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叶挺英雄事迹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援闽粤军。1924年被派赴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5日即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他入党。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时年50岁。
B. 陈子英的个人简历
祖籍福建省长乐县,1922年1月出生于霞浦县松城镇(城关)西街手工业工人家庭(其父青年时代前往霞浦县学艺,后定居霞浦)。因家贫,没办法供陈子英读书,家里也没钱买书,都是借同学的书看,晚上看完了,第二天就送还同学。少时聪颖的陈子英11岁才进小学接受启蒙教育,陈子英在学校里读书用功,常考第一名。小学仅三年,就于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闽东三县联合中学简师科(简易乡村师范班)。民国24年,因作文对县政府提出批评,受到教导主任黄寿祺赞赏,作为学生示范作文,招致黄被解职。期间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担任学校抗日剧团团长,自编自导抗日短剧下乡巡回演出, 深受群众欢迎。
1939年夏从简师班毕业以后,先后在福安县韩阳小学和霞浦县长溪小学任教,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1943年与叶挺荃等人发起组织“霞浦青年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在求知中寻求真理。同时受聘为《霞浦民报》主编,以恣鹰、陌生、隼等笔名发表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并因此被国民党当局列入“异党嫌疑分子”黑名单,被迫离职。青年读书会也受到监视,转入秘密活动,改为“求真读书会”。
1945年秋插班进入福安师范普师科学习,被选为学生会主席。期间组织进步同学读书会,学习《新哲学纲要》、《大众政治经济学》和《文萃》等进步书刊,举办《洪流》墙报《天下大事》专栏,定期开展时事专题讨论,使校园充满生气。他长期订阅《国际时事研究》,崇拜其主编羊枣(杨潮)的进步思想、才能和学识。
1946年初,羊枣冤死杭州狱中,他悲愤难言,与温汉钦在职工宿舍举行秘密追悼会。
1947年初,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派林立、关平山等到福安恢复城工部组织。4月,他被吸收入党,成为福安师范学校第一个中共党员,经过了解、考察,在福师进步学生中首先吸收陈子英入党。陈子英激动地在日记上写道:“这是我新生命开始的一天!”并写下鞭策自己的诗句:“您要知道,您是不属于您的,您是属于许多人的。您应当无条件献出您的一切——聪明、智慧以及生命。” 之后他在学校发展党员6名,建立中共小组。同年夏,他普师毕业,根据闽东工委决定回霞浦,以长溪中心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发展林登第、陈侃、方培榕入党,建立城工部霞浦组织。10月底,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在福州召开闽东地下党工作会议,严厉批判处理原闽东工委宣传部长兼福安工委书记张幼锐的变节问题,调整闽东工委组织,关平山任书记,陈子英和叶挺荃为成员,并决定陈子英回霞浦成立工委,兼任书记。
1948年春以城工部闽东工委特派员身份前往福鼎县开展工作,建立中共城工部福鼎支部,并组建福鼎县武装工作队,开展武装斗争,打通了与浙南党组织的联系。同年2月中共城工部闽东工委书记关平山在前往福鼎指导工作时被捕。陈子英得知消息后,立即指示桐山支部设法营救,同时连夜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此后临危受命,代理城工部闽东工委书记兼闽东游击队政委,奔走闽东各县开辟游击根据地,组建了城工部宁德工委,建立了地下党和游击队的联络路线,组织城工部党员和进步学生参加游击队,加强游击队的建设;同时大力开展秘密斗争,把闽东地区学生运动和城镇群众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农村的抗租、抗征兵、抗纳粮斗争推上了新高潮,国民党反动派惶惶不安。
(三)城工部案件错判,误杀忠烈(详见霞浦革命史料集)
1948年3月,中共浙赣省委是非不分,对城工部定性为“红旗特务组织”之后,通知各地立即按省委决定执行,因此各地按省委意见,凡是城工部党员,不看表现,无须口供,见到就杀。据全升各地被处死的城工部党员共117人。我们的同志没死在敌人的刀口下,而却死在自己人的手里。真是亲者痛,仇者快的惨剧。当时中共浙赣省委是历史的罪人,应遭到人民的唾弃!
