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对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进行绩效考核
一、财政资金实行绩效考核的必要性(一)财政资金实行绩效考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各部门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确立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的财政支出取向。实施绩效考核,可以对部门预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有利于增强各部门的效率意识,强化效益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二)财政资金实行绩效考核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促进政府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效途径,突出了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对财政支出的约束。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也成为部门预算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资金规模逐步增大,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日益迫切,其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想在财政资金管理上规范化,则更加需要注意财政资金支出的绩效性。
(三)财政资金实行绩效考核是完善各部门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增加财政资金支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财政资金实行绩效考核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在对部门财政资金支出合理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财政资金的效能性监督,从而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当前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一)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尚未达成共识。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而且财政管理侧重在资金量的分配上,现时的部门预算也只是将预算分配进一步细化形成支出刚性,同时,对支出绩效不够重视。
(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绩效考核缺少应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这将极大地影响绩效考核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成效。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保证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
(三)科学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
三、对加强财政资金实行绩效考核的建议随着部门预算体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实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其在现实上具有了可行性。
(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协力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财政资金绩效考核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财政管理改革需要而开展的一项新工作,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并不断完善。
因此必须抓好各部门、各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思想统一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上来,统一到做好财政资金绩效考核的工作中来。首先,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工作,通过介绍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增强单位对此项工作的知晓度,增加对绩效考核工作的关注,推动各部门、各单位自觉地接受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从而使“花钱讲效”的概念成为一种共识和自觉行为;二是要注重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对财政资金绩效考核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实现绩效考核由单位被动应付到单位主动要求实施的转变,营造出财政认真组织、单位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法制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法律制度。制定财政支出考核规章和制度,明确考核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并界定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绩效目标的设定作出较为具体、详尽的要求。制定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办法,增强考核工作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强化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感,实现资金支出考核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重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增强支出管理的约束力,强化绩效考核手段,为资金支出绩效考核奠定法制基础。
(三)健全有效的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围绕注重实效、加强应用、完善体系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设置考核指标和标准,建立适合的绩效考核指标库。构建符合财政支出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部门、单位及社会公众的作用,强化群众监督。
❷ 全国整合贫困县涉农资金达多少亿元
2017年以来,我国积来极源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试点已推广至全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并鼓励试点贫困县尽可能在“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做到“应整尽整”。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3286亿元,占计划整合规模的98.7%,已完成支出资金规模2935亿元。
同时,加强对整合试点工作的跟踪指导。通过跟踪调研等方式,及时掌握全国整合试点进展情况。开展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专项督查工作,将整合试点工作情况纳入2017年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范围,对中西部22个省份开展重点检查。深入了解整合试点政策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推动整合试点工作。依据评价结果,中央财政首次安排奖励资金,对整合试点成效较好的8省每省奖励8000万元。来源:人民日报
❸ 如何做好涉农资金的监管及责任落实
1、坚持一个原则。按照落实主体责任的要求,明确项目资金的责任主体,即“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使用必问效、低效必问责、违规必追究,确保涉农资金安排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那里,问责就延伸到哪里。一要公开透明。对涉农项目资金的政策规定、审批流程、资金分配、项目实施和考评结果等全程公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平台,市、县、乡镇要将涉农项目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在本辖区内公开公示,村一级要将有关涉农项目资金公开到户。从惠农政策宣传到惠农政策实施,都要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公开,尤其是在惠农项目资金实施点,要细化公示内容,以群众明白为目标,将广大农民引导到政策落实中来。二要落实责任。明确县(市、区)、乡镇各级的项目资金使用监管职责,建立涉农项目资金责任终身制,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监管有力的涉农项目资金监管体系。三要全程监管。严格实行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以县为主、条块结合的监管机制。
2、突出两个重点。一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扎紧笼子。在加强惠农资金分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目标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二要以思想教育为重点,加强引导。把干部党性教育一并列入惠农政策工作部署中,把惠农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清廉意识,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3、把好三个“关口”。一要严把考核验收关。要综合选派验收人员,防止同体监督,充分体现验收把关的公正性,制订细致的可量化、可操作的具体指标,提高考核验收的实效性。二要严把资金审计关。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农经等监督部门要各自发挥职能,从不同角度进行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严格资金进口和出口的审查,严防克扣、截留、挪用、私设小金库等资金违纪问题的发生。三要严把问题查处关。对少数党员干部因工作不负责任,不能正确履行职责,使惠农政策执行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要通过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方式给予责任追究,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以铁的纪律确保干部清正、资金使用安全。
❹ 安徽省扶贫工作取得哪些成果
安徽省扶贫开发区域涉及70个县(市、区),2011年全省贫困人口790.2万人,贫困发生率14.7%。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强化脱贫攻坚保障体系,实施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安徽省贫困人口下降到2016年的208.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88%,20个国家级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195.7元增加到2016年的9890.04元,年均增长18.07%。
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完善农村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安徽打造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的产业联合体,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实现脱贫致富。黄山市利用山区流水资源,用扶贫资金和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生态养鱼池3000口,2016年养鱼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带动1236户3261人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