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開展區域活動教師經驗交流
在新的課改背景下,教研員組織區域內的教研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聽課、評課模式上,應不斷思考、探索更有效的教研培訓模式。區域教研活動不該只是執教教師按教研員的意圖給大家上公開課,教研員點評一下執教教師上得如何。教研活動應重在「研」——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法;而不是「教」——教大家照搬公開課,教研員怎麼說,就怎麼做。區域內的教研活動應該是教研員和廣大一線教師互動的平台;是各校校本教研經驗交流、成果分享的平台。區域教研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建立起有利於「實踐反思,合作分享,專業支持」的教學研究制度。
為解決教師個人實踐和反思後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困惑,充分發揮本校或臨校間學科教師的同伴互助作用。成立校本教研合作組,每個合作組由校內或臨校間的5-6名水平相近或相差距離較大的教師結成對子,從組內成員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開始,每一次活動一個專題(如新課程「新」在哪裡、新理念在我的課程中:一個成功之例、教學病例診斷等),建立一套具體、可操作、富有實效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體系。
通過個人反思和同伴間的交流、討論,並在教研員和學科指導小組的專業引領下,將共性的問題轉化成課題而進行多樣化的合作研究活動。合作組的活動要有目標、有計劃、有課題、有分工,教師們從不同側面積極探索,以合作組為單位,積累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後反思、教學論文等多項可操作性的成果。組建的區級教研、片級教研、合作組校本教研的三級教研網路,逐步建立起了有利於「實踐反思,合作分享,專業支持」的教學研究制度,做到人人都學習、人人有專題、人人都研究,各種專題的研究是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相互補充,互為發展。
二、創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學習平台。
觀念的轉變僅靠專家、教授們的集中灌輸是遠遠不夠的,送教師外出學習,人力、財力都有困難,這些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凸現出來。針對這一問題,教研就要校本化和經常化,一線教師在教學工作的實踐中,會逐漸形成對課改新理念和新思想的自覺認同,然而在實踐反思中,將課改新理念和新思想內化為自身的理念更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研員要走進學校,進入教研組和課堂,為一線的教學服務。
三、教研員是新課程課堂的示範者。
新課程要求廣大一線教師必須把課程標准提出的各種新理念,有意識地滲透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去,尤其是課堂教學要有質的變化,其難度可想而知。一方面,一線教師對新理念的理解尚未透徹;另一方面,多年的教學傳統與習慣他們難以拋舍。什麼樣的課堂符合新理念?什麼樣的課是新課程優質課?基層教師認識不清。這就需要教研員有所作為,主動做新課程課堂的示範者。
在教研工作中,選擇典型課例,全程指導。教研員親自上新課程引路課,結合實踐講理論,將新課程的理念通過課堂直觀地表現出來;還可以請教師先講,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即時走上講台,參與組織教學,進行即席指導,同時引導聽課教師討論,整個課堂變成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場所。在這里,已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教研員」「教師」和「學生」,大家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教師不再把自己當作被動的聽課者,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研討。這種全新的教研模式,為教研員、教師及學生搭建了平等對話、交流的平台,使教師們受到空前的鍛煉和提高,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學生的學習觀念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四、教研員是新課程理念的解惑者和引領者。
新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遍地開花的時期!各種理論相互激盪,各種觀點相互碰撞、交織,使一線教師進入了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狀態:如何處理好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與引導學生領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問題;如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的關系;如何把握好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度;如何理解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等等,等等……教研員作為專職業務指導人員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廣大教師釋疑解惑,為廣大教師指點迷津!讓他們從「山重水復」走向「柳暗花明」!
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課題」 研究,在區域間掀起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全體教師都是研究人員,「教室」即「研究室」,「問題」即「課題」,定期進行「新課程教學研討」,研討中教研員和教師們即時總結、交流、反思本周教學情況,思考、研討下周教學內容。在一線不斷的教學嘗試中,集體攻關。通過全員參與,逐層研究,把具體問題研究深,研究透,並把教育觀念化為教育行為。教研員和教師們在觀念的碰撞與交流中達成新的共識,在實踐與摸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貳』 教研活動有哪些
教研活動是:
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專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屬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夥伴的以校為本的實踐性研究活動。
(2)學校教學教研工作經驗交流擴展閱讀:
1、教研即教育研究。是指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教研公理有先有鑽研而後有教研和教研促進鑽研。
2、教研可以發生在現實中的某個地方,也可以發生在互聯網路空間。因此,根據教研的發生地點把教研劃分為實地教研和網路教研。
3、教研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包括「一德四力」,即:職業道德、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4、教研的活動形式要為教研的目的服務.選擇什麼樣的教研形式,應該首先考慮是否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教研的關鍵問題;然後根據教研需要權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選擇更加有利於達成教研目標的形式。
