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官路坎坷,李白、杜甫、高適都有什麼樣的經歷結局如何
古代讀書人多以走仕途這條路,入朝為官是他們最終的目的。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均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們的官路走的各有各的坎坷。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鬱郁不得志的李白李白素有“詩仙”的雅號,也是繼屈原之後我國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才學頗高,卻始終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他鬱郁不得志,借酒消愁。他在當時借著酒勁寫了很多抨擊權貴的詩句,你發現自己對於唐朝朝廷內小人當道的諷刺。李白看似瀟灑,實則內心對於仕途還是有所渴望的。由於他出身於富商家庭,在當時重農抑商的政策決定了他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所以不得不走別的路來進入官場。後來他娶了宰相孫女為妻,寄希望於宰相世家能夠為他謀得一官半職,但最後並沒有成功。當他進入長安,盡管唐玄宗欣賞他的才華,但是也只給他安排了一些外事,並不能夠參與國政。鬱郁不得志下李白,最終還是未能達成心之所願。
中年時期,前去進京參加科考,無奈學識尚淺落榜。在她46歲的時候,遇到了自己的伯樂。後來在博樂的推薦下參加了道科考試,並一舉中第。至此,開始了自己的仕途開掛人生。高適雖然比前面兩位試圖的開啟時間都要晚,但是由於他的內心我平和的,所以後來只用了多段十年時間就走向了仕途巔峰
『貳』 何為李白,可否具體
第一種說法:那是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第二種說法: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取所象」。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給自己恢復了李姓後,為後來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後於是有了身孕,在陣痛難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的。
『叄』 如何在自招的自薦信中表現創新潛質
考生對於我校現有某些學科具有濃厚興趣,在相關學科領域已具初步研究能力或具有相關學科創新潛質。
『肆』 關於杜甫。
杜甫 [dù fǔ]
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展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1][2]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1]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3]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伍』 一生憂國憂民的杜甫,他當過的最大的官是什麼
杜甫的一生呢,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年少輕狂-游山游水,中年抑鬱-憂國憂民。
十壕吏
募投十壕吏,有吏夜抓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杜甫,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對當時的官場徹底失望,對當時的社會也倍感失望。所以,就乾脆辭職,就投靠親戚朋友,由於就來到了成都。
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杜甫在那個時候成都的西郊,搭起來一座茅草屋,也就是咱門今天所看到的杜甫草堂。杜甫在成都的日子,可以所是他的後半生過的最舒心的日子。我們可已從他的詩句中體會到。
他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毆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來,蓬門今始為君開。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夜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衣衫淚滿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在成都將近待了四年左右,這時杜甫杜甫已經是50 歲左右了,就想念家鄉了,再加上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了。杜甫,就帶著一家老小回老家了。在路過今天的重慶時,看到三峽景象,有感而發。
『陸』 古詩詞中適合寫求職信的句子有哪些
血泊中的脂肪勁草肥沃的中原,寒凝大地春華頭發。 (魯)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青山不向東流覆蓋河流。跑街小雨,草色遙看近卻無清脆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楊柳。
南山豆類,含有瘦草豌豆。 //道狹長草地上,晚上露水沾滿了我的衣服。陶淵明「回歸園田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森林,鬱郁蔥蔥的草葯。曹操的」觀滄海「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
茅檐低小,青草河上。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白草北批量折扣,胡雪八月的一天。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只可惜幽草澗邊生有深鶯樹狀明。韋應物「滁州西澗」
雨水打濕流光,恨長草
中旬草色遙看近卻無
不破塞鴻飛嚴嵩,牧馬群嘶邊草
記住羅裙綠色,草隨處可見可惜
綠草明年春季,不走在Sun擁有的
苔痕訂購綠,草色入簾青
柳枝很少棉的打擊,蝶舞在草離離草
原來,1歲1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當樹,如果情況沒有得到,所以
綠網對宋·姜夔「展館怪慢」
青苔的岩石,軟
