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作特長 > 上海中山醫院特長科室

上海中山醫院特長科室

發布時間:2021-01-30 08:57:24

Ⅰ 上海中山醫院 最有名的是哪科室

腹部內、外科,心血管內外,科。3個院士就是這兩個科的。另外影像科也不錯,全國的影像中心。現在醫院的東邊正在建的大樓 ,就是肝病 心血管病研究中心。全國第一。

Ⅱ 上海中山醫院和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特色分別是什麼。哪個更有名氣 在裡面工作哪個更好。我要去見習了。不

你的情況可以初步診斷為原發性肝癌乙肝後肝硬化時代長期在治療上最佳的治療手段是肝臟移植在腫瘤本身的控制上可以考慮介入和局部消融

Ⅲ 上海中山醫院 哪個科室比較好

中山醫院一樓,還有在窗口裡穿藍衣服的咨詢人員,沒耐心,態度相當惡劣,還有皮膚科的醫生對病人不耐煩,難怪有這么多的醫患糾紛,醫院該好好的整頓一下了,上海三甲醫院不只有你一家

Ⅳ 上海各大醫院的特色科室

有個網站還不錯的 好大夫在線 可以根據什麼病搜索到對應的醫院排名
上面會有些病友的就診經歷 應該會有所幫助
上海很多三級甲等醫院 確實每家都會有專長 也可以到醫院的官網看看的

