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個人該如何發揮自己的特長
認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認識自己而又知道自己的方向,始終不渝地去發揮自己的天賦,尤其是件難事,多數人都以別人的習慣為自己的習慣,以別人的愛好為自己的愛好,以別人的方向為自己的方向,
認清自己的辦法,是本本分分,實實在在的對自己做個公正的評價,不要跟蓍別人隨波逐流,也不要把功利實用的目的去決定自己的前程,想一想,誡一誡,看究竟自己在哪一方面的功課或工作上最感興趣,做得最好,最有成績,那就是你可以去發展的方向。
如果我們想要戰勝環境,先得有力量戰勝自己,如果我們要影響別人,先得有力量約束自己。
我們一般人通常都是給一些成名的人物嚇住了,覺得只有那些人才是了不起的天才,只有他們才配爬上成功的寶座,而和他們相形之下,自己真是渺小可憐,決不敢存絲毫與他們一爭兩長的念頭,結果,也許就因為如此,而把已生本來有的成就都埋沒了。有些問題是我們可以解決的,我們就應該盡量想辦法去解決。能用生已的力量去解決而不去解決,那是懦弱而不負責的表現,有些問題是我們的力量所解決不了的,對生已無能為力的事情而偏偏不能放下,那就是想不開,希望我們在什麼情形之下負起責任,在什麼情形之下確實明白自己的立場和許可權,做一個清醒而明智的人。
一個人只有在他為自己和興趣和志願去追求,你就不會再覺得苦悶和彷徨了。
不要以為你離開某人就活不下去!更不要使你自己離開某人就活不下去世界上沒有人會支持你一生!
別人在必要時扶你一把,但別人還有別人的事他不能變成你的一部分,來支持你,所以還是拿出力量來,承認」堅強獨立,自求多福「這八個字吧!
一個人要能拋開一切,只朝他所喜歡的方向去發展研究,才可以有成就,但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他的選擇能力還不夠,他還不能認清自己究竟適於做什麼,他還沒有真正完全看到可以供他選擇的路向,在這種情形下,他是沒有資格聽從自己意願去選擇的,他該多受點學校教育,再多認識下環境和自己,多打一點基礎,然後才可以談得選擇自己的方向,在具備這些條件之前,他應該接受父母師長的輔導的。
每一個人都有他優良的內在,同時每一個人也有他反抗.敵對和故意自暴自棄的一面,你如希望一個人拿出好的一面來,你要使他覺得你願相信他的「好」,你如對一個人的打擊輕視,對他表示不信任,他就只好使出他壞的一面不對你表示抗議了!
古人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不能真正認識自己,他就必須要走許多冤枉路,要失去許多可貴的機會,甚至一步走錯,全盤皆輸。只因沒有給自己選擇一個對的方向,所以一生都過著困苦乏味的日子。
衡量自己的「性向」,不是寵慣自己,世上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在沒有經過充分的努力和多方面的學習之前,沒有理由以「性向」為借口,偷懶苟安,「劃地自限」。
我們每人都是一盞燈,都有一份小小和力量,可以喚醒人間的歡樂.神聖和美好,化解愁苦與怨恨。
朋友!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尚未發現過的內在,你也有的!
