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留學要培養哪些愛好
愛好不要太多,專精一個,或者兩個即可。
② 美國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的
自立訓練從幼兒開始
美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孩子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長就給買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怖。
晚上睡覺前父母到孩子房間給孩子一個吻,說句「孩子,我愛你!晚安!做個好夢!」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個布狗熊、布娃娃之類的玩具安然入夢。
不總是圍著孩子轉 美國人很愛孩子,但不會總是抱著、盯著孩子。六七個月的孩子就自己抱著瓶子喝水、喝奶,大一點就自己學用刀吃飯。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決不喂,總是讓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戲也是自己一個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塊做,很少纏著父母。父母外出旅遊,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給祖父母或花錢寄放別人家,請人帶幾天。家裡辦晚會或去參加別人的宴會,也看不到家長總牽著自己的孩子。
讓孩子接受鍛煉
工程師傑姆斯帶著3歲的兒子到城外10公里的鄉下看望父母。吃過晚飯,天已黑,進城的公共汽車已經停發。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傑姆斯卻帶著兒子步行回城。兒子走一段,他背兒子一段,就這樣摸黑回家。
教孩子使用工具
父母教給孩子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讓孩子掌握操作要領,並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們使用煤氣灶、電爐和洗衣機。家裡東西無論哪裡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自己修理。
教孩子適應環境
進行自我保護訓練
許多家長還叮囑孩子記住必需的電話號碼,如:父母的單位電話、警察局電話、消防電話、醫院電話等。
③ 美國如何培養孩子興趣愛好
鼓勵孩子很重要
生活中,有很多樂趣,需要讓孩子們發現並感受。好在美國學校沒有沉重的作業,學校注重鼓勵孩子,針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不管是學習方面還是運動方面,還是別的,只要是正確的,都是微笑加鼓勵。孩子接受鼓勵多,自然會在他們有興趣的地方多做,這樣一來,老師和家長都會發現,而不是一貫地要求要做多少作業,追求成績,而剝奪了孩子在學習以外的探索時間。記得兒子第一次在學校里做科技課題匯報,需要幾頁紙的內容,之後將這幾頁紙,貼在折疊的厚紙板上,看著他動作慢,我急性子總想幫助兒子,「老虎」這時「穩坐泰山」一杯紅茶享受他的電腦,說:「讓他獨立做,不要打擾他的興致」。有時,孩子們的想法和成人總是不同,換成我,題目要醒目的,大氣的,吸引眼球的,但是兒子的題目——《可愛的肥皂泡》,先說肥皂泡的形成、結構、再說可以變換成大大小小的各種形狀,之後說是魔法----不過英文學校的老師卻認為兒子做的很棒,與眾不同,從此兒子喜歡上自己做課題。這當中源於老師的鼓勵、「老虎」的放手,有時我想幫他,甚至直接說不對,卻阻止了獨立創造的機會,慚愧:其實有時我們不缺愛,缺的是愛的方法。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小學的學校中有科技俱樂部,有自然課,在課堂上,不是老師自己「獨立宣講」一味地按照老師的做法,而是和孩子們一起動手,讓孩子動手,就會發現不同的問題和結果,這是另一個培養興趣途徑之一。依稀記得上學期末,參加學校班級的年終party, 老師將孩子們分成若干小組,之後給每個小組發幾根冰淇淋用的小木棍和喝水用的吸管,用這些東西在桌子上「造橋」,男孩子卯足了勁,准備造一個「宏偉建築」,但是經不住「坍塌」,相反女孩子們感受「力學」,橋雖小,但是牢固。都說美國孩子動手能力強,學校里給予鍛煉的機會很多,疊紙、做手工、設計包裝盒、等等,每年都有不同的項目,在Boys club每年都舉行手工汽車大賽,一些愛好汽車的孩子們這時可以「大顯身手」。美國汽車行業發達,從小愛汽車、精於專研,以後不愁「用武之地」。
培養的興趣很廣泛
在美國學校,如果學習成績拔尖,沒有特長,同樣難進好大學,如果一個孩子只會學習,沒有其他的藝術特長或者體育特長,沒有為學校做貢獻,在班裡就會孤立,沒有人願意和他(她)交朋友,需要學會愛別人、學會分享。據多元文化委員會一位領導分享:他兒子班裡,如果哪位學生的老爸是著名球星,那就是英雄,如果哪位學生的老爸是教授,太平常了,誠然,這也許是年輕人的「酷」。社會環境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科技、創意、體育運動、繪畫、演講和藝術,只要孩子們喜歡,多多易善,到了中學將藝術課、體育作為主課之一,列入考核標准。周末看到市區各個運動場,爸爸們不分春夏秋冬,陪著孩子們參加各種足球、籃球、棒球等體育俱樂部,干當「陪練」,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爸媽教育孩子的第一門語言是英語,在中國當然爸媽教的自然是中文閱讀和漢子學習了,但是現在很多寶貝對中文閱讀有些抵觸心理,原因可能有幾個。
