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自我介绍 > 福建唐文鼎个人介绍

福建唐文鼎个人介绍

发布时间:2021-01-29 08:47:20

① 福建唐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唐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面内向电信、网通、联容通等各大运营商,专业提供通讯设备等通讯系统产品的维修技术服务、加工技术服务,增值服务、运维支撑系统及相关集成解决方案。公司已纳入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全球采购体系,成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法定代表人:曾立宾
成立时间:2009-03-27
注册资本:1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5010210005102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五四路162号新华福广场1号楼218室

② 宋钰是何人

我也查了一下 但是很少这找到了这个

宋 钰:福建省莆田人,明代书画家 ,擅画山水,尤擅画松树,遒劲秀挺,为世人称誉,兼善分隶,苍老雄健,骨法崭然。

开帘对春树;
弹剑拂秋莲。
——宋钰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宋钰(1576-1632)自题联。宋钰,字比玉,自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寓居金陵。善画山水,尤善画松树,遒劲秀挺,为世人称誉。兼善分隶,苍老雄健,骨法崭然。包世臣《艺舟双辑》将他的分书及榜书列为上品

希望能帮助你

明清竹雕家
殷永清、沈兼、吴之璠(鲁珍、东海道人)、封锡爵、封始镐、周笠、李希乔、王之羽、蔡时敏、徐枢、周澄、王永芳(王若芳)、封锡璋、封始歧、王鉴、时其泰、时澄之、邓孚嘉(用吉)、贺其吉、守六、徐裕基、王屺、王易、陈立(雪立)、朱文右、封锡璋、周颖、竹友、浦灿、时学庭、潘西凤(老桐、老同、南羽)、王质、时大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时天行、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谷、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少溪、时珏、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庄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得三、封鼎、周春雨、吴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堂、江潭、周之礼、吴福骥、曹皇池、王素川、安峨源、顾玉(宗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杨谦、韩小山、王乃恭、杨秉桂、孙三锡、张涛、吴延康、蒯增、严煜、程文在、蔡辛、陈春熙、袁馨、赵学海、封品官、邓汾、方洁、马根仙、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姚汝琨、陶计椿、谭松坡、陈筠、佛作舟、王纪堂、封三元官、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辛、王云(王石芹)、徐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周锷、乔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喻文、邹海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台、蒋仁、奚冈、徐三庚、钱松、方洁、胡有声、胡镂、释达受、张克谋、吴之满、宏谷山人、金西厓(近代)、郭凤梁、友如、杏坪、友佩、朱海三(三仙)、沙神芝、封岐、张希黄、吴焕文、李效金、金林、徐素白(近代)、水泉、吴之、范遥青(当代)、溪堂、邓石如、唐文炳(尉如)、王勋(近代)、杜世绶(紫佩)、徐枢(字宗岐、号云樵)、谭维德、王杰人、傅少英、张志鱼、马风昌、龚玉璋、潘行庸、金绍堂、金绍坊、张步青、严煜、子昌、朱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王筠书、清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生、赵琪、黄学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款、玉山款、笏印款、程庭鹭、子松、石庄、何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子祥款、少谷款、时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刘韩抒、秦川刻、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贺恩、梁九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稚美、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王原祁、白药、黄勇、南山居士、李文、老桔、濮仲谦、吴林水制、巢鸣盛、何绍基、宋钰、柯世仁、赵之谦、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邓方樵。

宋钰、柯世仁、赵之谦、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邓方樵。
http://www.szshoucang.com/newsDetail.aspx?id=13306

