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极拳虚步的虚脚分担体重吗
作者 魏坤梁 太极拳所谓的“虚步”一般是指两脚前后分开、身躯在后脚上方或者接近于后脚上方、前脚或脚跟、或脚尖、或脚掌着地的,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等等拳式的步型。这样虚步的前脚就被称为虚脚,后脚就被称为实脚。那么,虚步的前后两脚对于体重的承担是怎样的呢?这是每一位太极拳锻炼者在练拳中必然要遇到而且必然需要弄清楚与实践的。事实上,现在有许多太极拳锻炼者对于这一个问题仍然是感到疑惑不解、不知所措的;当然也有许多是认识、作法各不相同、各有说辞的。而在一些太极拳界有影响的书籍与名家的著作中,对于这一问题要么是没有明确说明,要么是虽然有说明却是相互矛盾的。其中有说虚脚是一点也不承担体重的,有说虚脚也是承担体重的;有说虚脚是承担十分之一体重的,有说虚脚是承担十分之三体重的。那么究竟应该以哪一种说法为准呢?至今莫衷一是,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结论。 太极拳界上述虚步概念的步型还是包含有多种类别的。例如其中白鹤亮翅、高探马这样的虚步是与现代长拳武术中的虚步相同的,揽雀尾捋、倒撵猴这样的虚步是与形意拳的三体式步型相似的,手挥琵琶、提手上势这样的虚步是在这两种步型之间的等等。然而,这些不同形态的步型普遍都是被称为“虚步”的。显然按照现代长拳武术中虚步的标准,其实这些虚步中的有些是不能被称为“虚步”的。因此,有的老前辈也有将揽雀尾捋这样的步型称为“坐步”、将倒撵猴这样的步型称为“半马步”的。 既然太极拳的虚步存在上述的类别区分,应该认为不同类别的虚步,前后两脚对于体重的承担是不一样的。由此也可以推测有的太极拳名家与老前辈对于虚步前后两脚承担体重的说法并不是就太极拳的全部虚步而言的。因而,笼统一律地说太极拳虚步前后两脚对于体重的承担是怎样的那是不正确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说明这一个问题呢?自然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分析什么呢?一是可以分析虚脚在某一瞬时的作用,二是可以分析虚脚在某一个过程中的变化。而通过这样的分析,就两脚承担体重而言,大致可以认为太极拳的虚步有如下四种情况: (一)虚步前脚完全不承担体重 太极拳有的虚步的前脚明显具有离地向前攻击的作用。如陈炎林先生根据其老师田兆麟先生的传授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里所说的“殊不知太极拳式凡虚步之处均含有踢腿”,这样前脚表现踢的虚步,前脚自然是完全不承担体重的。比如白鹤亮翅就是这样的虚步。当套路练习中的白鹤亮翅是这种武术意图时,其前脚就是毫不承担体重的。正如《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记载李雅轩先生所说的:“是全身重量落于实的一脚,虚的一脚等于虚设。无论是在前或在后,无论脚尖着地或脚跟着地,都是非常的虚灵,以有蚂蚁也踩不死,有鸡蛋也踏不破为好”。那就是“虚的全虚,实的全实”的虚步。 (二)虚步两脚分担体重 太极拳有的虚步的拳式,明显反映是属于“双沉”情况下的手臂向前攻击,这种虚步应该是前脚往前撑、后脚往后蹬。比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势这样的拳式。从傅钟文先生的录像中可以明显看到这样的拳式是手往前送、身躯往后撑的。如果前脚没有往前撑、后脚没有往后蹬,这样的动态姿势显然是不会出现的。这样的虚步就是属于两脚分担体重的。分担体重的情况可以是后脚多、也可以是前脚多的。另外,一手后捋,一手前按的倒撵猴大部分时段也是属于这样的拳式,自然这种情况下的倒撵猴也是前后两脚都承担体重的。正如《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就记载李雅轩先生将倒撵猴的步型称为“半马步”,并且说:“如倒撵猴等,其在前之脚担负全身重量三四成,在后之脚担负全身重量六七成”。 那就是“虚非全虚,实非全实”的虚步。 (三)虚步前脚承担体重为主 太极拳有的虚步的拳式反映手往后捋,需要以前脚的前撑为主,其后脚还有可能还需要离地往后退,这样情况下的虚步,尽管外形身躯偏于后脚、身体的重心应该偏于后脚,实际上身体的重心是偏于前脚或者就在前脚,就是说实质上是以前脚承担体重为主的。比如右揽雀尾捋的步型就是这样的虚步。《牛春明太极拳》就记载牛春明先生说右揽雀尾之捋“前脚蹬撑时要扒地,不能成喝风脚地后坐于左脚”。太极拳这种情况虚步的拳式其实是不在少数的。比如白鹤亮翅当前脚还没有虚点地面表现为前踢的右手臂往后上方捋时,也是应该以前脚承担体重为主的。倒撵猴一开始在一手前按,一手后捋中时,很多老前辈都指出是必须以前脚的往前蹬撑推动身躯往后移动与转动的,这一时段倒撵猴的体重自然主要就是由前脚承担的,倒撵猴这种情况下的虚步自然也是属于前脚承担体重为主的。所以,这样的虚步就是“形虚实实,形实实虚”的虚步了。 (四)虚步两脚承担体重发生变化 太极拳虚步的虚脚是“全虚”,还是“非全虚”,还是“形虚实实”,在虚步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始终如一的,是有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所有虚步拳式都是千篇一律相同的;每一个拳式的虚步也不是永远绝对相同的。例如白鹤亮翅往往两手尚未分开前虽然是虚步,这时虚步的前脚是分担体重的,到了前脚提起到再落地形成虚步,这一时段虚步的前脚就始终是全虚的了;然而到了往搂膝拗步过渡的右手下降往后捋时,前面的虚脚又是需要分担一些体重了。因此白鹤亮翅虚步的变化往往是“半实——全虚——半实”。而倒撵猴往往从前一个到后一个,一开始前脚外形由实变虚,一手由后往前按、一手由前往后捋,身躯始终是在前脚的蹬撑推动下后移与转动的,这时段的前脚外形虽然是虚脚,实际上是实脚、甚至可能是全实脚;然后身躯渐移于后脚,两脚就开始分担体重了;到了原来的后手变前手、原来的前手变后手至两手再前后分开、身躯转向为朝正前方、前脚将要提起后退之前,倒撵猴虚步的前脚才开始渐变为全虚直到提起往后移。因此倒撵猴虚步的变化往往是“全实——半实——全虚”。手挥琵琶、提手上势虚步的前脚则从虚步形成至定式形成往往始终是前撑后蹬分担体重的。