2. 如何培養孩子的特長,讓他有一技之長傍身
一個孩子所取得的某項突出成績,往往與他的特長有著密切聯系,特長的靈感常常促使一個人在工作上獲得重大突破。因此在促使孩子全面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孩子特長的培養和發展,強令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而只埋頭讀書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孩子們才能各異,有的想像豐富;有的喜歡歌舞;有的愛好體育運動。
3.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特長
培養學生的特長,對教師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師要具備精而深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對學生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才能,知識和經驗,竭盡全力幫助學生學好每一門課程,弄懂每一個問題。不管學生有什麼樣的愛好和特長,文化課的學習不能有半點馬虎,要下大力氣常抓不懈,要讓每個學生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文化課是發展特長的基礎,是後天成才的起點,沒有文化科學知識的人,即使有特長,也將失去應有的色彩。教師要經常性地認真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環境,學習基礎,心理特徵,思維特點,學習效果,運用多種方法、多條渠道、多項措施拓寬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特長。越是能力差、無特長、毛病多的學生,越要傾注更多的愛心,耐心細致地幫助這些學生正確地估量自已發展的途經,學到適合自已的本領。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活動,是培養學生特長的重要手段。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活動,在教師或課外輔導員的帶領下,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活動。學校課外興趣活動領導小組將因地因時因人因事在活動的廣度、深度和次數上給以宏觀指導,各學科興趣小組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實際,制定活動計劃,通過廣泛閱讀課外圖書,參觀訪問,動手製作,文體活動,書法攝影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廣泛接觸社會和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擴大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在課堂教學和課外興趣活動中,盡可能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使學生在一方面的素質有突出的表現,培養出在這方面有創造性的人才。如果說我們要求全體學生都能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和諧地發展,那麼適合於個體興趣,個人特長方面有較高水平的學生,更應善於開發這些學生在這方面的先天素質,使其得到健康地發展,以適應社會對多方面人才的要求。所以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學會善於發現,引導學生的特長,重視學生的興趣轉移,對特長進步不大的學生,除在思想上找原因外,還要在教法和學法上找失誤,想方設法使學生的特長發展進入正確軌道。
硬環境建設是學生特長發展的物質條件,優美的校園環境,先進的教學設施,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是促進學生興趣,愛好產生的動力,是興趣向特長跨越,特長得以發展的力量源泉。所以學校要抓好微機室、語言室、實驗室、電教室、音樂美術室、棋室和體育運動、勞動技術設施的建設,結合學校實際,制定長遠規劃,每年建成一個或幾個項目,年年投入不止,只要努力去做,適合學生特長發展的環境一定能建成。
4. 如何培養特長的重要性
學校做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特長生培養的主陣地。但是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陳腐的人才觀、學生觀、教學觀,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教師的思想。再加上不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單調的教育手段、相對狹窄的特長發展空間,以及來自社會和家庭方面對特長教育的偏見等,都構成特長生培養的障礙,制約和阻礙著特長生培養的順利實施。另外在特長生培養實踐過程中,由於對特長教育與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不同,還容易產生誤解,使特長生培養步入誤區。
一、特長培養中的障礙因素。
特長培養的障礙主要來自兩大方面,一是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思想障礙,二是特長教育環境貧乏和教育內容的單一化。這是農村中小學特長生培養的兩大障礙因素。
1智育第一分數至上的思想障礙。
