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理工副教授于洋简历
1963年2月生,1985年7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船舶运动及控制方向的专研究。属主持完成了“极平缓海滩上的波浪浅化”、“威海—刘公岛空中客车运输系统通航安全评估”等科研项目。其中 “极平缓海滩上的海浪浅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极平缓岸坡上波浪破碎的数值计算”获辽宁省优秀论文二等奖(2002)。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9篇。出版著作(译着等)共1部。培养研究生共1名。1998 年出版了专着《船舶结构与设备》。
Ⅱ 中华好养生于洋简历
不要找了
谁都找不到于洋老师的
她的个人资料
简介
都是保密的
你怎么搜都搜不到
Ⅲ 中华好养生于洋简历
于洋,山东日照抄人,现袭任安徽立新医学整形美容医院常务院长,曾出任北京杜国玲美容诊所策划总监、北京史三八医疗美容医院媒体总监、福建海峡集团策划部主任等职。
教育背景:
1、1984-1989年安徽蚌埠医学院医疗系本科;
2、1994-1997年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读研究生;
3、2003-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合肥班。
工作简历:
1、1989-1994年安徽贵池市人民医院外科;
2、1994-1997年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
3、1997-2002年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4、2003-2005年合肥市红十字会整形美容医院,业务院长;
5、2005年10月成立安徽立新医学美容中心,中心主任。
Ⅳ 于洋的简历有没有
于洋,山东日照人,现任安徽立新医学整形美容医院常务院长,曾出专任北京杜国玲美容诊所策划总属监、北京史三八医疗美容医院媒体总监、福建海峡集团策划部主任等职。
教育背景:
1、1984-1989年安徽蚌埠医学院医疗系本科;
2、1994-1997年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读研究生;
3、2003-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合肥班。
工作简历:
1、1989-1994年安徽贵池市人民医院外科;
2、1994-1997年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
3、1997-2002年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4、2003-2005年合肥市红十字会整形美容医院,业务院长;
5、2005年10月成立安徽立新医学美容中心,中心主任。
Ⅳ 戴手铐的旅客的演员于洋简历
(1930.10.4-) 演员、导演。
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米豆小剧场,好看的动画小剧场
中国影视演员、导演。原名于延江。山东黄县人。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演出影片
1947:留下他打老蒋
1949:桥、中华女儿
1950:卫国保家
1951:走向新中国
1952:葡萄熟了的时候
1954: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5:怒海轻骑
1958:生活的浪花 英雄虎胆 山里的人
1959:飞越天险 矿灯 青春之歌 水上春秋 粮食
1960: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革命家庭 五彩路
1961:暴风骤雨
1966:大浪淘沙
1974:火红的年代 侦察兵
1975:第二个春天
1980:戴手铐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唤
1989:女贼
1993:大海风 导演故事片
1977:万里征途
1980:戴手铐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唤(与杨静合作)
1984:骑士的荣誉(与德勒格尔玛合作)
1985:驼峰上的爱(与杨静合作)
1987:孤帆远影
Ⅵ 求老电影艺术家于洋的生平还有简历
(1930.10.4-) 演员、导演。
祖籍:山东龙口市。中国影视演员、导演。原名于延江。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第19届金鸡百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演出影片1947:留下他打老蒋
1949:桥、中华女儿
1950:卫国保家
1951:走向新中国
1952:葡萄熟了的时候
1954: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5:怒海轻骑
1958:生活的浪花 英雄虎胆 山里的人
1959:飞越天险 矿灯 青春之歌 水上春秋 粮食
1960: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革命家庭 五彩路
1961:暴风骤雨
1966:大浪淘沙
1974:火红的年代侦察兵
1975:第二个春天
1980:戴手铐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唤
1989:女贼
1993:大海风 导演故事片
1977:万里征途
1980:戴手铐的“旅客”
1982:大海在呼唤(与杨静合作)
1984:骑士的荣誉(与德勒格尔玛合作)
1985:驼峰上的爱(与杨静合作)
1987:孤帆远影
1993:大海风
2003:惊涛骇浪
物生平于洋是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1930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六岁那年,闯关东的父亲病死关外,家乡又遭灾,这突来的天灾人祸,迫使母亲带着他流落到东北。在长春,他遭受过孤儿院的虐侍,也饱尝过流浪街头的凄苦。直到替人做佣人的母亲攒下点血汗钱,才把他送进小学读书。1942年,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为一部儿童片挑选临时儿童演员,于洋抱着自己找些活路以减轻母亲负担的心理经人介绍去应试。结果被选中。于是,在半工半读生活中,他接触了电影表演。
1945年,他那在八路军中工作厂多年的哥哥随部队来到长春,找到了他,并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十五岁的于洋参加革命队伍后,当过公安战线上的侦察员,参加过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以后又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
1947年11月,于洋奉命来到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留下他打老蒋》的拍摄。在这部短故事片里,他扮演我军连长。从此,他正式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活。
《留下他打老蒋》的导演伊琳,做为于洋在电影艺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首先教给于洋的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革命文艺宗旨。并且还告诉他,在表演中生活是基础,没有真实感受,表演就不可能真实。同时,陈波儿、王滨等都对于洋有过殷切的希望和具体的帮助。
1948年我国人民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片《桥》开始拍摄。在这部影片中,我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国家的主人出现在银幕上。于洋在影片中饰演了青年工人吴一竹。他的表演纯真、质朴,表现出获得翻身解放的炼钢工人,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勇于克服困难的可贵品质。
