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對涉農資金專項整治進行績效考核
一、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的必要性(一)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各部門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於確立以財政支出效果為最終目標的財政支出取向。實施績效考核,可以對部門預算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考核與評價;有利於增強各部門的效率意識,強化效益意識,提高管理水平。
(二)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是深化部門預算改革,促進政府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有效途徑,突出了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對財政支出的約束。隨著部門預算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資金績效考核也成為部門預算改革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資金規模逐步增大,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日益迫切,其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想在財政資金管理上規范化,則更加需要注意財政資金支出的績效性。
(三)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是完善各部門資金使用監督機制的重要手段,有利於增加財政資金支出的科學性和透明度。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目的,在對部門財政資金支出合理性的基礎上,增加了對財政資金的效能性監督,從而實現財政資金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
二、當前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一)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尚未達成共識。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而且財政管理側重在資金量的分配上,現時的部門預算也只是將預算分配進一步細化形成支出剛性,同時,對支出績效不夠重視。
(二)財政資金績效考核的制度環境尚未形成。績效考核缺少應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這將極大地影響績效考核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整體成效。形成良好的制度環境,才能保證績效考核的有效實施。
(三)科學規范的考核指標體系尚未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工作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單位的共同努力。
三、對加強財政資金實行績效考核的建議隨著部門預算體制改革,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實行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其在現實上具有了可行性。
(一)轉變觀念,統一認識,協力推進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工作的實施。財政資金績效考核是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財政管理改革需要而開展的一項新工作,需要在實踐中探索並不斷完善。
因此必須抓好各部門、各單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思想統一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上來,統一到做好財政資金績效考核的工作中來。首先,要多渠道、多形式宣傳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工作,通過介紹績效考核的重要性,增強單位對此項工作的知曉度,增加對績效考核工作的關注,推動各部門、各單位自覺地接受財政資金績效考核;從而使「花錢講效」的概念成為一種共識和自覺行為;二是要注重業務培訓,通過培訓使大家對財政資金績效考核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實現績效考核由單位被動應付到單位主動要求實施的轉變,營造出財政認真組織、單位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二)加快法制建設,構建較為完善的績效管理法律制度。制定財政支出考核規章和制度,明確考核工作規則、工作程序、組織方式及結果應用,並界定相關行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對績效目標的設定作出較為具體、詳盡的要求。制定績效考核結果應用辦法,增強考核工作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強化各部門使用財政資金的責任感,實現資金支出考核工作制度化和規范化。重視財政支出績效管理,增強支出管理的約束力,強化績效考核手段,為資金支出績效考核奠定法制基礎。
(三)健全有效的績效考核工作體系。圍繞注重實效、加強應用、完善體系的原則,根據評價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設置考核指標和標准,建立適合的績效考核指標庫。構建符合財政支出管理要求的績效考核工作體系。充分發揮部門、單位及社會公眾的作用,強化群眾監督。
❷ 全國整合貧困縣涉農資金達多少億元
2017年以來,我國積來極源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試點已推廣至全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並鼓勵試點貧困縣盡可能在「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做到「應整盡整」。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整合各級財政涉農資金3286億元,占計劃整合規模的98.7%,已完成支出資金規模2935億元。
同時,加強對整合試點工作的跟蹤指導。通過跟蹤調研等方式,及時掌握全國整合試點進展情況。開展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專項督查工作,將整合試點工作情況納入2017年財政扶貧資金專項檢查范圍,對中西部22個省份開展重點檢查。深入了解整合試點政策落實情況,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推動整合試點工作。依據評價結果,中央財政首次安排獎勵資金,對整合試點成效較好的8省每省獎勵8000萬元。來源:人民日報
❸ 如何做好涉農資金的監管及責任落實
1、堅持一個原則。按照落實主體責任的要求,明確項目資金的責任主體,即「誰實施、誰負責」的原則,做到使用必問效、低效必問責、違規必追究,確保涉農資金安排到哪裡,監督就跟進到那裡,問責就延伸到哪裡。一要公開透明。對涉農項目資金的政策規定、審批流程、資金分配、項目實施和考評結果等全程公開。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平台,市、縣、鄉鎮要將涉農項目資金安排使用情況在本轄區內公開公示,村一級要將有關涉農項目資金公開到戶。從惠農政策宣傳到惠農政策實施,都要通過媒體進行廣泛公開,尤其是在惠農項目資金實施點,要細化公示內容,以群眾明白為目標,將廣大農民引導到政策落實中來。二要落實責任。明確縣(市、區)、鄉鎮各級的項目資金使用監管職責,建立涉農項目資金責任終身制,形成權責統一、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監管有力的涉農項目資金監管體系。三要全程監管。嚴格實行項目申報、評審、立項、審批、實施、驗收等環節全過程監管,建立健全行業監管、以縣為主、條塊結合的監管機制。
2、突出兩個重點。一要以制度建設為重點,扎緊籠子。在加強惠農資金分配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政策要求,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結合目標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規范體系。二要以思想教育為重點,加強引導。把幹部黨性教育一並列入惠農政策工作部署中,把惠農工作與黨風廉政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培養黨員幹部的清廉意識,構築抵禦腐敗的思想道德防線。
3、把好三個「關口」。一要嚴把考核驗收關。要綜合選派驗收人員,防止同體監督,充分體現驗收把關的公正性,制訂細致的可量化、可操作的具體指標,提高考核驗收的實效性。二要嚴把資金審計關。紀檢監察機關和財政、審計、農經等監督部門要各自發揮職能,從不同角度進行監督,形成監督合力,嚴格資金進口和出口的審查,嚴防剋扣、截留、挪用、私設小金庫等資金違紀問題的發生。三要嚴把問題查處關。對少數黨員幹部因工作不負責任,不能正確履行職責,使惠農政策執行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的,要通過誡勉談話、通報批評等方式給予責任追究,情節嚴重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以鐵的紀律確保幹部清正、資金使用安全。
❹ 安徽省扶貧工作取得哪些成果
安徽省扶貧開發區域涉及70個縣(市、區),2011年全省貧困人口790.2萬人,貧困發生率14.7%。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強化脫貧攻堅保障體系,實施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安徽省貧困人口下降到2016年的208.1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88%,20個國家級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195.7元增加到2016年的9890.04元,年均增長18.07%。
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完善農村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安徽打造以龍頭企業為牽引、以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的產業聯合體,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實現脫貧致富。黃山市利用山區流水資源,用扶貧資金和小額信貸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建生態養魚池3000口,2016年養魚收入達到3000多萬元,帶動1236戶3261人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