Ⅳ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業務科室

組建時間:1958年
醫療簡史: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首任所長黃家駟。1963年更名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沈克非任所長。1973年恢復研究所建制,由石美鑫任所長。現任所長陳顥珠、名譽所長石美鑫、副所長葛均波、趙強、舒先紅。全所職工107名,其中正教授 10名,副教授30名。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7名。研究所設有心內科(19病區、23病區、30病區、CCU)、心外科(31病區、32病區、ICU)、心導管室、心臟超聲診斷室、心電圖室、衛生部病毒性心臟病重點實驗室、中心實驗室、心血管流行病統計室等臨床和實驗科室,擁有建築面積達8442M2的十層心血管病大樓,總病床數220張,實驗室面積約1200M2。擁有較為完善的醫療科研設施,有超低溫冰箱、熒光顯微鏡、落地式高速離心機、台式高速冷凍離心機、定量PCR儀、三維重建儀、超聲消融儀、立式電泳儀、高壓電泳儀、分光光度計等30餘件高級科研儀器設備。1980年起研究所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為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訓合作中心,2002年被批准為上海市心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其心臟內科被列為全國高等院校重點學科。病毒性心臟病實驗室系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領域: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和防治方面的研究,1. 冠心病的發病機理、診斷和治療研究,包括流行病學、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血液脂質的生化研究、X線造影診斷以及超聲診斷學,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冠心病的血管內超聲診斷,冠心病及其並發症的外科治療等;2.從分子水平研究病毒性心臟病的發病機理、診斷和治療研究,包括流行病學、病毒學、免疫學診斷、中西醫結合治療;3. 心力衰竭的基礎以及臨床研究;4. 心臟超聲的研究,包括食道超聲檢查技術的應用、血管腔內超聲, 多平面經食道三維重建超聲顯像、冠脈粥樣硬化的超聲消融;5. 心律失常的電生理診斷和電學治療研究,以及人工心臟起搏技術的研究和臨床應用; 6. 心臟瓣膜病的外科治療、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新型人造心臟瓣膜的研究及輔助循環的研究。 開展冠脈搭橋的手術、心臟移植術(終末期心臟病外科治療)及人工主動脈帶瓣移植術等。
曾分別完成國家七五、八五、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等市級以上課題50餘項。目前正承擔973「86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 、十五攻關、「211工程」、上海市心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醫學發展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20餘項,科研經費達1200萬元。近5年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4項,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450餘篇,獲專利一項。
已培養博士後4人、博士77人、碩士77人,博士後4人,在學博士生22人、碩士生32人。
心研所受衛生部委託每年舉辦全國心內科學習班,至今已為26期。
心內科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心內科作為內科的分支學科成立於1958年,其奠基人是中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陶壽琪教授,也是首屆心內科主任,1989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1994年評為上海市衛生局的領先學科,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發展規劃的重點學科,2002年被確定為上海市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被指定為中國臨床葯理基地。
心內科的總體醫療水平在華東地區領先,在中國名列前茅。自50年代起先後在中國率先或較早進行了左右心導管檢查、心律失常電生理檢查、體外電除顫復律、冠狀動脈造影、永久起搏器、體外反搏治療冠心病、經導管消融室速、經靜脈安置自動起搏復律除顫器、冠脈內激光溶栓、冠狀動脈內超聲檢查等。
心外科
心外科建於1947年,由黃家駟教授任主任,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完成了多個國內「第一」。率先在中國研究人工靜立垂屏式心肺機和開展深低溫體外循環直視手術,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糾治術,二尖瓣關閉不全修復術和低溫房間隔缺損縫補術等。1978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開展國產瓣膜研究。用同種硬腦膜、豬主動脈瓣和牛心包膜製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並應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動脈瓣、三尖瓣替換術,手術種類由單瓣發展到雙瓣、三個瓣替換術。並開展主動脈瘤、升主動脈帶瓣替換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大血管轉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復雜心臟病手術等。目前已廣泛開展各種心臟手術,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動脈瘤、心臟腫瘤、馬凡氏綜合征和終末期心肌病等。其中以心臟移植、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外科治療、微創心血管手術、瓣膜修復成形術、復雜冠心病外科治療為特色,年手術量達2500多台,手術成功率高達98 %,治療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由王春生教授領銜的「原位心臟移植治療終末期心臟病」獲得成功」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及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近來開展的微創心血管手術的應用包括:微創二尖瓣修復 /置換、微創主動脈瓣置換、微創房缺修補、機器人輔助微創冠脈搭橋、微創迷宮手術治療房顫,手術規模國內領先及療效優良。
完成和承擔多項科研項目,並獲得衛生部和上海市多項科技成果獎。擔任復旦大學心外科有關章節講課和示教,並擔任中國心胸外科學習班的講課任務,研究生班講課。邀請國外專家來院講課和手術,參加外院外賓學術會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和知識更新。 組建時間:1968年
醫療簡史: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是1968年設立的上海第一醫學院中山醫院腫瘤小組,1969年正式成立中山醫院肝腫瘤小組,並設病房。1978年改名為中山醫院肝癌研究室,開始分為病房和實驗室兩個部分。其後不斷發展壯大,1988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隸屬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校合並後,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肝癌研究所是我國最主要的兩個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腫瘤學)、上海市肝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肝臟腫瘤學)以及上海醫科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重點學科(腫瘤學)、上海醫科大學「985工程」重中之重學科。
