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个人简历 > 嘉庚投简历

嘉庚投简历

发布时间:2021-01-24 16:03:28

㈠ 陈嘉庚生平成就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民国 14年(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民国8年,他开始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民国10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五老峰下正式开学,设师范部(文、理两科)和商学部。到民国25年,厦大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民国26年陈嘉庚因企业破产,无法负担厦大经费,才请国民政府收为国立大学。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㈡ 关于陈嘉庚的资料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民国 14年(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民国8年,他开始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民国10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五老峰下正式开学,设师范部(文、理两科)和商学部。到民国25年,厦大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民国26年陈嘉庚因企业破产,无法负担厦大经费,才请国民政府收为国立大学。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㈢ 陈嘉庚的简历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华侨企业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是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地区著名华人企业家,生前曾为东南亚地区华侨领袖,爱国人士,为新中国做出杰出贡献

㈣ 陈嘉庚的人物经历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
1910年,陈嘉庚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被推举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及道南学堂总理, 向闽侨募捐五万多元建筑校舍。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福建光复,陈嘉庚被推为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会长,筹款二十多万元支援福建财政,另筹五万元接济孙中山先生。
1912年 ,陈嘉庚携眷回国,筹办集美学校。
1917年,陈嘉庚购进三千七百五十吨轮船一艘,名为“谦泰号”。因两年来营业顺利,派胞弟敬贤回国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
1918年,集美师范和中学正式开学。陈嘉庚发起筹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1919年,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正式开学。陈嘉庚回国筹办厦门大学,组织同安县教育会,对各乡小学给予常年补助。
1920年,集美学校增设女子师范和商科,陈嘉庚创办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1923年,陈嘉庚当选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总理,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
1925年,创业有成,资产达一千二百万元,是陈嘉庚一生中登峰造极,得利及资产最巨之时。
1926年,陈嘉庚扩建南洋华侨中学校舍,创办集美农林学校。开始面临逆境,胶价暴跌,营业亏损甚巨,被迫将厦大和集美两校校舍建筑工程局部停工,但经费仍竭力维持。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陈嘉庚发起组织新加坡筹赈会,被推担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币一千万元,支援祖国抗日战争。
1938年,陈嘉庚被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致电汪精卫反对其主张同日本和谈。
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并率团返国到重庆、延安等地视察慰问。
1941年,陈嘉庚被推为南侨总会第二届主席。组织南洋闽侨总会。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组织新加坡华侨抗敌总会。
1942年,新加坡沦陷,避居爪哇三年,陈嘉庚写成《南侨回忆录》和《住屋与卫生》。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庆各界召开“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主席特送条幅,题“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八个大字。
1946年,陈嘉庚创办新加坡《南侨日报》。
1947年,陈嘉庚召开新加坡华侨大会,反对荷兰殖民军屠杀印尼巨港华侨暴行,议决准备对荷兰实行经济制裁。为集美各校开拓经费来源,陈嘉庚在香港创办集友银行,实行以行养校,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1949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首途回国。9月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陈嘉庚被选为常务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故乡集美村,亲自主持集美、厦大两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9月,陈嘉庚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9年,陈嘉庚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创立厦门华侨博物院。
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逝世,遗体移集美鳌园安葬。 陈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1905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1906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
新加坡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此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10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陈嘉庚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新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陈嘉庚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1937年10月,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广泛响应。
1938年10月,在著名闽侨菲律宾的李清泉(他致函陈嘉庚,称南洋华侨应该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印尼的庄西言(他亦致函陈嘉庚,嘱托他在新加坡组南侨总会,所言目的与李清泉同)倡导和劝说下,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庄西言致函陈嘉庚后,致电行政院建议陈嘉庚领导南侨组织筹赈总机关)致电要求,陈嘉庚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为副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
1939年,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
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陈嘉庚事业达致顶峰时,不过拥资一、二千万元左右,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地慷慨输捐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的,唯有陈嘉庚。正因为如此,黄炎培先生曾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陈嘉庚倾资兴学重点,一是集美学校,二是厦门大学,三是新加坡华侨学校。即立志兴办集美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及各类专业院校,学校规模之大,师生人数之多为全国之冠。与此同时,陈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后积极资助与创办六所华侨华文学校,开创了华侨在海外办学新风。1919年,陈嘉庚公司进一步发展,企业资产总值约达400万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国筹办全国第一家侨办大学--厦门大学。为做表率,他带头认捐400万银元。其认捐数额正好与其当时全部资产总值相当。陈嘉庚在爱国兴学方面用钱气魄之大,目光之远,举世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陈嘉庚兴学的动机和爱国情怀,可以从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学校诸生书”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诸生青年志学,大都爱国男儿,尚其慎体鄙人兴学之意,志同道合,声应气求,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懿欤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学校诸生书”,录自《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唯一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条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尽管陈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华人大实业家之一,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始终十分简朴。他的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但是他极具公益心,尤其对于兴办教育,非常热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他的企业的兴旺发展,他又继续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同时也设立了科学馆(现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成为了系统完整的学村。 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师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㈤ 陈嘉庚先生简介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专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属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中文名: 陈嘉庚
外文名: Tan Kah Kee(英译自闽南方言)
别名: 陈甲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厦门集美
出生日期: 1874年10月21日(阴历9月12日)
逝世日期: 1961年8月12日
职业: 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毕业院校: 念过私塾,师亡即辍学
主要成就: 支持辛亥革命、支持祖国抗战
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学村
代表作品: 《南侨回忆录》
重要事件: 支持抗战、反对汪精卫投降卖国
重要任职: 南侨总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㈥ 陈嘉庚的个人生平如何,谁可以简单介绍一下