在特長銜接培養實驗之初,特長生培養遭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首先是學生家長,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在學校里搞特長會影響文化課學習,千方百計阻撓學生參加各種特長培養和訓練活動,如拒絕物質支持,找親朋好友甚至老師勸阻參加特長活動的學生"改邪歸正"等。還有部分教師對特長教育也很不理解,對特長生培養持觀望態度,既不主動參與,也不熱心發動學生。某些初中教師在課外活動時間把學生關在教室里學習,阻止學生參加特長培養活動的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行為的背後,反映出部分教師和學生家長存在著智育第一的思想,只要與學生文化知識學習沒有直接關聯的事情一律排斥,認為學生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書本知識中就是不務正業。可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想,"分數"作為人才的標準是中小學特長生培養的主要思想障礙。不排除這些思想障礙,特長教育就很難落實到學生中去,特長生培養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為克服思想阻力與偏見,放手特長培養,課題組把更新教育觀念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首先,成立"特長教育辦公室",統一協調有關工作,先後出台《關於培養優秀、特長、拔尖生的意見》、《中小學教師骨幹係列管理辦法》等文件,以求方向明確,統一認識;其次,把端正教育思想的工作落到實處,措施是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作為教師的必學書目,人手一冊,定期考試,不及格者定期補考;還出版內部刊物《高密師訓》,提出不同時期的學習重點,提供學習資料及國內外進步教育思想,出版報紙《高密教育》,交流我市教育信息,推廣各校先進經驗;第三,確立了幾處基礎比較好的小學、初中、高中作為實驗點校,點面結合,具體指導。讓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如"從一個角度看學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從多個角度看學生,也許就有99%的天才","年幼並非無知,教育不是從零開始","成長無法代替,只有成功才能走向成功","面向全體要從關注身邊每一個人開始","給予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學會選擇,為他們提供鍛造的機會和條件",等等。這些觀點都成為我們特長生培養工作中的指導思想。
2貧乏的教育環境、單一的課程結構,造成了特長生發展的空間障礙。
特長生培養需要以多彩的教育環境和豐富的教育內容作為載體,許多農村中小學僅僅依靠國家統一規定的幾本教材作為學習的內容,課外時間由班級或學校統一安排一套活動的落後單一教育格局是無法滿足特長教育要求的。特長教育需要開放的教育環境,要有可供學生修養和發展特長所需要的各種條件,要有展示特長才能的舞台,有可供選擇的教育內容。因此,豐富特長生發展的空間條件必須改革單一的課程結構,構建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大板塊相結合的組合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可以選擇的教育內容;合理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特長教育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和提高學生的特長;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讓學生通過展示才能獲得成功感和成就感。這些都是特長生培養的基礎和條件保障。
此外,特長生培養指導教師缺乏,特長培養所需要的設施不全等,都是特長生培養的障礙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視予以克服。
二、特長培養中的誤區。
在特長生培養的實踐中,由於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特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容易走入一些誤區。
1以培養特長取代個性發展。
一些中小學將"發展特長"與"發展個性"混為一談。認為"發展特長"抓得著,看得見,最容易顯示素質教育成果;只要發展了特長,也就發展了個性。因此,在教育實踐上,把特長培養提高到不適當的程度,以特長教育活動取代了個性培養。這一誤區來自於概念的模糊。
"個性"不能與"特長"混為一談。個性是表明個體在社會實踐中所持態度和行為的綜合特徵。它是多層次的有機組織整體,包括社會的(理想、道德、世界觀等)、心理的(認識、情緒、意志、興趣、動機、氣質等)和生理的(體魄、精力等)多方面內容。"特長"則是學生個性所顯露的某些個別性,是學生個性心理諸要素由於發展不平衡所表現出的特殊的興趣、
5. 如何培養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
古今中外,凡有成績者無不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有著濃厚的興趣,興趣推動著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科學家丁肇中用6年時間讀完了別人10年的課程,最後終於發現了「J粒子」,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學金的華人。記者問他:「你如此刻苦讀書,不覺得很苦很累嗎?」他回答:「不,不,不,一點兒也不,沒有任何人強迫我這樣做,正相反,我覺得很快活。因為有興趣,我急於要探索物質世界的奧秘,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實驗室里,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要探索的東西。」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把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在學習的對象上,使感知覺活躍,注意力集中,觀察敏銳,記憶持久而准確,思維敏銳而豐富,激發和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興趣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教師的教學、周圍環境的影響、學習者有意識的自我培養有關。在這里我們主要講,作為學生如何自培養學習興趣。