『叄』 教研活動總結怎麼寫
學校教研活動總結
一學期以來,我校緊緊遵循教育主管部門的部署,以課改為契機,深入發動全體教師廣泛參與,積極參與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帶動教研,扎扎實實地開展教研活動,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現作出以下總結。
一、以教科帶動教研,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
本學期,我校緊緊圍繞「中小學課堂教學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小學生素質教育發展評價研究」兩上課題展開教育科研工作,以這兩個課題為切入點,引領教師廣泛參與,每位教師有自己的研究專題,寫出研究方案,定期組織教師理論學習,以理論指導實踐、採用案例分析、課題中期小結、教學反思、論文撰寫等多種形式開展廣泛的研究,讓教師從理論上得到充實,從理念上得到更新,並通過各種形式的外出培訓學習、外出聽課、外出研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開拓教師的視野,促進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定期進行集中教研,為教師創設研究平台。
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實處,我校每周定期組織集中教研活動、分學科、分時間、分地點舉行。教研活動形式多樣,集中理論學習,了解教研動態;觀看優秀教學錄相,並進行討論評析,取人之長,補已之短;開設教學研討課,集中評課,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推進教學經驗。由於有了這些平台,教師可以展示處人風采,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價值的經驗得以推廣、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進,學校教研氣氛較濃。本學期我校共開設語文教研課10節,數學教研課10節。促進派了教學研討的實效性。
三、抓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在教學管理中,我們力求向管理要質量。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制度。定期檢查教師教案及作業批改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並進行跟蹤檢查,期末對教案進行歸納整理,按學科、年級分類,存入學校教案資源庫,並評選出優秀教學設計,給予獎勵。
規范日常巡課制度,定時巡課與不定時巡課相結合,及時了解教師教學前沿動態。建立推門聽課的制度。校級行政領導、教導處不定時下班聽課,與執教教師共同切磋存在的問題,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監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落實年段日常互聽課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組為單位,教研組長負責督促,每位教師最少聽10節本年段教師的常態課,增強互動交流,達到互相取長補短的目的。
四、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推進教研成效。
我們教研形式採取集中於分散相結合。以集中為主,以分散為輔。分散教研是教師利用空課時間、下課時間相互交流,一事一議,一事一論。將功夫用在平時,發現問題及時討論解決。
五、設教師論壇,促進經驗交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為了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廣大教師參與教研,廣泛提高全校教師教研水平,我校為骨幹教師創設平台,讓優秀青年的先進教育教學成果(教後反思、案例分析、教育感悟)在教師中進行交流,讓先進經驗得以推廣,以點事面,促進共同提高,同時,評選出最佳經驗給予獎勵,充分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學期以來的教研工作回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發揚長處,改進不足,以教研為先導,繼續努力讓教育教學工作更上一個新台階。
『肆』 幼兒園教研活動和園本教研的區別
沒有區別。都是教研活動。
常規教研活動開展流程(根據不同教研主題和參加對象選用不同的回教研答方式):
1、主持人介紹教研活動主題、內容(或案例分享),拋出問題引導教師進行思考,教師展開討論話題;
2、教研組長引導教師展開討論話題,在討論中及時進行總結歸納,並拋出下一個問題,使討論循序漸進;
3、教師集中討論並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由教研組長梳理歸納,記錄人及時進行詳細記錄;
4、教研組長小結討論結果,同時提出下次教研主題,老師們做好准備。
園本教研分為兩種:
1、常規教研(研討、觀摩、理論學習、經驗交流、教學成果匯報分享等)
主要過程:
問題——設計——行動——反思(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2、專題教研
活動過程:
學習階段、研究階段、實踐階段、總結反思階段
『伍』 中專教師如何評職稱
凡申報評審中、小學教師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必須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完成本職工作,成績顯著;遵紀守法,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能夠堅持正常工作,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基本條件
一、擁護黨的領導,胸懷祖國,熱愛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牢固樹立愛與責任的意識,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二、具備相應的教師資格及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在教育教學一線任教,切實履行教師崗位職責和義務。
三、身心健康。
四、除必須達到上述標准條件,還應分別具備以下標准條件:
1、基本掌握教育學生的原則和方法,能夠正確教育和引導學生;
2、具有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的基礎知識,基本掌握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材教法,能夠完成所教學科的教學工作;
3、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學歷,並在小學、初中教育教學崗位見習1年期滿並考核合格;或者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學歷,並在小學教育教學崗位見習1年期滿並考核合格。
(5)學校教學教研工作經驗交流擴展閱讀:
我國現行的以中小學教師職務聘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按照國家規定,中學教師職稱最高等級為副高級,小學教師職稱最高等級僅為中級,影響了很多中小學教師的積極性以及國民整體素質教育的高度。