第一點是:孩子喜歡聽故事,而不是自己講故事;第二點是:父母把學拼音放在漢子之前,拼音學習較枯燥,對於初學的小朋友比較有難度,會降低孩子的信心,且學好拼音是為了輔助認識更多的漢字。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小朋友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增加漢字啟蒙興趣的辦法有很多,比如演讀、歡快的兒歌、做游戲、角色扮演……今天介紹一個簡單又好玩的辦法。現在的小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我一般通過讀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方式來和孩子進行互動,而且閱讀能力最好在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因為上學後小孩忙著學習,這時才來培養閱讀能力已經太晚了。
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准,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完全免費,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④ 小孩子學什麼特長好
孩子適合學什麼特長?這個更多的是看孩子的性格來。
喜歡說話:適宜學聲樂
孩子對富有旋律的音樂會有特別的反應,常會啊、啊地叫,並揮舞小手。有時突然聽到電視里傳來一段音樂,立即會跟著唱起來。這類孩子一般開口說話比較早,並且喜歡學說大人的話。這類孩子的思維模式是由聲音帶動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部分老師都是通過口授進行教學,這對於聽覺學習型的孩子是十分有益的。他們比較適宜學相聲、聲樂或鋼琴。
喜歡動手:適宜學書法
這類孩子比較有耐心,並能完成技巧較高的活動,如拆裝汽車、串珠子等。這是一類難得的孩子,只要正確引導,成人後都有認真、細致的態度,這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可以讓他們多參加一些手工方面的活動,如書法、編織、珠算等,幫助他們在拓展個性的同時,學到一些技能。
喜歡模仿:適宜學表演
這類孩子在人越多的場合,表現得越活躍,越希望自己是主角。當然這些孩子也有能夠吸引更多人注意力的能力,譬如豐富的表情、手舞足蹈的樣子以及高亢的聲音等。如果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父母應和老師溝通,不妨在適當的時機給孩子表現的舞台,只要孩子有一次在正式的公眾場合得到認可,他就能更自信地對待自己。這類孩子適宜學習表演、主持、舞蹈。
喜歡打鬧:適宜學武術
識別方法:這類孩子可能是被認為最有活力的,他們好動,注意力也不夠集中,常常不是在跑就是在跳。他們無論是爬還是走路一般都要比其他孩子早。這類被稱為觸覺學習型的孩子,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很吃虧。但是他的動作協調能力較強,適當地讓他們參加跆拳道、武術和游泳等活動,釋放他們的能量,反而有利於他們日常安靜地學習。
喜歡服飾:適宜學繪畫
這類孩子喜歡收集漂亮的布娃娃,還喜歡挑選自己穿著的服飾,常會對自認為不好看的衣服拒絕穿著!這類孩子在學習時,如果為他們配上鮮艷圖片或者視頻,強烈的視覺刺激會讓他立即進入狀態,在形象的世界裡,他會感到特別舒心。這類孩子最好讓他們多去學習繪畫、雕塑等。
⑤ 美國父母怎樣培養孩子
一天中午,兒子在吃飯時耍脾氣,媽媽就說:「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了。」2歲多的小兒子也很倔強,不吃就不吃。於是到了晚上,晚餐開始了,小兒子忘了中午說過的話,問媽媽怎麼沒有他的餐具?媽媽說:「你中午自己不吃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的,說話要算數。」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孩子餓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飯就得挨餓,這滋味真不好受。於是主動跟媽媽道歉,承認自己不對,不該鬧脾氣,以後一定好好吃飯,現在能不能先給他一杯牛奶喝,因為他實在餓極了。媽媽倒了一杯牛奶給孩子,孩子喝完之後就乖乖睡覺了。從那天以後,這孩子吃飯每次都表現很好。
美國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態度和作法,體現了美國兒童教育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培養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
還有一次,兒子准備出門玩耍時,把鞋子穿反了,媽媽看到了也不做聲。沒過多久,孩子就跑回來了,說:「媽媽,我的鞋子壞掉了,穿著不舒服!」媽媽說:「你把兩只鞋調換一下左右腳看看呢?」孩子馬上聽話地自己脫鞋,然後調換左右腳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這下他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美國父母認為孩子的路要讓他們自己走,即使犯錯,即使摔跤,也要讓他自己去體會,去改正。