找到他了 就是没他资料 要不然你到图书馆找找看

③ 福建土楼的介绍。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当推“土楼”。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这种以生土为墙的土木构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品类中,是花样较多的一种。有圆、方、半圆、椭圆、交椅、五角、八卦、五凤、桃形及不规则形等许多种类,又以圆、方、交椅形和五凤楼最为常见。
方型楼,永定称“四方楼”,南靖称“四角楼”,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闭、最坚固。这种土楼高约16米,可达5层,每层相隔约3米左右,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米以上,越往高墙愈窄,顶层厚仅0.8米。楼房占地面积可达上千平方米,5层楼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层楼有房间20多间,门厅各1间,整座楼共有房间100间左右。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楼梯通向上层。一座楼可居住二三十户百口人以上。其代表有南靖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等。永定的“馥馨楼”,又称“大楼厦”、“火烧楼”,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楼内居民已传至27代。永定古竹乡的“五实楼”是方楼结构中的特殊类型,其走廊设计在夹墙之中,节省很多木料,有很强的隐蔽性。
圆型楼,又称“圆楼”、“土圆楼”,永定客家人称其为“寨”。环形圆柱状的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永定、南靖、平和、上杭、华安均以此类土楼为主。相传圆楼是1300多年前唐将军陈元光平闽时,由军事营寨发展而来的。圆楼外观庞大巍峨,直径达50~70米者比比皆是。闽西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圆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直径73米,是由同圆心的大圆环和小圆环、三环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环之间以环井形天井间隔,外圈周长达229米,底层土墙厚达1.5米。最外环高4层,中环为2层,第3环为平房,中央圆心点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总面积为5376平方米,曾住过80户600多人。闽南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平作厥宁”圆寨,楼体圆直径达77米,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径的圆土楼民宅。主楼高4层,约14.5米高,每层有77个开间,现仍住有77户250余人,均为叶姓同宗一族。它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后历时40年,最盛时住过700多人。普通圆楼占地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一般来说,永定圆楼多为3层、南靖圆楼常达4~5层。高约十二三米,每层房屋30间左右,梯道2~4条(依楼大小而定)。不少圆楼另建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圆楼;作为祭祖和娱乐场所,风格别致;通常小圆楼也可住20多户100口人。圆楼建筑风格在土墙厚度上与方楼相近,不同的是楼内各层房间规格比方楼更为统一规范。圆楼还克服了方楼的一些缺点。如方楼四角屋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大,而圆楼消灭了角间,构件尺寸统一,施工相对简单,屋顶也更为简化。其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宗族内部的分配。此外,用同样周长围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因此,圆楼比方楼有更大的内院空间。因无间角,对大木料的需要也相应减少,且抗风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华安县沙建乡宝山村的“升平楼”,是闽南唯一的外墙全部用条石砌成的三层圆楼。也是单元式结构。因不忌风雨,出檐较小,状似石磨。这座石圆楼是福建土圆楼族中的独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犹不及土楼。
在南靖等地,还有一种叫“交椅楼”的生土楼,其建筑形式与方形楼大致相同。但前排房稍低,为平房或2层楼,左右两边稍高,为2层或3层楼,酷似座椅的“扶手”,后排房最高,可达3层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楼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称“交椅楼”。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房间数达五六十间,居住15户约六七十人。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长源楼”是其代表。
在土楼建筑中,圆楼和方楼通常是单独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圆楼与方楼结合的土楼群。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黄氏家族,开基数百年来先后建有5个一体相联的圆、方土楼组合。从空中俯看,一座方楼雄踞中央,四座圆楼围绕四角。恍若一朵怒放的硕大梅花,点缀于绿野平畴之上,错落有致,美不胜收。该楼群初建时仅为一座方楼,黄氏祖先取楼名为“和昌楼”,后因人丁渐旺,分别在方楼四周建起4座圆土楼,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和昌楼”,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夺人心魄的宏大构思,令人俯仰皆叹!此外,在永定古竹乡高北村也有以圆楼为主,方、圆楼错杂而筑的土楼群。这种巧妙的构思,奇特的组合,令海内外的建筑专家赞不绝口。
圆楼或方楼的底层均作厨房、饭厅,有的也作牛栏、猪圈。底楼对外绝不开窗。2层楼为放置谷物和农具的杂物间,对外也罕有开窗。3层以上为卧室。楼上楼下的房间及每一单间均一样大,一般为10米2左右,显得狭小,仅容一床一橱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厅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习惯。大多土楼内的走廊为敞廊,大家共用,每个房间的门与窗都开向走廊。也有一些土楼内部以八卦式单元切割或从一楼到顶楼每一间均为独立单元。各家人靠楼梯上下相连。永定湖坑乡的“振成楼”,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组居室,每单元6间,每层48间,4层共192间。每单元防火墙相隔,有拱门相通,楼下各有一间浴室。
在闽西及闽西南客家居住区,还有一种与圆、方土楼造型风格迥异的土楼民宅,俗称“五凤楼”(南靖人称“大屋厦”),这是一种府第式的土楼住宅。五凤原为五方(东、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义。以五凤名宅,表示四方与中央相应的寓意。它像古代中原的宫殿,也近似北京故宫的形式。突出中轴中心,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讲究左右均衡对称,前后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最普通的五凤楼是三堂二横式,也有三堂一横、四横、六横等形式。一座三堂三横式五凤楼的建筑内容包括:鱼塘、侧座、回屋、禾坪、下厅、中厅、后堂、两厢横屋几大部分。在造型设计上,厅堂和天井的配置独特,厅堂皆敞,面向天井且与天井相连,厅的边沿便是天井边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极巧妙的空间搭配与沟通协调的综合功用。一座三堂二横式五凤楼,共有5个天井与9个厅堂。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及3个厅堂,中轴线上一直就是天井与敞厅,可从大门一望到底,两横屋与中轴之间各有一天井,分别有小门厅、中厅、侧门厅。楼内敞廊是回廊,将全楼各部分及每一房间串通。楼的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两横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红白礼仪活动,有宽阔余地,十分方便。五凤楼通常有房30间上下,另有厨房仓杂间若干,可住十余户、百来人。大者有60余间房,可容200多人。五凤楼重装饰艺术,雕梁画栋,十分精致,是诸类土楼中最“豪华”的一种。其色彩造型之美,广受行家称道。五凤楼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乡富岭村的“大夫第”,湖坑乡洪坑村的“福裕楼”,上洋村的“遗经楼”等。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乡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本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来自情感圈圈的讨论
445209名情感领域达人来过
去圈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厦门旅游_厦门旅游必去景点_鼓浪屿,厦大,曾厝垵