1、積極期望。積極期望就是從改善學習者自身的心理狀態入手,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科充滿信心,相信該學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會對這門學科產生信心。想像中的「興趣」會推動我們認真學習該學科,從而導致對此學科真正感興趣。一位學生對學習地理毫無興趣,懷著一種焦急的心情等待下課鈴聲,為了培養對地理的興趣,他作了這樣的練習:「我喜歡你,地理!」重復幾遍之後,他覺得地理不像從前那樣枯燥無味了。第二天他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有關地理的書,回家後,收拾一下房間,高高興興地讀了起來,再上地理課時也開始聽老師講解了,後來很喜歡地理,總是急不可待地盼著上地理課。
2、從可以達到的小目標開始。在學習之初,確定小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不可定得太高,應從努力可達到的目標開始。不斷的進步會提高學習的信心。不要期望在短期內將成績提高上去,有的同學往往努力學習一兩周,結果發現成績提高不大,就失去信心,從而厭惡學習。持之以恆地努力,一個一個小目標的實現,是實現大目標的開始。
3、了解學習目的,間接建立興趣。學習目的,是指某學科的學習結果是什麽,為什麼要學習該學科。當學習該學科沒有太強的吸引力時,對最終目標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多半都是要經過長期艱苦努力的,這種艱巨性往往讓人望而卻步,而學習又是學生的天職,不能不學,所以要認真了解每門學科的學習目的。看書上的緒言部分,聽老師介紹學科發展的趨勢,或從國家、社會的發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門學科。例如,記外語單詞和語法規則,常常是枯躁無味的。但記住以後,會給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培養帶來很大的幫助,而且考試中也會得高分。如果我們對學習的個人意義及社會意義有較深刻的理解,就會認真學習各門功課,從而對各科的學習發生濃厚的興趣。
4、培養自我成功感,以培養直接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取得一個小的成功,就進行自我獎賞,達到甚麼目標,就給自己什麼樣的獎勵。有小進步,實現小目標則小獎賞,如讓自己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東西;有中進步、實現中目標則中獎勵,如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畫或樂器等;有大進步、實現大目標則大獎勵,如周末旅遊等。這樣通過漸次獎勵來鞏固自己的行為,有助於產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覺就會建立起直接興趣。
5、把原有的其他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以培養新的學習興趣。每個人在少年兒童時期都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如愛玩汽車、愛搭積木等。到了高年級後,就應當去發現、了解與愛好有關的知識,如怎樣當個好駕駛員?汽車是如何發動的?汽車的構造原理是什麽?我所學的知識中那些和它們有關系?這樣就把對學習的興趣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愛因斯坦中學時只對物理感興趣,不喜歡數學,後來他在向縱深研究物理時發現數學是其基礎,便又產生了對數學的興趣。又如你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而對寫作非常感興趣。這樣你可以通過寫作練習,體會出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對寫作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強對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6、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確立穩定的興趣。用學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一是能鞏固知識,而是能修證知識,三是能帶來自我成功的喜悅情緒。這種喜悅情緒正式建立穩定持久的興趣所必需的。
7、保持興趣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不斷地提問題。當你為回答或解答一個問題而去讀書時,你的學習就帶有目的性,就有了興趣。准備一些問題是很容易的,僅僅把每節的標題成問題就是了。例如學習阿基米德定律時,你可問:阿基米德定律的內容是什麽?它是怎樣發現的?怎樣證明它的結論是對的?它的公式是什麼?使用它應注意甚麽問題?我能否用其他的辦法推出?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一開始你強迫自己詳細看下去,但是,一旦你真正的往下看,你就會被吸引住。
8、想像學習成功後的情景,激發學習興趣。當我們滿腔熱情地去做任何一件事前, 一 般 都對它的結果有了預期的想像,而堅持去做這件事情。例如你想像某個電影非常好 看才促使你去看,假如你事先想像這個電影不好看,那麼你一定不去看。廚師想像出自己做出來的佳餚是什麼味道,繼而辛苦勞作;作曲家想像出自己作出的曲子會產生什麽樣的聲音,從而激發出他的創作熱情。你可以想像出考試成績優秀,可以順利進入大學,為家庭為社會作出貢獻,為個人創造好的前程。也可以想像出考試成績優秀,得到老師、家長的贊揚,得到同學們的羨慕等,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想像會幫你成功。
假如你能堅持用這8種小方法激發自己對某門學科的興趣,相信你在不久
6. 怎麼培養自己的特長
你喜歡的事你就能做得最好,從你能做好的事里發現你的特長,然後從簡單的開始,然後做難的,逐步提高你的能力,
7. 如何培養自己的特長
1.先找到興來趣。首先要有興趣才自能培養,比如畫畫對有的人來說是享受,對有的人來說就是煎熬 ^_^你先想想有沒有什麼事你覺得不反感,或者聽人說起來想去試試的事情。 2.實在想不起來就根據自己的性格和現有條件挑選吧,安靜的人可以試試寫作,畫畫,釣魚等,好動的人可以嘗試下器械,旅遊,喜歡刺激的人可以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攀岩等 3.接下來就是堅持了,不妨找找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這方面有深一點了解的人,什麼東西只要你慢慢深入了都會有興趣的,學生的話可以加入社團(先打聽下這個社團口碑如何)
這樣可以么?
