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賓虹山水畫具有哪些方面的藝術特色呢
黃賓虹(抄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籍襲安徽省徽州(今黃山市)歙縣,生於浙江金華,成長於老家歙縣潭渡村,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近現代著名畫家、學者。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珊,陳崇光等學花鳥。精研傳統與關注寫生齊頭並進,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後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
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鍾鼎」之功力較深。其畫風蒼渾華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鳥草蟲亦奇崛有致。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著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畫法要旨》等。
B. 黃賓虹有什麼品質
黃賓虹(1865-1955),近現代畫家、學者。原籍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中年更字賓虹,別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黃山山中人等。早年激於時事,參與同盟會、南社、國學保存會等,後潛心學術,深研畫史、畫理。精研傳統與關注寫生齊頭並進,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後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其畫風蒼渾華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鳥草蟲亦奇崛有致。除繪畫之外,並從事繪畫史論、篆刻的研究和教學。曾在國粹學報、神州時報、商務印書館等作編纂工作,並主神州國光社編纂《神州大觀》。曾任杭州國立藝專教授等職。歷任新華藝專、北平藝專、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學養淵博,著述宏富,詩書畫印及鑒賞皆精,為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代巨匠。
黃賓虹,他以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長達80多年的藝術實踐,以殉道者的精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力矯時弊,推陳出新,參贊造化,成為我國山水畫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堪稱一代宗師而無愧。
黃賓虹的山水畫創作道路經歷了師古人、師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獨創風格3個階段。大約60歲以前以師古人為主;60~70歲以師造化為主;70歲以後,自立面目,漸趨成熟,風格渾厚華滋,意境鬱勃澹宕,是黃賓虹山水畫的基本特點。
從筆墨上看,屬於繁體的「黑、密、厚、重」,即積筆墨數十重,層層深厚,是他的山水畫最顯著的特點。從色彩上看,有水暈墨章,元氣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斕的青綠設色,更有色墨交輝的潑墨重彩,以及純用線條的焦墨渴筆。從繼承和創新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古代某家筆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他的花鳥畫,偶一為之,雅健清逸,別具一格。書法師承鍾鼎文和晉魏。行草取法王獻之、顏真卿,楷書取法《鄭文公碑》、《石門銘》、褚遂良等。博採眾長,出以己意,渾朴沉雄之中隱含著清剛秀逸。淵博的學識,豐富的書畫實踐,使黃賓虹的畫論畫史研究,有著深刻的獨到見解。
黃賓虹的書畫藝術既保留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粹,又得力於傳統民族文化修養的內涵,同時順應了現代藝術的潮流,借鑒吸收現代審美藝術精神的結果。這種吸收現代形式為傳統所用,又賦予傳統繪畫以強烈的時代特色,是黃賓虹書畫藝術審美形態的本質特徵之所在。