兒子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自行車,小朋友都非常羨慕他,總是希望能借他的自行車騎一騎。可是兒子非常愛惜這輛車,不捨得借給小朋友們騎。久而久之,小
朋友們都不喜歡和他一塊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換玩具了。過了一陣,兒子對自行車的新鮮勁過去了,他開始想念和小朋友們一起瘋玩的感覺,他甚至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可是,孩子們似乎也記仇,大家都不再願意和他一起玩了。兒子沒有辦法,只好跑回家跟爸爸說:「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幫我去跟小朋友們說一聲嗎?我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爸爸聽了之後立即拒絕了他的要求,說:「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自己犯下的錯,要自己去承擔,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們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試幾次,大家會原諒你的。」結果,兒子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當中去,給大家道歉,請大家重新接納他,後來,小孩子們又玩成一夥了。
相比之下,中國家庭就很不一樣。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中國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誰敢欺負我們家孩子,我們找他算賬!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喻德聲2011.
⑥ 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最注重什麼
1、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美國,孩子7、8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坐著特製的椅子自己抓飯吃,父母從不擔心孩子會把衣服弄得有多臟;看見孩子在牆上亂畫或用剪刀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亂畫時,父母也不會責怪孩子,因為他們很高興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他們不會因為痛惜某件東西被孩子破壞了,而大聲地責罵孩子,更多的時候是耐心地告訴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識。
在中國,卻恰恰相反,父母會因為孩子的破壞而嚴厲地責罵他們,並要求他們不許再碰這個、不許碰那個,甚至給孩子設定很多的框框條條。
2、注重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
走進美國家庭,你會發現,牆上貼滿了孩子們的作品;各種玩具和讀物都會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孩子們總是像夥伴一樣直呼長輩的名字;父母與孩子說話永遠是蹲下來的;他們總是在平時給孩子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並對孩子給予認可和贊許。
在中國,長輩永遠是長輩,大人說的話一定的對的,小孩子必須要照著大人的話去做,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3、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美國的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從小就讓孩子睡小床,稍大點就讓他單獨睡一間房;對於日常事務,孩子能做到的絕不幫手,父母只幫一些孩子還無法做到的事情;18歲以上的孩子多數都是自己掙錢讀書。所以,在美國的一個清潔工或一個服務生,也許正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
在中國,從小父母就為孩子的一切打理的妥妥當當,孩子們衣來穿手,飯來張口。孩子只要好好玩、好好讀書,家裡的一切都不用管,有很多大學生甚至是出來社會工作的青少年,都還要向家裡伸手要錢。
4、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美國父母非常重視對孩子的責任教育,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家長非常重視孩子高中的畢業典禮,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會的標志和起點,所以畢業典禮非常隆重,每個學生大約有十幾位包括家長在內的親友來參加畢業典禮,在學校的畢業典禮後,每個家庭還要組織家庭聚會來慶賀孩子高中畢業和長大成人,送有紀念意義的成人禮物。目的是要讓孩子明白和記住:他成人了,要對自己完全負責了。
⑦ 美國的教育是什麼,美國教育是如何培養小孩的
美國人偏向於培養孩子勇敢,獨立思考,獨立做事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中國人則喜歡給孩子定一個方向,約束他學這學那,抑制孩子的創新力,會比美國人更疼愛孩子,但經常會表現為溺愛。甚至會灌輸孩子危險、沒把握的事別去做,把好的都留給自己的思想,造成孩子沒有一點創新、奉獻,留下的是自私的心態。