8. 如何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引導學生發展各自的個性特長,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心理學家認為:「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特長作為一種明顯超出同齡人一般水平的能力,要實現人人有特長,就更應把興趣、愛好做為培養的基點。(1)盡量收集全班學生的個體信息,並建立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檔案,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2)豐富特長選擇項目。設置樂器、繪畫、體育、棋類、電腦、球類、書法等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眾多特長。給特長選擇提供廣闊的空間。(3)讓學生具體了解每項特長的特點、要求,最大限度保證學生能選擇出自己最感興趣、最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內容。 特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在學習訓練過程中,如果一遇到困難就喪失信心,見異思遷,那特長對學生來說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之物。務實、持之以恆等意志品質,是特長生不斷進步的基礎。 因此,要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訓練,有效地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特殊技能。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可以打破班級和年級界限,分類編班,由有專長的教師對學生實施有計劃的專門訓練,每周安排一定的時間,固定輔導教師和受訓學生,遵循科學原則,持之以恆地進行有計劃的嚴格的特長訓練,是培養小學生特長的一條有效途徑。 但是,培養小學生特長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工程,僅僅依靠學校開設特長培養活動課是難以圓滿完成的,這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各方共同努力,把多種力量整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9. 如何迅速培養起自己的特長
我感覺任何特長,都不能迅速的培養起來,都要靠我們循序漸進,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一步一步的練出來的。任何特長能練好的話,都需要以興趣為基礎,只要有興趣了,我們才可以有更高的效率來學習,培養他。
10. 怎樣培養孩子的特長
編輯同志,您好! 我的女兒快四歲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琴、學畫、學外語,我們也想培養點孩子的特長。請問我們該怎樣著手才好? 讀者孫鴻博 孫鴻博同志,您好! 有關兒童早期教育的問題,是近年來人們談論較多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家長對這個問題尤為關心。但是,並非所有的家長對兒童早期教育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許多年輕的家長在進行早期教育中帶有極大的強迫性和盲目性,因而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起孩子的特長呢? 首先,要避免對孩子進行強迫教育,若想讓孩子形成某種特長,就必須重視對孩子學習興趣和態度的培養。不論讓孩子學什麼,都要先啟發,培養興趣,不能硬逼著孩子去練寫字,畫畫、彈琴等。如果父母不顧幼兒的心理特點,採取強迫,命令,甚至威脅的手段硬逼孩子學習,那麼其結果是扼制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成效,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學習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任何一個事物,在一個人心情好的時候出現,將通過古典條件反射而與良好的心情聯系起來,從而受到喜愛;而當它與懲罰或其他消極情感相伴時,那麼這一事物就容易受到人的厭惡和排斥。這一原理在幼兒進行學習時也同樣適用。父母若能在他學琴、學畫的過程中不斷予以鼓勵,並把這樣的學習過程游戲化、趣味化,使孩子總能體驗到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則孩子就容易傾心於這件事,並培養起興趣。 就兒童的藝術教育而言,美國幼教界就主張把藝術活動看作是創造性活動的一種形式,讓兒童在松馳的狀態中去進行,在玩中要求得發展。因為在這玩的過程中,小孩子的各種潛能,如探求、創造、發明、愉悅、好奇等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從而獲得發展,因此父母對待孩子進行藝術活動的態度,不應總以領導者或裁判者自居,而是一個輔導者,去幫助、指導他們玩得更好。藝術形式本是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十分符合幼兒的天性喜好,因而很容易培養起他們的濃厚興趣。 其次,培養孩子的特長還必須注意從孩子的天賦,所在的環境條件和已有的興趣傾向性出發。在這方面,父母常犯的失誤是沒有對孩子進行充分地觀察和了解,一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什麼,或者聽到畫壇上出現了個小神童,就馬上急於效仿,抓起一個項目硬逼著孩子去掌握學習。但是對孩子來講,這根本不是他的所長,學起來十分吃力;或者他的興趣並不在此,因而總感到索然無味。 周總理早年留法學習和從事革命生涯時期,曾居住在一位法國老婦人家中。這位老人見周總理精神旺盛,意志堅定,做事利索,就常常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他好好向周總理學習。一天,孩子來到周總理的房間問他,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周總理經過認真思索後回答說:「要拔自己所長」。他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長處和短處,到頭來與人相比,還是發揮了自己的短處。如果人的一生注意發揮自己所長,拔自己的長處,那才會出類拔萃。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特長」,難道可以不去留心一下他們身上有哪些長處是可以發展為「特長」的嗎?兒童的天資有許許多多的方面,不一定非要在音樂,繪畫這幾個方面上死死較勁兒。 要發掘兒童的天資,父母就要讓孩子多接觸各方面的事物,大膽嘗試,自己用手去摸、用鼻子去聞,用眼睛去觀察,充分接受各種新的生活體驗。除了讓孩子作多種多樣的嘗試外,父母還應注意為他們提供各種學習的條件和施展才華的機會。然後在這些過程中,觀察了解孩子喜歡干什麼,擅長干什麼,再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培養孩子發展他們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