黃賓虹學畫發步於他家鄉的「新安畫派」和「黃山畫派」,即以漸江、查士標、古濤、梅清的畫風為宗,起點很高。不過,黃賓虹之所以起步於新安、黃山畫派,除了筆墨技巧,思想情操,美學觀點較符合他的個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根植於民族意識和早年反清革命思想的緣故。在新安、黃山畫派中人,大都為明末遺民。他們抱節守志,遁世隱身,絕不與清朝統治者妥協。加上他們的畫風,戛然獨創,一掃當時清代官方「四王」畫派日趨甜俗柔靡的風氣。況且新安、黃山畫派所呈現的清逸樸拙、疏淡簡約的畫風,十分符合黃賓虹的個性與審美情趣。
C. 黃賓虹山水的特點!學習他的畫應該注意些什麼
現代美術界素有「北齊南黃」之說。北齊指的是齊白石,南黃指的就是著名山水專畫家和繪畫理論屬家黃賓虹。
「渾厚華滋」的美感和獨創的「黑密厚重」藝術風格,是黃賓虹山水畫的顯著特點。1948年後的晚期作品更是激情澎湃,筆力圓渾,意境深邃。
黃賓虹奉行寫生的主張,中國畫舍「筆墨」無他,在他的寫生畫稿中最易了解。他的畫(晚年)已經不單純的是畫了,而是他為了實踐他的筆墨的一個載體。而形成了他自成一家的山水畫符號。他的畫與他的書法、金石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顯得無懈可擊。
中國畫壇來許多人都從他那裡學了一鱗半爪而卓然成家。有的人雖然沒有直接師法黃賓虹,但都是深受影響,石魯的粗頭亂服,傅抱石的激情揮灑,陸儼少的線形節奏,吳冠中的秀逸淡雅,李可染的渾厚華滋就更不用說了,因為他直接師從黃賓虹。他們除了各自的師承及自身因素之外,都從側面顯示了黃賓虹的存在,因為必須與黃賓虹拉大距離才能有自家面目。
D. 豐子愷、 吳昌碩、 潘天壽、 黃賓虹的故居介紹、生平簡介、藝術特色、創新點
豐子愷(原名潤,又名仁、仍,小名慈玉,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
生於浙江省石門縣石門灣(今桐鄉市)。初跟李叔同和夏丏尊學習,後去日本學習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十個月。曾任上海市中國日語學院、上海市中國畫院首任院長等職。著有《緣緣堂隨筆》(散文集)、《豐子愷音樂講堂》、《子愷漫畫》、《源氏物語》(譯作)等。被稱為「圓通大師」。
E. 你們怎麼評價黃賓虹生前的書畫作品
黃賓虹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大家。他在50歲前馳縱百家,溯追唐、宋。其後飽游飫看,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又登五嶺、雁盪、暢游巴蜀,足跡半天下。70後融會貫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繪畫,在深研傳統,取精用宏的基礎上凝聚和升華,進而融鑄為自己的藝術個性。與二十世紀的其他畫壇巨匠相較,黃賓虹更具學養,更富於文人氣質。除了山水畫創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犖的貢獻。
黃賓虹認為,作畫在意不在貌,不應重外觀之美,而應力求內部充實,追求「內美」。他又說:「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筆墨。」黃賓虹系統梳理和總結了前人對於筆墨運用的經驗,在晚年總結出「五筆七墨」之說——「五筆」為「平、留、圓、重、變」,「七墨」即「濃墨、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宿墨」諸法。如此,以筆為骨,諸墨薈萃,方能呈現「渾厚華滋」之象。
黃賓虹是近現代的山水畫大家。他被尊為大家,這是由於他有至深的學養,在藝術上有獨特的創造。
黃賓虹是早學晚熟的畫家。從6歲開始學畫及至晚年高壽,勤奮過人,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既是早學,又是學到老。
他的所謂"晚熟",當在他75歲以後,他的"熟",不只在技巧上見出他的地道功夫,主要在於他的師法造化。心中有真山真水,體現在他的神奇變法。
F. 國畫大師黃賓虹在字畫創作上的創新有哪些
在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著「北齊南黃」的說法。「北齊」指的就是以畫蝦聞名於世的巨匠齊白石,而「南黃」指的就是山水畫大師黃賓虹。有人說,「齊白石是建了一堵牆,把很多人擋在外面;而黃賓虹則是開了一條路,讓很多人能走進來」。
