心痛苦,但是懺悔掉一點是一點。
積累福德可以通過念誦名號和心咒去對接佛菩薩的功德加持(就是後面會寫到的各種他力對治法),也可以自己修習。盡可能去行善,做各種放生、布施、幫助窮人、供養僧眾的福事。
《入行論》言 「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
《葯師經》言 「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故勸造續命幡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
自己修習積累福德的修法最好的框架是《普賢行願品》當中說的普賢十大願王:1. 禮敬諸佛 2. 稱贊如來 3.廣修供養 4. 懺悔業障 5. 隨喜功德 6. 請轉法輪 7. 請佛住世 8. 常隨佛學 9. 恆順眾生 10. 普皆迴向
這個裡麵包含了一切修福德的法,比如大家常說的大禮拜就包含於禮敬諸佛,念誦經文包含於稱贊如來和常隨佛學,供燈、供水、施食也含於其中。
最究竟的修福德資糧需要發菩提心。這個對於初接觸佛法的人不一定容易,但是解決心的一些終極的問題,依靠不發菩提心的善業力量不一定夠,發菩提心了更穩一點。
3. 止觀禪修
禪修分為兩種,「止」和「觀」。
「止「主要是寂止的修法,觀呼吸等等。心念特別混亂的病人堅持修這樣的法,可以有效減少自己的散亂程度。
「觀「的修法需要空性的基礎,這個也是比較難的,但是它在解決抑鬱的問題上特別終極。從究竟的角度上講,一切痛苦都是來源於執著,所有的煩惱不出無明和我執的范疇,修空性就是把我執從各個角度翻過來倒過去的對治干凈,隨著我執的減輕,煩惱就會逐步的減輕。
禪修是一個特別實際的事情,理論上講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必須實際的去行持。如果方便去內觀中心的話建議去有指導的道場閉關(這個對於抑鬱非常嚴重的人的體力可能不是很實際),其次建議跟網路共修。
對於學習能力好和空性善根好的人,學中觀、思維中觀的法理也是修空性的很好的方式。一樣可以對治煩惱。
佛教的他力對治法
這里主要是借各種本尊、佛菩薩的力量而去遣除自己的病緣。解脫惡緣的方法或者是以自己的福德力,或者是以佛菩薩的神力。
1 不動佛
不動佛修法對於精神疾病的對治力,和不動佛發的願有關。不動佛在因地發的願是「盡未來際不對眾生生嗔恨心「,所以不動佛修法有對峙嗔恨、增上忍辱波羅蜜多的作用。而抑鬱的起因和對惡緣的嗔恨、不堪忍有很大的關系,眾生想以自力去除嗔恨心有時候很困難,念本尊心咒就很好。不動佛咒也是一個消業障的大咒。
廣傳的咒有忿怒不動佛和寂靜不動佛,忿怒不動佛心咒是短咒 「嗡 贊扎 瑪哈 若卡那 吽 啪的「,寂靜不動佛心咒是長咒,可以看大寶法王的錄音和相關開示。忿怒不動佛心咒作為一個忿怒本尊心咒,它調伏煩惱、對治天龍鬼神負面影響的力量比較強。
2 葯師琉璃光如來
葯師佛的修法對身體有病的眾生特別適合,抑鬱通常是身心雙重的疾病,這時候修葯師法門、念葯師經,對眾生的身體康復很有加持。
葯師法門也在經文上明確說過可以對治眾生被惡鬼啖精氣的情況。而且葯師法門也是消業障增福德的大法。
3 阿彌陀佛
凈土法門的解決方案有兩個角度:
第一個是阿彌陀佛的本尊凈土有「安樂」的特點,所以念阿彌陀佛的加持也有使得身心安寧的加持力。念過的人自己就有感受的。
第二個是凈土法門作為當生可以解脫的殊勝法,讓一心念佛的修行者可以有個盼頭:我修的好的話,這坑爹的人生最多再來十幾或者幾十年就可以結束了,後面往生了就可以不用面對這么多煩惱了。而且最關鍵的是念佛可以蒙佛接引而「善逝」,很多重度抑鬱患者都會糾結,採用什麼自殺方式比較好,想來想去也找不到一個可以很安樂地離開這個世界的方法。但是念佛人是可以臨終不亂,安祥而逝,甚至於跏趺坐化、示現瑞相的。這對於一個抑鬱症患者是極有吸引力的。
4 地藏王菩薩
地藏法門作為「滿願大法「,和中國的眾生有非常大的緣分。祈禱地藏菩薩滿願的效果是超乎其他法門的。這里有很多大德講過,具體可以參閱大德講記。中國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這里要說一下,大乘佛教的世界觀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調化的世界,但是由於眾生福報不夠,世尊在世人面前八十歲就滅度了,而佛滅度以後的眾生,佛都託付給了地藏菩薩。具體可以看地藏三經。
地藏王菩薩作為「幽冥世界教主」,特別慈悲,連地獄眾生都發願救度,人間的病苦眾生就更不用說了。
其他還有很多佛菩薩的咒語、法門都很好,看各人緣分和信心了。(比如末學自己是寧瑪巴傳承的,念過蓮師心咒,就覺得非常有效。)
願世界永遠不再有心理疾病。願世界永遠不再有心理疾病。願世界永遠不再有心理疾病。
㈤ 核心自我評價量表如何計分
核心自我評價問卷
下面是對您自身狀況的一些描述,1代表完全回不同意,2代表不答同意,3代表不確定,4代表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請注意:請在符合您情況的數字上打勾請您不要多選或漏選!謝謝!
1我相信白己在生活中能獲得成功。
2.我經常感覺到情緒低落。
3失敗時,我感覺自己很沒用。
4.我能成功地完成各項任務。
5.我覺得自己對學習沒有把握。
6.總的來說,我對自己滿意。
7.我懷疑自己的能力。
8.我覺得白己對事業上的成功沒有把握。
9.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大多數問題。
10很多事情我都覺得很糟糕、沒有希望。
㈥ 心理健康與幸福生活有無關系
心裡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一個人,如果心裏面健康了,生活也會跟著幸福很多。
㈦ 只要量表題目意思相反就是需要反向計分的意思嗎
不一定,如果是你拿到確切的量表,你必須要去得到問卷編制者的評分標准版進行鑒別判斷哪些題目權為正向,哪些為反向,因為有的量表可能包含不知一個維度。反向提問,有的可能是反向提問,有的可能是用來測謊的,類似MMPI人格測驗,你懂吧,測謊炸出來有問題的問卷是要直接作廢的。所以,別猜,還是去弄標準的評分標准,弄不到就換量表吧。
㈧ 有誰知道任志洪,葉一舵的論文「核心自我評價量表的中文修訂」當中 所採用的問卷的具體內容啊
核心自我評價量表
說明 :下面是關於你的幾次發言,您可能會同意或不同意。 使用下面回的響應規模,表明該答項目的前行上放置適當數量的每個項目的協議或分歧。
1 2 3 4 5
完全不同意 不同意 中立 同意 完全同意
1。 _____有時我感到沮喪。
2。 _____有時候使我覺得一無是處
3。 _____有時候,我感覺無法掌握我的學習
4。 _____總的上來說,我對自己感到滿意 。
5。 _____我懷疑自己的能力。
6。 _____學業能否成功我沒有把握 。
7。 _____我能解決我碰到的大部分問題。
8。 _____我有時覺得一切都很暗淡切毫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