美國人的教育就是撒手,然後給孩子提供材料,由孩子自己操作總結經驗,因此他們的經驗都是自己經歷過的
中國的教育一切都是不放心,幾乎全包辦了孩子以後的經驗都是家人告訴的因此中國人最容易走彎道,長大後容易碰壁,因此自信心喪失,就會有心理疾病。
一 注重培養平等意識 這一點可以說是美國家庭教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因而美國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相當強。讓孩子自由選擇也不是說父母就無所作為,父母可以引導,可以幫助分析,但最終的選擇權在孩子手裡。 在美國的家庭,就是大人跟孩子談話時也永遠是蹲下來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樣是平等的,有利於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參加和表現的機會,無論結果怎麼樣,總是給予認可和贊許。在這樣寬松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開朗活潑、勇於創新、充滿自信。 二 注重培養動手能力 在美國,父母從孩提起就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擁有一雙勤勞的手。 小孩子具有好動的天性,比如在牆壁上亂畫,用嘴咬玩具,拿剪刀或刀子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亂劃,在我國大人定會堅決制止。而在美國父母們看了會笑嘻嘻的,高興於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東西被孩子損壞了,然後耐心地告訴孩子一些操作的技巧和知識。 美國父母認為勞動能給孩子帶來很多好處,比如: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勞動能促進手腦並用,促進智力發育;勞動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勞動能促進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 三 注重培養獨立能力 在美國,孩子從小睡小床,稍大後單獨一間,從沒聽說過孩子與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事務的處理上,父母只幫助孩子做一些在當時年齡上還無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盡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任的潛意識。美國人認為孩子應該自立,很早就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在美國,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掙錢來讀書,因此,美國社會上的一個清潔工,一個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⑧ 培養什麼特長能讓孩子有競爭力
要想培來養一個具有較自強競爭力的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展出孩子的特長。可是,當下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上很從眾,成才觀、教育理念如出一轍,他們除了使出渾身解數無一例外讓孩子好好學習考高分外,連上的特長班都差不多,根本不是著眼於自己孩子的智能結構、興趣特長,結果導致大多數的孩子成了高分而沒有個性與專長的孩子,失去了核心競爭力,走上社會後很難獲得較大的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將人的智能分為8個方面,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當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領域後,要想讓孩子的優勢智能發展成特長,還需要一項很重要的品質,那就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能看到別人學其他的,已經小有成就,自己的心就動搖了,想改變;也不能因為遇到了困難,或者這個領域在社會上暫時不吃香了,就想改變,一定要懂得,這個時候不吃香了,不等於以後不吃香,只要自己做得好,即使不吃香也可以有所成就。
⑨ 美國孩子都學些什麼科目
學科:
一般包括必修的有:
英語(一因為些學生的語言問題,英語課還分普通英語課和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數學(在美國中學,數學課的進度會比中國要落後,學的數學也要容易很多)
社會交際(學一些關於各國習俗及傳統)
體育(這是美國學生每天都要有的)
還有就是選修課:
美術
音樂
合唱
廚藝
技術等等
學生每天的第一節課叫做cycle,這節課是兩個月換一次,包括
電腦(computer cycle )
健康教育( health cycle )
美術( art cycle )
等等
外語課包括有
西班牙語:Spanish 1 Pt 1 / Spanish Cont.
法語:French 1 Pt 1 / French Cont.