陈嘉庚(英文名:Tan Kah Kee,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镇),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是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地区著名华人企业家,东南亚地区华侨领袖,国籍不明人士。他在福建与新加坡创办多间学校,包括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今天的集美大学亦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发展而成。
陈嘉庚曾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2006年,为纪念陈嘉庚倡议创办学校,有64年历史的广州市第三十中学更名为陈嘉庚纪念中学。坐落在厦门市集美区嘉庚公园北门以北填海处的陈嘉庚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辰134周年之际试开馆,2009年元旦对社会公众开放。
由于其鲜明的亲共、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政府长期对陈嘉庚排斥、抵制,不肯承认他的历史功勋和地位,这种情况直到近年随着新加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改善后才有所改变, 正在建设中的新加坡地铁滨海市区线的其中一站被拟定命名为陈嘉庚地铁站。

陈嘉庚生于1874年10月21日,他的父亲陈杞柏早年下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陈嘉庚17岁也来到父亲的店中学习经营管理,20岁回福建完婚,后又在家乡读书一年,22岁时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5年春天,由于米店歇业,陈嘉庚便开始自立门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首先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生产菠萝罐头),后又继承遗产“日新公司”(生产菠萝罐头),仅经营了三个月,便获利丰厚。当年夏天,他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不久,由于看到其他华侨陈齐贤、林文庆等人在橡胶业上取得了成功,便决定经营橡胶种植业。1910年代,陈嘉庚与另一企业家余东旋(亦为其友好)同样大力发展橡胶事业,成为当时马来西亚最富有的两位华侨。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25年,陈嘉庚已拥有15000英亩的橡胶园,是当地华侨中最大的树胶种植者之一。同时,他也开设了橡胶产品的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产品。陈嘉庚的产业中三大支柱为橡胶园,生胶厂和胶品制造厂。另外,他还经营菠萝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皮革等等十余种产业。他的销售网点遍布东南亚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厦门,广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间,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他拥有资产1500万万元(新加坡货币,以下同),仅仅3年中,他获利1070万元左右,雇用员工数万人,其经济势力称霸整个马来半岛。
及至1929年,世界各地陆续爆发农产品价格下跌,逐渐形成世界经济大萧条,继而沈重打击已经达到饱和的橡胶业;在美国汽车业减产的情况下,亦直接影响马来西亚外销的轮胎需求,连番出现不景气的橡胶业,促使不少华商破产收场,当中亦包括陈嘉庚和林义顺等大企业家,他们旗下的橡胶事业亦一步步倒闭,陈嘉庚当时亦面对着日本帕来品及当地橡胶业对手的强大竞争。陈嘉庚的公司在当期时已累积欠下银行债务近400万元,而其公司资产仅在200多万元,已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直至1934年,陈嘉庚的商业王国可谓全面收盘。
[编辑] 兴办教育
尽管陈嘉庚已是称霸南洋的大实业家,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简朴。他的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但是他极具公益心,尤其对于兴办教育,非常热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他的企业的兴旺发展,他又继续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同时也设立了科学馆,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成为了系统完整的学村。
陈嘉庚捐资办学的高峰是在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便决定投资1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所有办学费用由他一人承担,包括大学的经营费用300万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对于厦门大学,他付出了满腔的心血,从聘请校长和教员,到校舍的选址设计施工,他四处奔走,呕心沥血,使厦门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国内的知名高校。
在新加坡,陈嘉庚对于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热心,1919年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现名华侨中学(新加坡),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南侨示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当时有教会请陈嘉庚捐款10万元创办一所大学,陈嘉庚慨然答应,但提出要以兼设中文课程为条件。
陈嘉庚一生所捐献的教育经费,总值在1000万元以上,相当于他拥有的全部不动产。有人估计,如果他在当时买黄金,估计在1981年时的价值已达到1亿美元左右。陈嘉庚在给集美学校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终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这封信件充分说明了他对于中国教育和崛起的深远见解。

投身政治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活动。他结识了孙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福建,稳定了当地局势。
陈嘉庚对于文化事业,也是积极支持。他支援了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等,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复办《大众生活》周刊。
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抵制日货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近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陈嘉庚还坚持抗日到底,针对汪精卫等人的妥协方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对于当时重庆的主战派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
1940年,66岁的陈嘉庚还亲自率领慰劳团回中国访问,他参观了重庆,延安等地,与国共两党都进行了接触。1941年,日军占领新加坡,陈嘉庚被迫辗转到印尼等地避难,由于得到华侨的掩护,得以安全地度过3年多恐怖时期。在此期间,陈嘉庚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既《南侨回忆录》。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石敬瑭、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
1947年,又组织“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简称“民联社”),积极声援民主党派关于制止内战的斗争。
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当年9月,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0年[1],陈嘉庚回中国定居。接着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鳌园。

㈦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招聘投递简历后多久通知面试

(⊙_⊙),学校反正周末不上班不办业务,一般投了简历,肯定1.2天能看到简历,至于通知面试,也得看您是不是符合学校的要求吧~祝你好运。

阅读全文

与嘉庚投简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晋升考核自我评价 浏览:480
职场新人自我介绍日语 浏览:700
职携求职公寓 浏览:354
醉驾人找工作 浏览:973
百度厦门六中艺术特长报名表 浏览:868
劲霸经编面试 浏览:364
小孩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浏览:470
玉环学校洗碗招聘信息 浏览:15
教师教育自我评价 浏览:192
2014合肥168中学特长生音乐录取名单 浏览:478
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3分钟 浏览:800
丹阳人才招聘网 浏览:72
生物学科特长怎么写 浏览:250
昌硕面试后多久通知 浏览:925
陕西省铁饼特长生 浏览:751
硕展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346
2019年南阳卷烟厂招聘信息 浏览:461
时尚招聘信息 浏览:341
安吉洁美电子招聘信息 浏览:106
个人简历问候语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