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國成立後,黨在農村工作所採取的措施,我們從中可以吸取哪些經驗
經驗是一定要想辦法把分給農民的土地搞成國有,以後搞房地產開發就方便了。
⑵ 農村基層服務項目工作經歷是什麼意思
招考職位要求有農村基層服務項目工作經歷的,是指報考人員為服務期滿且考核合格的「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三支一扶」計劃或「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四類人員。
基層和生產一線工作經歷,是指具有在縣級以下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村(社區)組織及其他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工作的經歷。
(2)農村工作經驗豐富擴展閱讀:
時間上的界定:在基層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的人員,基層工作經歷時間自報到當日算起。
參加「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和「三支一扶」(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中央和地方基層就業項目人員。
到基層特定公益崗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初次就業人員,基層工作經歷時間從工作協議約定起始時間算起,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到高校畢業生實習見習基地(該基地是基層單位)參加見習或到企事業單位參與項目研究的,看作同具有基層工作經歷,自報到之日算起。
到其他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等單位工作的人員,基層工作經歷時間以勞動合同約定起始時間算起,自主創業並辦理工商注冊手續人員,基層工作經歷時間自營業執照頒發之日算起。
以靈活就業形式初次就業人員,其基層工作經歷時間從登記靈活就業並經審批確認起始時間算起;招考職位明確要求有基層工作經歷的,報考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基層工作經歷。
招考職位要求有農村基層服務項目工作經歷的,報考人員應為服務期滿且考核合格的大學生村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和「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以上服務期滿的截止時間為2012年10月底。
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已公布,避免考生對於文件部分規定不能完全理解而影響報考,為此國家公務員考試專家特進行解讀,以釋疑惑,為方便考生查看相關信息,可以將本站添加收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基層工作經歷
⑶ 在農村工作六年後調入城市評高級職稱算有農村工作經歷嗎
這種情況應該算。但是現在各地的職稱評審政策經常變化,有的地方要求在農村學校的工作經歷必須是任現職期間的才可以。如果你在農村學校時還是初級職稱,估計就不好說了。如果需要發表論文,記得提前半年安排。
⑷ 在偏遠山區煤礦子弟學校工作算有農村工作經驗嗎
當然算啦!盡管是在工廠,不是農村,但是你想偏遠的煤礦,難道不是在山區?在這里從事教學工作,不是在農村工作,難道是在市區工作嗎?
就地理位置和環境而言,偏遠的礦區就是典型的農村,其次就教學環境而言,缺乏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配置,更是山區。
偏遠的礦區,遠離教學資源集中的城市,若能達到對礦區孩子的最好教育,就需要從教者竭盡全力,從各方面搜集尋找教學資源,從而達到自己教學資源的最大優化和整合,進而給礦區的孩子們呈現最好的教育,讓孩子們接受最好的學習,而城市優秀的資源雲集,城市裡的學校,教學設備齊全,網路設施齊全,同事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是使教師無形中進行了教學資源的整合,這是在山區工作的教師永遠無法比及的。就孩子素質而言,城裡的孩子們,在從小的成長過程中,從父母的口裡,從與玩伴的玩耍中,從周圍人的交流中,能接受到各種的先進的信息,而且她們從小,上各種有利於自己個人特長發揮的學習班,使他們個人的潛能就得到了挖掘,而偏遠礦區的孩子,即使想學習,也沒有這樣的環境,沒有這樣的老師,沒有這樣高素質的人才,那怎麼辦?面對起點低的孩子們,就需要老師站得高,看得遠,盡可能憑借自己的一身之力,挖掘最多的教學資源,讓孩子們站在低起點,接受最好最全面的教育,總之,在偏遠山區工作的教師,他就是農村教師,農村教育工作者,他不止是有而且是富有農村工作的經驗。
⑸ 抓好農業農村工作,哪些經驗最值得學
一、以統籌城鄉的理念深度謀劃農業農村工作。統籌城鄉發展是破解「三農」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根本途徑。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和新變化,必須突破傳統思維定式,跳出農業謀劃農業,跳出農村發展農村,以統籌城鄉的理念深度謀劃農村工作。一要統籌城鄉建設規劃。按照統籌的要求科學規劃城鄉建設,打破行政壁壘、打破城鄉界限、打破條塊分割,形成總規、區域規劃、詳細規劃、專業規劃配套的統籌城鄉發展全覆蓋規劃體系,切實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執法一個口、建設一條龍、管理一盤棋」,真正使規劃變計劃、計劃變項目、項目變現實。二要統籌城鄉公共服務。按照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共享型社會事業體系、普惠型社會保障體系、縣鄉村社四級便民型公共服務體系,引導城市要素向農村匯集、城市服務向農村延伸、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實現城鄉資源互補、產業互融、基礎設施互通和社會事業發展互惠,不斷促進城鄉資源均衡配置、城鄉服務均等發展。三要統籌城鄉思想觀念。要破除習慣於老牛拉破車,自以為慢慢發展就是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破除習慣於等、靠、要,自以為有錢辦事才叫實事求是的思想觀念;破除習慣於傳統思維定式,自以為典型突破就是政績工程的思想觀念,教育引導群眾樹立新觀念,算好經濟賬、政治賬、社會賬、生態賬、歷史賬,在艱苦中奮斗、在勤勞中創造、在虛心中進步。