臨床特色是肝癌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又相繼開展了肝癌術後復發的手術再切除、冷凍、微波、超聲介入、以及生物治療等特色項目。自1995年開始以肝癌術後復發轉移的防治研究為重點的臨床綜合治療研究,探索肝癌術後復發的綜合防治方案,進一步延長肝癌病人的生存期,改善預後。已積累近4000例肝癌診療經驗,最早開展小肝癌診治、復發後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5年生存率達60-70%,迄今所治肝癌病人生存超過5年有368例,生存10年以上有112例,生存最長已達38年1例,居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所實驗室下設無菌動物模型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免疫學實驗室、病理學實驗室、同位素實驗室、分子生物學與基因治療實驗室。擁有超速離心機、毛細管電泳儀、DNA合成儀、多肽合成儀、液閃測定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大型設備。先後承擔「六五」至「九五」的國家科技攻關、美國中華醫學基金以及衛生部重點學科基金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和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多項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以及美國癌症研究所金牌等。現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惡性腫瘤項目中的1個子課題、國家「十五」科技攻關、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重大項目、上海市醫學發展基金重點項目的子課題各兩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基金等項目,並參與「863高科技計劃」等重大項目的研究。
研究所是復旦大學博士學位以及碩士學位授予點,設有博士後流動站(臨床醫學),現有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5人,已培養博士後3人、博士42人、碩士38人,在站博士後1人,在學博士生31人、碩士生15人。受衛生部委託每年主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全國肝癌診療進展學習班。
主編英文版《亞臨床肝癌》(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和《原發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在Springer出版發行,主編中文版《原發性肝癌》(第1、2版)以及《現代腫瘤學》(獲國家科技進步圖書類三等獎)。應邀在十餘本國際著名專著撰文。牽頭主辦四屆大型上海國際肝癌肝炎會議和多屆全國肝癌會議。湯釗猷教授曾代表我國任國際抗癌聯盟理事(1990-1998),任第15、16屆國際癌症大會肝癌會議主席,並作為特邀演講出席上百次國際會議。1987年學科帶頭人湯釗猷教授作為全國14位中青年科學家之一獲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的接見。
科室現狀:肝癌研究所有肝腫瘤外科、內科以及實驗室組成。擁有近百張專科病床以及面積900平方米設備精良的實驗室。以外科治療為主,內外科、中西醫、基礎與臨床結合的綜合治療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現有醫技等人員40餘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2人。現任所長:著名肝癌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教授。
肝腫瘤科
1968年成立中山醫院腫瘤小組。1969年正式成立了內外科結合形式的中山醫院肝腫瘤小組,並設病房。1978年經衛生部批准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1988年10月肝癌研究室擴編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肝腫瘤科是以原發性肝癌為主攻方向,是內外科緊密結合的臨床科室。肝腫瘤外科每年進行肝手術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生存率40~50%、手術死亡率1-3%,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最早開展小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肝癌復發後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小肝癌切除後5年生存率達60~70%。尤其在肝臟巨大腫瘤切除以及肝門區肝癌的外科診療方面具有特色。開展的肝移植術在治療終末期肝硬化、肝臟先天性代謝障礙性疾病以及膽汁淤滯性疾病等取得較好的效果。肝腫瘤內科早年開展普查以及肝動脈造影,提高小肝癌檢出率。隨後開展化療、免疫、中葯等綜合治療。肝腫瘤內科的重點是肝腫瘤的非手術治療和手術後復發轉移防治,開展放射介入治療(肝動脈化療栓塞)、超聲引導局部治療(內局部注射、門靜脈化療、射頻毀損治療等)、化學葯物治療、生物治療等。
普外科
學科創始人是著名外科學家沈克非教授。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該學科在許多領域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居於中國領先水平,並涌現出了諸如黃家駟、崔之義、馮友賢、吳肇光、孟承偉、王承棓、吳肇漢等國內外著名的外科學家。普外科在國內開展了許多重大手術。如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規則性肝葉切除術、人造血管移植術、腸系膜下腔靜脈吻合術等。主要醫治病種:膽囊炎、膽石症;闌尾炎;甲狀腺良性腫瘤;結、直腸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膽管炎;膽囊、膽管癌;門脈高壓;甲狀腺癌;轉移性癌。開展的外科手術主要有: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甲狀腺切除術;乳房腫塊切除術;剖腹探查術;腹股溝鈄疝高位結扎修補術;根治性胃大部切除術;乳腺癌根治術;右半結腸切除術;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DIXON手術;MILE'手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甲狀腺全切除術;改良乳腺癌根治術;WHIPPLE'手術;肝部分切除術;全胃切除術;乳腺癌擴大根治術;結腸全切除術。
主要研究方向為:外科重症監護和外科營養、膽道胰腺疾病的綜合治療、胃腸外科研究、胃腸動力研究、內鏡外科。主編和參編教材與專著10餘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市級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科技成果獎。 組建時間:1936年
醫療簡史:1936年中山醫院成立伊始就成立了骨科,由李洪儒任主任,歷時近二十年。臨床上主要以創傷骨科為主。在40年代後期開始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的嘗試。1953年在國內首先進行椎間盤造影。1962年開始,開展了小血管外科技術的實驗研究,研究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顯微外科的器械,總結比較了各種不同縫法、不同縫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術的經驗。1963年成功進行了上臂斷臂再植手術。1966年,與華山醫院協作,成功進行了5例第二足趾一期移植再造拇指術。1970年完成上海第一例金屬全肱骨置換術。同年成設計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頭,在上海首次推廣,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頭。1974年率先接受剛剛興起的保留肢體觀念,在肢體重建方面獲得成功。1976年率先作急症吻合血管游離皮瓣移植手術。同年開始作膝關節鏡檢查,對整個上海地區早期關節鏡外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80年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獲衛生部科技成果獎。1982年,被譽為「世界顯微外科之父」的陳中偉院士調來中山醫院,任骨科主任,成立了顯微外科中心實驗室,每年舉辦全國顯微外科學習班與討論會。他設計了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轉移治療兒童與成人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988年在上海地區最先推廣AO概念和AO技術。主要收治脊柱、關節、創傷、骨與軟組織腫瘤,骨與關節結核,骨髓炎,周圍神經損傷,手部疾病以及骨與關節先天性畸形等,尤其在創傷內固定技術、骨腫瘤、周圍神經損傷、關節鏡與椎間盤鏡、胸腰段的側前方減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具有特色。近年開展的新技術有「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應用T型鋸椎管成形術」等。
建有骨關節腫瘤治療中心和關節鏡中心以及組織工程中心實驗室。 2002年度組織工程研究方面就獲得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同時還承擔「973」子課題、多項衛生部科研項目和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先後獲得衛生部與上海市的多項科技成果獎。
科室現狀:現有核定病床64張,共有醫師3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 年手術量達1500多台,年門診數量50000餘人次。