德語:German 1 Pt 1
義大利語:Italian 1Pt. 1
拉丁語課:Latin
選修課是根據學生的喜好程度來確定的,外語課也是一樣。每個學期的最後幾個月時學校就會讓學生填一張表格,讓學生選擇自己想去的課程。
高校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之間的界限更加明顯。
1983年美國「全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提出了高中基本必修的建議:4年語文、3年數學、3年自然科學、3年社會科學、半年電腦和二年外語,其它必修課因校而異。另外為了應付許多社會問題,高中常增設一些應急課程,如性教育、安全教育、消費者教育、吸毒教育、全球教育等。
⑩ 怎樣培養孩子的特長
編輯同志,您好! 我的女兒快四歲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琴、學畫、學外語,我們也想培養點孩子的特長。請問我們該怎樣著手才好? 讀者孫鴻博 孫鴻博同志,您好! 有關兒童早期教育的問題,是近年來人們談論較多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家長對這個問題尤為關心。但是,並非所有的家長對兒童早期教育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許多年輕的家長在進行早期教育中帶有極大的強迫性和盲目性,因而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起孩子的特長呢? 首先,要避免對孩子進行強迫教育,若想讓孩子形成某種特長,就必須重視對孩子學習興趣和態度的培養。不論讓孩子學什麼,都要先啟發,培養興趣,不能硬逼著孩子去練寫字,畫畫、彈琴等。如果父母不顧幼兒的心理特點,採取強迫,命令,甚至威脅的手段硬逼孩子學習,那麼其結果是扼制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成效,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學習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任何一個事物,在一個人心情好的時候出現,將通過古典條件反射而與良好的心情聯系起來,從而受到喜愛;而當它與懲罰或其他消極情感相伴時,那麼這一事物就容易受到人的厭惡和排斥。這一原理在幼兒進行學習時也同樣適用。父母若能在他學琴、學畫的過程中不斷予以鼓勵,並把這樣的學習過程游戲化、趣味化,使孩子總能體驗到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則孩子就容易傾心於這件事,並培養起興趣。 就兒童的藝術教育而言,美國幼教界就主張把藝術活動看作是創造性活動的一種形式,讓兒童在松馳的狀態中去進行,在玩中要求得發展。因為在這玩的過程中,小孩子的各種潛能,如探求、創造、發明、愉悅、好奇等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從而獲得發展,因此父母對待孩子進行藝術活動的態度,不應總以領導者或裁判者自居,而是一個輔導者,去幫助、指導他們玩得更好。藝術形式本是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十分符合幼兒的天性喜好,因而很容易培養起他們的濃厚興趣。 其次,培養孩子的特長還必須注意從孩子的天賦,所在的環境條件和已有的興趣傾向性出發。在這方面,父母常犯的失誤是沒有對孩子進行充分地觀察和了解,一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什麼,或者聽到畫壇上出現了個小神童,就馬上急於效仿,抓起一個項目硬逼著孩子去掌握學習。但是對孩子來講,這根本不是他的所長,學起來十分吃力;或者他的興趣並不在此,因而總感到索然無味。 周總理早年留法學習和從事革命生涯時期,曾居住在一位法國老婦人家中。這位老人見周總理精神旺盛,意志堅定,做事利索,就常常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他好好向周總理學習。一天,孩子來到周總理的房間問他,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周總理經過認真思索後回答說:「要拔自己所長」。他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長處和短處,到頭來與人相比,還是發揮了自己的短處。如果人的一生注意發揮自己所長,拔自己的長處,那才會出類拔萃。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特長」,難道可以不去留心一下他們身上有哪些長處是可以發展為「特長」的嗎?兒童的天資有許許多多的方面,不一定非要在音樂,繪畫這幾個方面上死死較勁兒。 要發掘兒童的天資,父母就要讓孩子多接觸各方面的事物,大膽嘗試,自己用手去摸、用鼻子去聞,用眼睛去觀察,充分接受各種新的生活體驗。除了讓孩子作多種多樣的嘗試外,父母還應注意為他們提供各種學習的條件和施展才華的機會。然後在這些過程中,觀察了解孩子喜歡干什麼,擅長干什麼,再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培養孩子發展他們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