其中手挥琵琶过渡到搂膝拗步时虚步的前脚是先变为更实一下再变为全虚提起;而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其前脚至改变步型始终是承担部分体重的。因此手挥琵琶虚步的变化往往是“半实——更实——全虚”;而提手上势虚步的变化往往甚至是“半实——更实”,仅仅是体重分担多少的变化而已。然而上述这些情况又是就一般情况下太极拳的虚步形成全过程中两脚虚实变化而言的,必须清楚这种情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对于太极拳无论是什么步型,必须都是沉稳兼轻灵的。太极拳沉稳与轻灵的关系是沉稳基础上的轻灵与包含着轻灵的沉稳。或者说太极拳无论什么步型任何一脚都必须不能“干于填实”、两脚都必须是能够“自尔腾虚”地避免“双重”的,或者说除了表现发劲攻击的瞬间,其余都是“偏沉”的。也就是说太极拳无论什么步型,除了发劲攻击,体重始终都是主要由一脚承担的,这样任何一脚才随时能够灵活提起。太极拳虚步的两脚自然也是如此的。因此,白鹤亮翅的前脚在全虚的时候,也可以全实一下使得后脚变成全虚而提起移动。揽雀尾捋时,既可以是以前脚的往前蹬撑为主,使得后脚可以灵活提起移动,也可以是以后脚的往后蹬撑为主,使得前脚可以灵活提起后撤。由于太极拳的虚步前脚都可以有往前或蹬踢或踩踏的攻击作用,当练手挥琵琶、提手上势也有这种武术意图时,其前脚当然也是不承担体重了;而当手挥琵琶、提手上势需要退后脚时,自然就需要前脚瞬间承担全部体重了。另外必须清楚,太极拳任何步型除了发劲攻击是“双沉”两脚分担体重外,其它时候体重始终主要是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由一脚承担的。而无论是“双沉”还是“偏沉”,两脚虚实的变化外形是渐变的、实质都应该是突变的,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双重”。 总之,太极拳的虚步,就外形而言是虚实分明不变的,实质上却是不拘一格变化多端的。反映于:①虚步的虚脚实质上不一定就是承担体重少或者不承担体重。虚脚可能是承担体重的,甚至可能是主要承担体重的。②虚步的虚脚不一定是没有力量的,可能是对外实施力量攻击的一脚。③虚步两脚的虚实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虚脚可能会变实脚、实脚可能会变虚脚。太极拳虚步的这种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对于李亦畲先生所说的“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是应该这样来理解的。
❷ 练太极拳应该怎样移动胯裆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卷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高探马等动作。
四、塌胯
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弓式,发劲时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五、开胯
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
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在直劲转横劲、横劲转直劲的动作。若是行步时转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转至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动作。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度,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九、脱胯
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故有“胯松欲脱”之说,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辅助完成,不同的脚打动作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法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还要做好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实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状态。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面反作用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应意念命门穴把胯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
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果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出现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被抵消或改变方向,错失机会和势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击打、发放效果。恰到好处地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信、边化边发的动作等等。
❸ 太极拳的最难学是什么 魏坤梁太极拳个人简历
初学者应该关注哪个太极拳更容易练一些、更容易练出功夫来。练版太极拳“先求,后求紧权凑”,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氏太极拳相对更容易练一些,但对于初学者已经是非常难了。刚开始几年非常难,当练出一定功夫后,如果不想继续深造,只想健身,到变得容易了,时间也可以缩短了。关键是要练松到脚底下,练到脚下了,其他的气沉丹田、松沉劲等等就都会练出来,到那时,如果只想健身,早晚各练半小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