1948年5月因“城工部事件”受到牵连,在福安游击区接受审查,不久蒙冤罹难。当时错误处理城工部,“是有其客观因素的,但严重的问题在于,省委对涉及城工部组织定性和主要干部处理这样的重大问题,没有请示报告党中央或华东局,违背了内部审干肃反“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方针政策,没有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没有允许和倾听被审查人员的申辩,而是采取严刑逼供的错误做法,以至造成亲者痛、仇者快的严重后果,这种“左”的错误和危害,是造成这起冤案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位有共产党人良心声誉的老领导说出的肺腑之言,令人敬重,催人泪下。
1956年中央重新审理“城工部事件”后为被错杀的同志平反,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陈子英为革命烈士,遗骸安葬于福州文林山革命烈士公墓。
陈子英烈士已走了60多年,但是他信念坚顶、宗旨牢固的好传统没有走,一直活在一些有共产党人良心声誉的人心中,一直激励着他们努力为党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
C. 叶挺个人简介、叶挺历史照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今天属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简历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
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多次交涉没。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获释,第二天,他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在狱中,叶挺说:“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4月8日,他后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享年50岁.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杨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提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D. 叶挺生平简介
叶挺于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地区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
1914年12月,叶挺到湖北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6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参加援闽粤军。同年加入国民党。
1919年,经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何贯中长兄)引荐,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国粤军,任支队副官,并加入中国国民党,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
1920年,孙中山命令建国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黄皮径战役,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后任粤军第1师少校参谋、工兵营营附。
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他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参谋处处长(一说:12师36团团长),旋即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
1926年5月,率部北伐,担任先遣队,从肇庆、新会出发,向湖南前线挺进,讨伐吴佩孚。6月5日,独立团经过两天的战斗,击溃投靠吴佩孚的赣、粤部队4个团,攻占湖南攸县城。
1927年5月,夏斗寅叛变,袭击武昌。叶挺率部奋勇作战,打垮夏斗寅。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叶挺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接到党的通知,要他前往苏联。经香港、马来西亚、日本至苏联。
由于先后受到李立三、王明的无端指责而决定退出共产党,加入由国民党左派邓演达、陈友仁、宋庆龄发起组织的“第三党”。
1928年秋,叶挺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先后流亡德国、法国等地,过了5年时间。以翻译德文文章为生,成为素食主义者。
1931年,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得叶挺再也不能呆在国外了。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
他每天翻阅大量报刊,密切注意国内局势。但远居海外,消息毕竟太少,也来得太慢。为此,他离开了德国,来到澳门,结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1932年到澳门隐居。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入狱五年。
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始获自由。
1946年4月8日,他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难身亡。
(4)万科叶挺个人简历扩展阅读:
叶挺生前最后一战-皖南战役: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
“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中共中央对形势发展的前途以及影响它的各种力量作出冷静的分析,提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正确方针。要求江北部队暂时免调;对皖南方面,决定让步,答应北移。
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复电何应钦、白崇禧(即“佳电”),据实驳斥“皓电”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同时表示,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将开赴长江以北。
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再电朱、彭、叶、项(即“齐电”),要求迅即将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调赴黄河以北。
12月9日,蒋介石发布命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于12月31日前开到长江以北地区;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30日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
12月10日,他又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调兵围歼新四军部队。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新四军部队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
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
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叶挺
E. 叶挺生前入过党吗
叶挺,生于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曾经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党派。具体情况如下: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4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1927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
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多次交涉没。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获释。
1946年3月5日,他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在狱中,叶挺说:“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
1946年4月8日,他后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享年50岁.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杨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提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F. 叶挺 简单 明了
革命者所走的路被敌人紧紧地锁着,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却敞开着.反动派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投降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出卖革命获得自由!
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动派的监狱一齐烧掉,我应该再血与热火的斗争中得到永生.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讲解]: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一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开阔空间。随后的“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廖廖八个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律已的法则。“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却无法与之结合。牢狱从来就不是梦幻情调的温床,阴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结尾,慷慨而悲壮。
对于自由的信徒,革命的斗士,死亡并不是什么骇人的东西。他们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们已与死亡比邻而居。志士的被囚,对很多人来说,这便可能是他们整个抗争生涯的最后阶段。他们无惧于死亡,甚至乐于把这视为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辉煌。叶挺高歌“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种意味。实际上,在他们选择成为自由斗士的开始,他们便已领悟到这选择与死亡之间存有割不断的脐带。“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曾如此评价叶挺将军的《囚歌》:“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叶挺将军的这首诗,曾被谱上乐曲,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起,被囚禁在这所法西斯集中营中的志士们所咏唱,维持着他们作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严。
G. 叶挺 资料
叶挺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名人、军事家、将军、党员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
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多次交涉没.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获释,第二天,他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4月8日,他后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杨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提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注释〕 ①这首诗写在囚禁叶挺同志的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
家庭
1925年,叶挺与李秀文结婚。
长子叶正大
二子叶正明
三子叶华明
四子叶正光,媳董桂芝。
八子叶启光
女儿叶剑眉
孙子叶大鹰,著名导演,作品《大喘气》、《红樱桃》,《红色恋人》。并在徐静蕾导演的电影《我和爸爸》中扮演“爸爸”一角。
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纪念馆
恩施市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纪念馆位于叶挺路112号,占地总面积3000平方米。它是198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恩施市筹资21万元,于原址处按原样修复而成的叶挺将军囚居旧址,并增建了纪念馆,于同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12月和1995年3月,先后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