二、以追趕跨越的速度強力推進農業農村工作。速度體現態度、效果檢驗執行力。面對新時期、新要求,必須「以點示範、連點成線、以線擴面」的思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一要改善基礎設施破窮障。切實加強以鄉村道路為重點的交通建設、以小農水項目和小流域治理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以電力和通訊為重點的能源信息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交通阻隔、水利脆弱、信息閉塞等問題。二要發展特色產業改窮業。堅持走特色化、規模化、合作化、產業化之路,重點圍繞「三線三片」,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規模農業、加工農業、品牌農業、外向農業,打造一支生產規模化、管理標准化、營銷品牌化、經營國際化的現代龍頭企業集群。三要抓好新村建設挪窮窩。依託縣城—鄉鎮—中心村——聚居點四級城鎮體系,切實抓好重點鎮、中心村、聚居點建設,打造一批人口集聚適度、產業支撐有力、功能設施齊備、管理科學民主的農村新型社區和新農村綜合體。
三、以加快發展的舉措全面強化農業農村工作。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復雜的形勢、艱巨的任務,必須以飽滿的熱情、務實的作風、創新的舉措,為農村加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一要創新支農投入機制。要不斷加大財政支農投入比重,認真落實各項惠農補貼政策;要全面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連片推進新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大力實施項目審批許可權下放改革;要加強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優化環境吸引工商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建設。二要深化活農產權改革。按照「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完善分配權」的原則,推進農村土地依法自願有償規范流轉;探索權證擔保、抵押機制,促進農村土地、房產等資源資本化,盤活農村各類資源,著力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錢從哪裡來」的問題;積極探索「土地增減雙掛鉤」機制,解決農村「一戶多宅」、空置住宅、閑置宅基地以及「空心村」問題,盤活農村建設用地存量,集中集約利用土地。三要強化興農領導力量。繼續開展「掛包幫」活動,健全領導聯村、部門幫村、幹部駐村工作制度,高標准打造一批示範村、示範片、示範帶;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和民主議事等制度,切實提高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法制建設,按照「屬地管理、一崗雙責」原則,認真抓好農村安全生產,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糾紛,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四、以苦幹實乾的精神決戰決勝農業農村工作。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機是最大的危機。面對壓力與挑戰,必須克服小富即安、等待觀望和墨守成規的思想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危機意識和創新意識,以超常的思維、超常的舉措、超常的付出,千方百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一要有超常的思維。要按照「幹部要有新境界、市民要有新觀念、農民要有新技能」的思路,突破傳統思維定式,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不勝不休的豪氣,確保精力不轉移、勁頭不減弱、工作不鬆懈。二要有超常的舉措。要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用足政策傾力抓、大膽創新靈活抓、重點突破重點抓,集中財力辦大事、集中精力抓大事、集中精英干大事,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農民收入不徘徊、農村發展勢頭不逆轉。三要有超常的付出。要牢固樹立「只有幹部莫退路,群眾才會有出路;只有幹部不好過,群眾日子才好過;只有今天不好過,明天才好過」的理念,堅持職能下移、幹部下沉、工作下延,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確保農業增效不動搖、農民增收不停步、農村繁榮不折騰。
⑹ 農村合作化的主要經驗是什麼
農業合作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的過程。這一社會變革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辦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並以草案的形式發給各地黨委試行。此後,各地黨委加強了領導,使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到1952年底,全國農業互助合作組織發展到830餘萬個,參加的農戶達到全國總農戶的40%,其中,各地還個別試辦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3600餘個。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發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了急躁冒進傾向。