細草松下唐金維「羲則嗯Zhangwudiyin三個」1天蒼蒼,
廣闊的領域,
風吹的草低見牛羊。
(「敕樂送」)
2.草的平原,
一歲枯榮。
(白居易:「福原古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誰是英寸草,
報得三春暉
(孟郊「遊子吟)。)
5.黑暗的森林草地抽搐,
將軍引弓晚上
(路估桉: 「塞爾維亞之歌」)
6種豆南山,
草豌豆含有薄
(陶淵明:「歸園田居))
7.長狹窄的道路植被,
晚上露水沾上我的衣服。
(陶淵明:(回國菜園))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
,鶯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
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潤如酥街小雨,
草色遙看近天,但沒有。
(韓愈:「張18早春是水部成員前兩外」)
11.毛澤東低檐上
溪小,綠草如茵。
(吉:「清平樂·村居」)
12.館外,
古道邊,
綠色的草坪。
(李叔同「送別」)
13幽草澗邊唯一可惜的是天生的,在
鶯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街頭小雨,
草色遙看近卻無
14.潤如酥天。
(韓愈「早春是水部張獅壩員外郎」)
15.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16.黑暗的森林草地抽搐,
將軍引弓的夜晚。
(路估廠「塞爾維亞之歌」)
17.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草入侵關刀,槍烏賊出牆
唐張元的「洛陽」
短草的花早拆遷,一半苔黃青柳的
短:短。分:開。
唐劉麽垵「寧靜的庭院早春」
青苔上階綠,青草色入簾
傾情劉禹錫「陋室銘」
房費戲嗯錦草的土地,
游絲游絲混亂碧羅天:昆蟲吐出細絲,因為漂浮在空氣中,使彈簧。
唐·劉禹錫「春天送書懷東洛白22年輕82庶子」
獨倚欄桿盯著了,一個普通的平視煙絲
一條河:蒙特利爾。
宋·謝靈運義「蝴蝶」
急促凄凄的路徑通過,丹遴忽嗯
充滿整齊整齊:風吹樹葉的聲音。
金董解元「西廂記」卷
秋天植被,松樹獨存
中國的劉翔,「說苑郯從」草
昭化,戒一旦散;長榮的毛,對隆冬不壞
:早上好。中國:開花。響一次:那曙光。冬至:冬天。
南朝梁·肖毅,「靳蔞仔·五環章」
燕草如碧絲,Taisang低的綠色技術
唐·李白「春思」寒天草木黃棚,滋唐駿綠色始知
前沿「范龔聰竹歌」
無能為力了調查;
可能不得不重復自己,如果你夠檢查哦!這是我不能幫助
『柒』 白居易簡介 杜甫簡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縣,後遷下邽(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白居易的祖父後來在河
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於新鄭縣(今河南新鄭)東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與符離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和符離人劉翕習、張仲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並稱「符離五子」,他們同泛陴湖,游流溝寺,登武里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後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於武宗會昌六年。是另一文學家白行簡的兄長。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詩不僅在中國有巨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等國也有廣泛影響,他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白居易(11張)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極為有名。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另有說法稱出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有《李太白集》傳世,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701年正月十六2月28日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他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但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理想。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 ,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若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五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捌』 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是什麼意思
如果讓臣繼承先祖的舊業,改變地位低下的長時間的屈辱」,這是杜甫的自薦信中的句子。
『玖』 杜甫明明有官職,為何卻餓死了小兒子
杜甫的人生可以說是飽經風霜,經歷過各種困境,有落魄到吃不飽飯的時候,自古以來這樣的人有很多。詩聖杜甫,名氣與李白難分高下,但他沒有李白那樣幸運,因為李白這一生衣食無憂,而杜甫相對而言太過於窮困潦倒。
其實杜甫也穿過貂皮,騎過駿馬,還能彎弓射大雕,三兩傭人,一頃竹林,百樹桃花,過著比當今大多數白領都要巴適的生活。
他是富足的杜甫,是寄情山水的杜甫,是以衣換酒的杜甫,他其實並不窮,只是與常人所嚮往的有所不同。所以杜甫原來也是非常有錢的,只不過因為戰亂的關系,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官職,沒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最後流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