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子的名言,關於人生哲理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⑵ 孔子的十大名言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葯。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9、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⑶ 孔子的名言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鮮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2.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5.朝聞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7.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23.德不孤,必有鄰.
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27.君子周急不繼富.
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5.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6.子不語:怪,力,亂,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3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4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6.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53.食不語,寢不言.
54.寢不屍,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過猶不及.
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1."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7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76.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8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82.小不忍,則亂大謀.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85.君子憂道不憂貧.
86.當仁,不讓於師.
87.有教無類.
88.道不同,不相為謀.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90.既來之,則安之.
9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2.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94.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95.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96.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97.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⑷ 孔子的名言越多越好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為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4、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3、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⑸ 關於孔子的名人名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朴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朴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朴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奉行終生?」
孔子說:「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強施加在別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有餘力時就去學習,學習能夠游刃有餘時就去做官。」
⑹ 孔子的興趣愛好,特長是什麼
孔子 英文:Confucius, Confucious; 拼音: Kǒng z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來的典籍中。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征在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1]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⑺ 孔子的十句名言
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⑻ 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翻譯:學習,並不斷實踐,有什麼能比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學習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很危險。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翻譯: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過去的東西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過去的事是可以作為老師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6、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7、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8、言必信,行必果。
翻譯:說話一定要誠信,做事一定要堅定果斷。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0、德不孤,必有鄰。
翻譯: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6、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譯文:話一出囗,四匹馬也追不回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一國的軍隊,可以強行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可以強行奪去他的志向。.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8、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志向主張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9、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譯文: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0、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⑼ 有關孔子的名言警句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回的知識),答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
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4、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⑽ 孔子名言
君子復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制。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