該評定意味著全國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可以參評與教授級別一樣的正高級職稱,這一規定提高了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的做法,提高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家對於教育行業的大力支持。
參考資料:網路-教師職稱評定
『陸』 教研活動有哪些
教研活動有:
一、聽課、評課式
1. 聽課、評課式教研活動是傳統的教研活動形式。通過聽課、評課活動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達到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講課教師要在課前精心准備,對講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仔細研究,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
2.評課時,講課教師要認真介紹教學設計、重點、難點、方法及自己的體會。評課教師要實事求是地進行點評,指出優點和缺點,針對缺點提出改進的意見。通過大家的協調,最後集體研究確定這一節課的整體的教學設計。
3.聽、評教研活動需要注意的是,切忌走過場,不注重實效,尤其是不能只說優點,不說缺點,同時,教師要善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說課式
1.說課可以作為一種教研活動形式,一方面鍛煉教師的表達能力,一方面完善教學設計,最終形成教學設計的最優化。
2.在說課前要布置好任務,做好總體安排,准備好說課材料。說課材料環節要齊全,有典型性、有科學性。說課過程中,說課人講完後,其他參與教師要對說課材料進行補充和完善,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案。
3.說課教研活動需要注意的是,說課環節必須齊全,要有整理補充、完善的過程。
三、論文宣讀式
論文宣讀教研活動,可以促使教師不斷加強對業務知識的研究學習,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動氛圍。在每一個學期初,每位教師必須選擇一個課題,針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在要求的時間內拿出一兩篇系統化的論文。論文宣讀可以安排在每一個學期末,集中一兩次教研活動。每位教師可以將這一學期自己最成功的課題研究成果進行宣讀。通過論文宣讀,教師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學校可以將這些論文,形成論文集。教師還可以將自己認為最好的論文投到各種期刊發表。
論文宣讀需要注意的是,各位教師一定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自己的親身體會,不可抄襲,否則就失去現實意義。
四、教材過關式
為適應現代教學需要,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使自己這一桶水成為流動之水,常新之水。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首先自已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教師對教材掌握的如何,關繫到教學效果。學校可以利用教研活動,對教師掌握教材的實際情況以試卷的形式進行考查,以促使教師熟練掌握教材。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對出題的類型、解答的方法有深入的理解。
教材過關,要事先通知教師做好准備,試題選擇要有針對性,難度要適中。這樣的教研活動次數不宜過多,每個學期一兩次即可。
五、經驗交流式
1. 經驗交流式的教研活動,在高中教學活動中是最重要的活動之一。這種教研活動要達到教師相互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教師之間互幫、互學的目的。
2. 經驗交流式教研活動,在活動前要確定交流的主題,明確負責人,確定參加人員、地點、時間等。負責經驗交流的主講人,課下要認真准備,其它參與人員也要准備資料。在經驗交流時,安排人員都要參加,主講人做為主發言人,其他參與人員也要就議題踴躍發言,積極討論,通過交流,最終形成一種大家共同認可的經驗模式。
3. 經驗交流式教研活動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布置,有準備,各位教師有豁達的胸懷,暢所欲言,無所保留。
六 、教學比武式
教學水平如何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教學水平的提高,要通過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教學比武是最好的相互學習方式,因為,參與教師在比武的過程中都會准備一節最優秀的課展示自己最好的教學水平。
教學比武活動中要注意的是:活動之前必須做好布置工作,結束之後必須有總結分析,真正達到比武目的。
『柒』 如何做一名出色的大班段教研組長經驗交流
首先,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研計劃。教研活動要有「研」的氛圍,計劃的制定是關鍵,一份好的計劃包括實事求是的現狀分析,明確的指導思想,有操作性的目標,相應的實施方法,以及可測的目標達成度。教研組長在第一次的教研活動中,請教師充分討論本學期教研活動的重點及所需解決的問題,並結合教務工作計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研組計劃,並保證在教研活動中認真實施。
「凡事預則立」。在制定計劃時,把握這樣三個原則:一是找尋到有價值的研討話題,即教研中呈現出來的一些「症結」,如教研工作中的理論匱乏、認識偏差、行為脫節等。二是對症下葯,計劃中的這一部分要清楚地呈現:做什麼?怎麼做?三是過程管理。對教研組的活動整體安排,在徵求大家意見的基礎上排定日程表,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明確如何參與教學研討過程。
計劃的制定需要不斷的思考:制定的計劃應該是結合實際的,否則它只是一張寫滿字的廢紙,毫無意義和價值;制定的計劃應該是逐層推進的,能真實地記錄下學校教研活動的進展軌跡;制定的計劃應該是可操作的,老師要知道做什麼、怎麼做,並鼓勵大家在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落實。
其次,要提高園本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理論學習的有效性,才能率先成為學習型、反思型的教師。很多時候的業務學習、研討,都是泛泛而論,會上頭頭是道,會下一片茫然,理論沒有成為行為的支撐,行為沒有成為理論的落實。
活動之前要確定活動的主題,根據主題尋找相關的理論文章、書籍或有實踐經驗的老師,准備活動。在組織活動時可以對一些解決問題起關鍵性指導作用的文章摘要學習,請有經驗的老師結合學習內容講述具體的事例進行分析,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將一個個理念轉化為鮮活事例。在學習理論、聽了他人經驗之後,再開展思考討論。針對具體的某一問題,去定位、分析、解決,大家這時會自動在學習的理論中找尋答案,運用到教研的討論中去。經過激烈的辯解、討論後,總結教師中的觀點,整理成活動的成果推廣運用。
最後,要做好對教師的專業引領。教研組長是學校進行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組織者與帶頭人,教研組長也是第一線教師,是學校和教師之間的樞紐,要主動思考、發現問題,改進工作,切實提高教研組的學科質量,同時應做好教師成長的專業引領工作,讓教師主動積極參與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