為糾正這種傾向,中共中央於1953年3月8日發出了《關於縮減農業增產和互助合作五年計劃的指示》,又於3月26日發表了《關於春耕生產給各級黨委的指示》,並公布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4月3日,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第一次全國農村工作會議,闡述了「穩步前進」的方針。10月15日、11月4日毛澤東兩次同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負責人談話,提出互助合作運動是農村中一切工作的綱,是農村工作的主題,說「糾正急躁冒進」是一股風,吹倒了一些不應吹倒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兩次談話,有許多正確的意見,但也表現出在農業合作化問題上急於求成、貪多圖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此後,農業合作社從試辦進入發展時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第二階段,初級社在全國普遍建立和發展。1954年春,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9.5萬個,參加農戶達170萬戶,大大超過了中央提出的數字。4月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第二次農村工作會議。會議分析了互助合作運動的形勢,指出農村將相繼出現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局面。為了吸引更多的農民入社,國家從各方面大力支援農業生產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國新建農業生產合作社13萬多個,加上原有的共22.5萬多個。
1954年10月,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了全國第四次互助合作會議,決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將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60萬個。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農村工作部關於這次會議的報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發展到67萬個。由於發展速度過猛,不少地方又出現了強迫命令、違反自願互利原則的現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發現了上述問題,發出了一系列通知和採取措施糾正偏差。1月10日,中央發出《關於整頓和鞏固農業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發展,集中力量進行鞏固,在少數地區進行收縮。3月上旬,毛澤東提出了「停、縮、發」的三字方針,即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停止發展、實行收縮和適當發展。為了貫徹三字方針,農村工作部於4月下旬召開了全國第三次農村工作會議,總結經驗,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國原有67萬個合作社,經過整頓,鞏固下來的有65萬個。
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華東區、中南區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個省市委書記會議。根據毛澤東原來的提議,會議提出1956年發展到100萬個社的意見。6月中旬,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批准了關於到1956年合作社發展到100萬個的計劃。不久,毛澤東從南方考察回來,主張修改計劃, 加速發展。擔任農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不贊成改變計劃,認為合作化運動應與工業化速度發展相適應,不宜發展過快。毛澤東認為鄧子恢和中央農村工作部思想右傾。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農業合作化運動迅猛發展時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作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對黨的農業合作化的理論和政策作了系統闡述,並對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報告還嚴厲批評了鄧子恢等人的「右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國大多數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級農業生產合作,實現半社會主義合作化。會後,農業合作化運動急速發展,僅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在全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到1956年底,參加初級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96.3%,參加高級社的達總到農戶總數的87.8%,基本上實現了完全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轉變。
⑺ 請聯系自身工作經歷,談談你對農村基層工作的認識和今後工作的打算。
農村基層工來作實際上源是挺復雜的一件事。既要按照政策去執行。又要有助於廣大的平民百姓。
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
才能夠贏得大家對你的認可。
所以做工作一定要細致入微。
首先是對上級領導的指示,不折不扣。
其次是要做好所有身邊人的思想工作。
一旦發生抵觸,一定想辦法解決。
這樣有助於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