6月12日,為紀念黃賓虹這位近現代中國畫巨匠誕辰150周年、逝世60周年,浙江美術館特舉辦「賓虹氣象——黃賓虹作品展」,此次共展出黃賓虹山水、花鳥、書法作品百餘件。這些作品都是在其家屬捐獻給國家的黃賓虹生前書畫作品中精選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本月下旬,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把原先書畫館改建為專門陳列展示黃賓虹書畫作品的「黃賓虹藝術館」將正式開館。
一生的藝術之路註定是孤獨的
來西湖玩的遊客都會在北山路西泠橋附近看到一尊黃賓虹面對西湖寫生的雕像,但他們中很多人是經過導游介紹才知道他的名字。而對於熟悉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人來說,黃賓虹名字一定不會陌生。
熟悉黃賓虹山水畫的人都知道,最初他的山水被稱為「白賓虹時期」,似乎在黃賓虹看來,中國的山水畫並不需要太多的顏色,「黑」與「白」是他作品中最主要的顏色,而「黑」是中國畫中的一個修養,是積墨而成的,一般積三遍墨即「死」,但黃賓虹能積十遍還看得到紙紋,後來畫壇上有人戲稱他為「黑賓虹」。
曾經,黃賓虹與父親開辦過一間制墨作坊,一邊制模一邊研究墨史,慢慢了解了各種墨的特點,也許是因為這段經歷,使得黃賓虹對墨的用法了如指掌,以至於晚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今天看來,很多黃賓虹的佳作都被奉為精品,但在當時卻並沒有得到畫界的認可,一般人都不理解而且看不懂。當人人都在討論改革藝術之風,黃賓虹卻被看作是食古不化的代表。
黃賓虹一生的藝術之路註定是孤獨的,他對中國繪畫的獨特理解,其實是按照自己願望去做的。同時代的人不一定能夠理解和接受。所以好像是註定一批藝術的創新者和開拓者生前必然是孤獨的。
1910年黃賓虹移居上海,成為一家古玩店老闆,有次家中被盜,收藏的最心愛的古印一夜間沒了,讓他的古玩店元氣大傷,這對他打擊很大。不久,黃賓虹有了隱士之心回到了安徽,或許世外隱居是他內心真正嚮往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繪畫筆墨開始變為黑而密的積墨,徹底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很少有人喜歡,黃賓虹對於繪畫的研究也漸漸游離於時代之外。但好景不長,兩年後一場洪水打碎了他的歸隱夢,對於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來說已算是十分殘酷了。
黃賓虹當時面臨的是藝術上無人認可,歸隱的願望又毀於天災,生活四處漂泊。從少年學畫到人生沉浮,從滿腔熱血到心靜如水。在60年生命中黃賓虹真正體會了什麼叫世事滄桑。
如果看他不同時期的作品會發現,早期清新淡雅的筆墨已無法表達他的心境,彷彿只有濃黑厚重的筆墨才能完全表達他的感情。但從某種意義上看,黃賓虹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卻是他藝術上的大幸。
G. 黃賓虹的畫,為什麼難以被人認同
黃賓虹69歲時去了四川,在那裡呆了一年多。在這期間,他畫了數千幅作品。當他在青城山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雨,然後他被青城山的大雨震驚了,這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說藝術家需要一個創作的機會,雨中的景色激勵他去感受真實的風景。
由於其繪畫文化內涵厚重,繪畫審美歷史感淡漠,其繪畫不像街上行走的美女那樣打扮得體,也不像張大千、吳湖帆的繪畫那樣美麗,需要生活體驗,文化積淀與審美修養,欣賞他的繪畫。如果沒有這三個方面中的一個,我想我真的無法欣賞他。或者你會對他的畫有一種神秘感,但很難進入他的世界。
H. 山水圖軸 黃賓虹 筆墨特點是什麼
這幅復山水軸是黃賓制虹八十七歲時的作品,題識:「宋元人渴筆法,剛而能柔,潤而不枯,得一辣字訣耳。」作者晚年作畫,十分注重「筆」的語言表述功能。該圖以渴筆鉤皴為主,遠山和一些背陰的地方略施渲染。初看用筆狂肆放縱,頗似「粗頭亂服」。細細品味,整個畫面層次井然,法度森嚴,充滿著自由奔放的節奏韻致,狀寫了林木山川律動著的勃勃生機,洋溢著畫家內心的歡愉激情。該畫用筆流暢,毫無拘束,畫面染色不多,突出赭石和草綠色的鮮亮,別有輕快明麗的韻致。其崇山峻嶺,山路曲折,遠景蒼山之蔥蘢,近景茅屋之孑然,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畫面雖層次變化豐富,但整體風格仍清妍秀潤,意趣生動,充分展現了賓虹老人晚年「剛柔相濟,潤澤自然」的藝術風格,是其畫藝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的代表作。
I. 黃賓虹的水墨風格有哪2個時期
黃賓虹的水墨風格有哪兩個時期?有唐朝時期和清朝時期兩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