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论官路坎坷,李白、杜甫、高适都有什么样的经历结局如何
古代读书人多以走仕途这条路,入朝为官是他们最终的目的。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均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官路走的各有各的坎坷。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一、郁郁不得志的李白李白素有“诗仙”的雅号,也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才学颇高,却始终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郁郁不得志,借酒消愁。他在当时借着酒劲写了很多抨击权贵的诗句,你发现自己对于唐朝朝廷内小人当道的讽刺。李白看似潇洒,实则内心对于仕途还是有所渴望的。由于他出身于富商家庭,在当时重农抑商的政策决定了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不得不走别的路来进入官场。后来他娶了宰相孙女为妻,寄希望于宰相世家能够为他谋得一官半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当他进入长安,尽管唐玄宗欣赏他的才华,但是也只给他安排了一些外事,并不能够参与国政。郁郁不得志下李白,最终还是未能达成心之所愿。
中年时期,前去进京参加科考,无奈学识尚浅落榜。在她46岁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后来在博乐的推荐下参加了道科考试,并一举中第。至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开挂人生。高适虽然比前面两位试图的开启时间都要晚,但是由于他的内心我平和的,所以后来只用了多段十年时间就走向了仕途巅峰
『贰』 何为李白,可否具体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叁』 如何在自招的自荐信中表现创新潜质
考生对于我校现有某些学科具有浓厚兴趣,在相关学科领域已具初步研究能力或具有相关学科创新潜质。
『肆』 关于杜甫。
杜甫 [dù fǔ]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个义项
展开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1][2]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伍』 一生忧国忧民的杜甫,他当过的最大的官是什么
杜甫的一生呢,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年少轻狂-游山游水,中年抑郁-忧国忧民。
十壕吏
募投十壕吏,有吏夜抓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对当时的官场彻底失望,对当时的社会也倍感失望。所以,就干脆辞职,就投靠亲戚朋友,由于就来到了成都。
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在那个时候成都的西郊,搭起来一座茅草屋,也就是咱门今天所看到的杜甫草堂。杜甫在成都的日子,可以所是他的后半生过的最舒心的日子。我们可已从他的诗句中体会到。
他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殴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来,蓬门今始为君开。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衣衫泪满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成都将近待了四年左右,这时杜甫杜甫已经是50 岁左右了,就想念家乡了,再加上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了。杜甫,就带着一家老小回老家了。在路过今天的重庆时,看到三峡景象,有感而发。
『陆』 古诗词中适合写求职信的句子有哪些
血泊中的脂肪劲草肥沃的中原,寒凝大地春华头发。 (鲁)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青山不向东流覆盖河流。跑街小雨,草色遥看近却无清脆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
南山豆类,含有瘦草豌豆。 //道狭长草地上,晚上露水沾满了我的衣服。陶渊明“回归园田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森林,郁郁葱葱的草药。曹操的”观沧海“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茅檐低小,青草河上。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白草北批量折扣,胡雪八月的一天。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只可惜幽草涧边生有深莺树状明。韦应物“滁州西涧”
雨水打湿流光,恨长草
中旬草色遥看近却无
不破塞鸿飞严嵩,牧马群嘶边草
记住罗裙绿色,草随处可见可惜
绿草明年春季,不走在Sun拥有的
苔痕订购绿,草色入帘青
柳枝很少棉的打击,蝶舞在草离离草
原来,1岁1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当树,如果情况没有得到,所以
绿网对宋·姜夔“展馆怪慢”
青苔的岩石,软
细草松下唐金维“羲则嗯Zhangwudiyin三个”1天苍苍,
广阔的领域,
风吹的草低见牛羊。
(“敕乐送”)
2.草的平原,
一岁枯荣。
(白居易:“福原古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是英寸草,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5.黑暗的森林草地抽搐,
将军引弓晚上
(路估桉: “塞尔维亚之歌”)
6种豆南山,
草豌豆含有薄
(陶渊明:“归园田居))
7.长狭窄的道路植被,
晚上露水沾上我的衣服。
(陶渊明:(回国菜园))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
,莺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
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润如酥街小雨,
草色遥看近天,但没有。
(韩愈:“张18早春是水部成员前两外”)
11.毛泽东低檐上
溪小,绿草如茵。
(吉:“清平乐·村居”)
12.馆外,
古道边,
绿色的草坪。
(李叔同“送别”)
13幽草涧边唯一可惜的是天生的,在
莺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街头小雨,
草色遥看近却无
14.润如酥天。
(韩愈“早春是水部张狮坝员外郎”)
15.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16.黑暗的森林草地抽搐,
将军引弓的夜晚。
(路估厂“塞尔维亚之歌”)
17.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草入侵关刀,枪乌贼出墙
唐张元的“洛阳”
短草的花早拆迁,一半苔黄青柳的
短:短。分:开。
唐刘麽埯“宁静的庭院早春”
青苔上阶绿,青草色入帘
倾情刘禹锡“陋室铭”
房费戏嗯锦草的土地,
游丝游丝混乱碧罗天:昆虫吐出细丝,因为漂浮在空气中,使弹簧。
唐·刘禹锡“春天送书怀东洛白22年轻82庶子”
独倚栏杆盯着了,一个普通的平视烟丝
一条河:蒙特利尔。
宋·谢灵运义“蝴蝶”
急促凄凄的路径通过,丹遴忽嗯
充满整齐整齐:风吹树叶的声音。
金董解元“西厢记”卷
秋天植被,松树独存
中国的刘翔,“说苑郯从”草
昭化,戒一旦散;长荣的毛,对隆冬不坏
:早上好。中国:开花。响一次:那曙光。冬至:冬天。
南朝梁·肖毅,“靳蒌仔·五环章”
燕草如碧丝,Taisang低的绿色技术
唐·李白“春思”寒天草木黄棚,滋唐骏绿色始知
前沿“范龚聪竹歌”
无能为力了调查;
可能不得不重复自己,如果你够检查哦!这是我不能帮助
『柒』 白居易简介 杜甫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县,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
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同泛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白居易(11张)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有说法称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701年正月十六2月28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理想。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若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捌』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是什么意思
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这是杜甫的自荐信中的句子。
『玖』 杜甫明明有官职,为何却饿死了小儿子
杜甫的人生可以说是饱经风霜,经历过各种困境,有落魄到吃不饱饭的时候,自古以来这样的人有很多。诗圣杜甫,名气与李白难分高下,但他没有李白那样幸运,因为李白这一生衣食无忧,而杜甫相对而言太过于穷困潦倒。
其实杜甫也穿过貂皮,骑过骏马,还能弯弓射大雕,三两佣人,一顷竹林,百树桃花,过着比当今大多数白领都要巴适的生活。
他是富足的杜甫,是寄情山水的杜甫,是以衣换酒的杜甫,他其实并不穷,只是与常人所向往的有所不同。所以杜甫原来也是非常有钱的,只不过因为战乱的关系,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官职,没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最后流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