Ⅵ 上海市中山醫院最擅長的是什麼病

上海市中山醫院最擅長心血管疾病、肝臟腫瘤和腎臟疾病,它們是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重中之重)學科。心臟、肝臟、腎臟和肺部疾病診治是醫院的重點和特色,診治水平始終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還有18個科室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消化科、檢驗科、麻醉科、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胸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臨床護理、中醫腦病科、呼吸內科、腎病科、普通外科、重症醫學科、腫瘤科、醫學影像科、器官移植科、急診醫學科和神經內科。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復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解放後曾稱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和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01年改用現名,沿用至今,是上海市第一批三級甲等醫院。

(6)上海中山醫院特長科室擴展閱讀:

中山醫院本部目前佔地面積9.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5.8萬平方米,核定床位2005張。年門急診就診量達400多萬人次,出院病人超15萬人次,住院手術病人近10萬人次。全院職工4000餘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高級職稱600多人。

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3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2個,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重點學科2個,上海市醫學重點學科2個,上海市重要薄弱學科4個,上海市公共衛生重點學科6個,上海市研究所8個,復旦大學研究機構13個。

Ⅶ 上海中山醫院 什麼科好

心內科,呼吸科都是有名的。

Ⅷ 上海中山醫院的特色科室

中山醫院本部設有除小兒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綜合實力雄厚。心臟、肝癌專、腎臟和肺部屬疾病診治是醫院的重點和特色,診治水平始終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其中心血管病和肝腫瘤為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康復研究所、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核醫學研究所設在院內,成為醫院重要的研究機構。上海市院內感染質控中心和超聲質控中心也掛靠我院。
腹部外科、骨科、介入放射、麻醉科、超聲診斷和中西醫結合等科室以及十餘個臨床醫療診治中心皆頗具特色,並且具有強大的醫療和科研實力。每年承擔國家、衛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近百項。

Ⅸ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簡介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一個比較著名的醫院。

閱讀全文

與上海中山醫院特長科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晉升考核自我評價 瀏覽:480
職場新人自我介紹日語 瀏覽:700
職攜求職公寓 瀏覽:354
醉駕人找工作 瀏覽:973
百度廈門六中藝術特長報名表 瀏覽:868
勁霸經編面試 瀏覽:364
小孩綜合素質自我評價 瀏覽:470
玉環學校洗碗招聘信息 瀏覽:15
教師教育自我評價 瀏覽:192
2014合肥168中學特長生音樂錄取名單 瀏覽:478
應屆生面試自我介紹範文3分鍾 瀏覽:800
丹陽人才招聘網 瀏覽:72
生物學科特長怎麼寫 瀏覽:250
昌碩面試後多久通知 瀏覽:925
陝西省鐵餅特長生 瀏覽:751
碩展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346
2019年南陽卷煙廠招聘信息 瀏覽:461
時尚招聘信息 瀏覽:341
安吉潔美電子招聘信息 瀏覽:106
個人簡歷問候語 瀏覽: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