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农村工作所采取的措施,我们从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
经验是一定要想办法把分给农民的土地搞成国有,以后搞房地产开发就方便了。
⑵ 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经历是什么意思
招考职位要求有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经历的,是指报考人员为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四类人员。
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是指具有在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
(2)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扩展阅读:
时间上的界定:在基层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员,基层工作经历时间自报到当日算起。
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人员。
到基层特定公益岗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初次就业人员,基层工作经历时间从工作协议约定起始时间算起,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是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看作同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自报到之日算起。
到其他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单位工作的人员,基层工作经历时间以劳动合同约定起始时间算起,自主创业并办理工商注册手续人员,基层工作经历时间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算起。
以灵活就业形式初次就业人员,其基层工作经历时间从登记灵活就业并经审批确认起始时间算起;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
招考职位要求有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应为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以上服务期满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10月底。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公布,避免考生对于文件部分规定不能完全理解而影响报考,为此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家特进行解读,以释疑惑,为方便考生查看相关信息,可以将本站添加收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基层工作经历
⑶ 在农村工作六年后调入城市评高级职称算有农村工作经历吗
这种情况应该算。但是现在各地的职称评审政策经常变化,有的地方要求在农村学校的工作经历必须是任现职期间的才可以。如果你在农村学校时还是初级职称,估计就不好说了。如果需要发表论文,记得提前半年安排。
⑷ 在偏远山区煤矿子弟学校工作算有农村工作经验吗
当然算啦!尽管是在工厂,不是农村,但是你想偏远的煤矿,难道不是在山区?在这里从事教学工作,不是在农村工作,难道是在市区工作吗?
就地理位置和环境而言,偏远的矿区就是典型的农村,其次就教学环境而言,缺乏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更是山区。
偏远的矿区,远离教学资源集中的城市,若能达到对矿区孩子的最好教育,就需要从教者竭尽全力,从各方面搜集寻找教学资源,从而达到自己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化和整合,进而给矿区的孩子们呈现最好的教育,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学习,而城市优秀的资源云集,城市里的学校,教学设备齐全,网络设施齐全,同事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使教师无形中进行了教学资源的整合,这是在山区工作的教师永远无法比及的。就孩子素质而言,城里的孩子们,在从小的成长过程中,从父母的口里,从与玩伴的玩耍中,从周围人的交流中,能接受到各种的先进的信息,而且她们从小,上各种有利于自己个人特长发挥的学习班,使他们个人的潜能就得到了挖掘,而偏远矿区的孩子,即使想学习,也没有这样的环境,没有这样的老师,没有这样高素质的人才,那怎么办?面对起点低的孩子们,就需要老师站得高,看得远,尽可能凭借自己的一身之力,挖掘最多的教学资源,让孩子们站在低起点,接受最好最全面的教育,总之,在偏远山区工作的教师,他就是农村教师,农村教育工作者,他不止是有而且是富有农村工作的经验。
⑸ 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哪些经验最值得学
一、以统筹城乡的理念深度谋划农业农村工作。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变化,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式,跳出农业谋划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以统筹城乡的理念深度谋划农村工作。一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按照统筹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建设,打破行政壁垒、打破城乡界限、打破条块分割,形成总规、区域规划、详细规划、专业规划配套的统筹城乡发展全覆盖规划体系,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执法一个口、建设一条龙、管理一盘棋”,真正使规划变计划、计划变项目、项目变现实。二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共享型社会事业体系、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县乡村社四级便民型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城市要素向农村汇集、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资源互补、产业互融、基础设施互通和社会事业发展互惠,不断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城乡服务均等发展。三要统筹城乡思想观念。要破除习惯于老牛拉破车,自以为慢慢发展就是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习惯于等、靠、要,自以为有钱办事才叫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破除习惯于传统思维定式,自以为典型突破就是政绩工程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新观念,算好经济账、政治账、社会账、生态账、历史账,在艰苦中奋斗、在勤劳中创造、在虚心中进步。
二、以追赶跨越的速度强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速度体现态度、效果检验执行力。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必须“以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的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改善基础设施破穷障。切实加强以乡村道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以小农水项目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以电力和通讯为重点的能源信息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交通阻隔、水利脆弱、信息闭塞等问题。二要发展特色产业改穷业。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之路,重点围绕“三线三片”,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加工农业、品牌农业、外向农业,打造一支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经营国际化的现代龙头企业集群。三要抓好新村建设挪穷窝。依托县城—乡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切实抓好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建设,打造一批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综合体。
三、以加快发展的举措全面强化农业农村工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创新的举措,为农村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要创新支农投入机制。要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比重,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要全面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连片推进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大力实施项目审批权限下放改革;要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优化环境吸引工商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二要深化活农产权改革。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完善分配权”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探索权证担保、抵押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房产等资源资本化,盘活农村各类资源,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积极探索“土地增减双挂钩”机制,解决农村“一户多宅”、空置住宅、闲置宅基地以及“空心村”问题,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集中集约利用土地。三要强化兴农领导力量。继续开展“挂包帮”活动,健全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工作制度,高标准打造一批示范村、示范片、示范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议事等制度,切实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建设,按照“属地管理、一岗双责”原则,认真抓好农村安全生产,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四、以苦干实干的精神决战决胜农业农村工作。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面对压力与挑战,必须克服小富即安、等待观望和墨守成规的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以超常的思维、超常的举措、超常的付出,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一要有超常的思维。要按照“干部要有新境界、市民要有新观念、农民要有新技能”的思路,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不胜不休的豪气,确保精力不转移、劲头不减弱、工作不松懈。二要有超常的举措。要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用足政策倾力抓、大胆创新灵活抓、重点突破重点抓,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精力抓大事、集中精英干大事,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势头不逆转。三要有超常的付出。要牢固树立“只有干部莫退路,群众才会有出路;只有干部不好过,群众日子才好过;只有今天不好过,明天才好过”的理念,坚持职能下移、干部下沉、工作下延,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农业增效不动摇、农民增收不停步、农村繁荣不折腾。
⑹ 农村合作化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
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1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为了贯彻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
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华东区、中南区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个省市委书记会议。根据毛泽东原来的提议,会议提出1956年发展到100万个社的意见。6月中旬,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关于到1956年合作社发展到100万个的计划。不久,毛泽东从南方考察回来,主张修改计划, 加速发展。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不赞成改变计划,认为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速度发展相适应,不宜发展过快。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思想右倾。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⑺ 请联系自身工作经历,谈谈你对农村基层工作的认识和今后工作的打算。
农村基层工来作实际上源是挺复杂的一件事。既要按照政策去执行。又要有助于广大的平民百姓。
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才能够赢得大家对你的认可。
所以做工作一定要细致入微。
首先是对上级领导的指示,不折不扣。
其次是要做好所有身边人的思想工作。
一旦发生抵触,一定想办法解决。
这样有助于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