1949年,于洋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于洋还参加拍摄了《中华女儿》、《卫国保家》等多部影片。在拍摄这些影片的过程中,他接触到刘琼、谢添、陈强、张平等很多有经验的老演员。从他们身上学习了许多长处,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创造中来。他尤其不能忘怀自己的良师与益友——蓝马。于洋与蓝马是在1951年拍摄《走向新中国》时结识的。在影片中,蓝马饰工程师,于洋饰炼钢工人。从体验生活,到实地拍摄,他们一直在一起。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1953)中黛乌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次可喜尝试。黛乌是一位苗族青年,边寨的联防队长。于洋以富于激情的表演,塑造了这位勇敢、顽强、纯朴、坦率的苗族青年形象,得到观众的喜爱。
1955年,于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集中学习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的现实主义表演理论。如果说,从前他是在广泛的学习和探索中走过来的,那么这次学习,带给他一次运用理论系统地总结自己过去艺术上成败得失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重要标志,就是他在电影学院表训班毕业后不久,在影片《英雄虎胆》(1958)中塑造的我军侦察员曾泰的形象。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于洋演员生活的黄金时代。他连续参加《飞越天险》(1958)、《青春之歌》(1959)、《矿灯》(1959)、《水上春秋》(1960)、《暴风骤雨》(1961)等影片的拍摄,塑造了赵中凯、江华、傅东山、华小龙、肖队长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暴风骤雨》中土改工作队肖队长的形象塑造很有光彩。他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当年参加上改时见到过的几个工作队长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经过艺术加工,熔铸到肖队长的形象中,把自己当年饱含深情访贫问苦的情景溶化在肖队长与贫农赵玉林等人物的感情交流中,语言和动作真切自如,在肖队长这个形象身上显示了于洋那种刚毅、深沉、真挚、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
1964年,于洋参加了影片《大浪淘沙》的拍摄。他扮演了主要角色靳恭绶。这个人物耿直、倔强,勇于追求真理,愿为真理而献身。于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追求革命、不断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演得真实贴切,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鲜明个性。影片摄制完成后,还没来得及上映,“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这部影片包括于洋所塑造的靳恭绶的形象,也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批判。粉碎“四人帮”以后,影片才同观众见面,受到好评。“文化大革命”中,于洋在中止了一段银幕形象创作后,曾参加了《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等影片的拍摄。
2003年,于洋出演电影《惊涛骇浪》之后,便处于隐退状态,长达7年未参加电影与电视剧的拍摄演出。直到2010年,“老偶像” 再度出山,在《天堂秀》中饰演一个德高望重、“泰山北斗”级的老艺术家。于洋表示,他之所以出演该剧,主要因为被题材吸引,被剧集中所透出的浓郁苏州文化吸引。
Ⅶ 于洋的人物履历
1981年9月至1983年8月在辽宁省粮食学校计划统计专业学习;
1983年8月至1986年6月任辽宁省粮食学校专抚顺分校学生科属科长、团委书记;
1986年6月至1989年5月先后任辽宁抚顺市粮食局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正科级干部;
1989年5月至1993年3月先后任抚顺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筹备组成员、综合科负责人、综合科科长、综合处处长(正科级);
1993年3月至1999年11月任抚顺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1999年11月至2001年3月任抚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01年3月至2001年8月任青海格尔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挂职锻炼);
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任青海格尔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挂职锻炼);
2002年2月至2003年3月任抚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任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事处处长;
2004年12月至2012年10月任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12年10月至今任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Ⅷ 求老电影艺术家于洋的生平还有简历
于洋 (1930.10.4─)北影厂导演。电影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
原名于延江,山东黄县人。6岁时,随母亲"闯关东"。12岁时,边上学边拍电影。1945年参加革命,当过侦察员,并参加了解放长春、四平等战役。1946年被捕入狱,后被营救。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历任北影演员剧团团长,兼任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副会长、影协理事,中国文化交流基金会理事,中国剧协会员,中国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7年在影片《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八路军连长。1950年参加拍摄了《卫国保家》,主演的影片还有:《桥》、《中华儿女》、《走向新中国》、《葡萄熟了的时候》、《山间铃响马帮来》、《怒海轻骑》、《生活的浪花》、《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粮食》、《革命家庭》、《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侦察兵》、《水上春秋》等。1976年改做导演。参与编剧并自导、自演的故事片有:《大海在呼唤》、《戴手铐的旅客》、《万里征程》、《驼峰上的爱》、《孤帆远影》、《骑士的荣誉》等。导演的电视剧有:《特区法官》、《金盾在这里闪光》、《哪里是我的家》等。
Ⅸ 《杏林好养生》节目中'于洋'和主持人'岳岳'的简历
网上实名举报,调查得知,宋一夫,真名叫宋军,1972年3月13日生,现年42岁,长春市人,其所学版专业是汽车权修理,就读于长春89中学;宋一夫仅仅有一个营养师资格证。陈晓为了包装宋一夫,赞助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为宋一夫弄了一个课程教师和项目研究员,以及《人民日报》下属的《健康时报》理事等头衔,在非法广告节目中,以及各种场合宣扬,以这些身份迷惑中老年人,大肆购买他们的保健品。
于洋,真名叫刘丹,1980年10月19日出生,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现年34岁。两人均没有受过任何医学教育,没有医学专业知识,仅仅考取了一个营养师资格证。
Ⅹ 谁能找到中华好养生于洋的简历,她到底是干啥的,他口中所说的铁皮枫斗口服液真有那么神奇
中华好养生于洋,就是一江湖骗子,嘴上说是讲养生,实际上就是为了卖药。大家小心点。他的简历隐藏的很好,哪儿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