厦门旅游_厦门本地人教你怎么安排路线,玩转厦门的好玩景点,鼓浪屿,云水谣古镇,南普陀寺,厦门大学,曾厝垵,环岛路,集美学村...
西安银桥国际旅行社..广告 
「必看」厦门旅游—去厦门旅游怎么玩 攻略及费用

2020厦门旅游亲身体验,超级靠谱实用厦门旅游景点,线路,美食,住宿攻略,厦门旅游厦门精典好玩的路线,厦门景点怎么玩?厦门必玩景点有哪些?哪些景点要提前订票?大概多少钱
青岛佰嘉康网络科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一日游厦门分享,路线景点住宿全都有
我去厦门已经去过2次了,之前是2个人去的,后面是全家人去的,感觉前面去的被坑了,花了很多冤枉钱,所以写了这篇一日游厦门,希望能帮到大家
572020-05-18
福建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 福建土楼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绿色土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最有用。”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 浏览1286
福建土楼的资料?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5 浏览4272020-05-12
福建土楼介绍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含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其中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它是我国圆士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它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闻名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 浏览2302017-08-29
福建土楼介绍?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12 浏览1085
介绍一下福建的土楼历史及人文风俗!
福建土楼历史: 福建土楼最早建于唐代,而现存的还是以清朝康熙年间至上世纪70年代所建的土楼为主。永定是土楼的发源地,后建的南靖土楼群,据说也是永定的师傅所建。 永定的土楼主要以圆寨和方楼为主,而圆寨在建筑学上是最具代表性、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在崇山峻岭之间,圆寨宛如一天外来物,突兀眼前。巨大的圆形恍惚与天穹呼应,朴实的黄土墙又如此贴近大地。建筑上圆寨巧妙地利用其圆筒状结构均匀传递载荷,墙体之中埋有竹片木条等韧性物料,因此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至今仍未有土楼因地震而倒塌的记录。圆寨土楼还利用其厚达一米的土墙体,在圆寨内部形成一个小气候带,既能保证冬暖夏凉,又能保持寨内的湿度。 当然圆寨最重要的作用还数抵御外敌,在历史的长河里,这里曾属于赣闽粤三不管的地带,客家人经常遭到土匪、倭寇的袭击,且不同姓氏间的家族武装冲突也经常发生。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客家人要建造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聚族而居,以保性命,客家土楼也因此诞生。因此一谈起抵御外敌,老人们总有说不完的“敌人久攻不下,土楼安然无恙”之类的故事。 除此之外,老人们最为自豪的就是客家人自创的在红土壤中加入红糖、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饭作建筑材料建造厚实的土墙,据说这是为进一步加强泥土的黏性,以加固墙体。 人文风俗: 福建土楼人家的婚姻、喜庆风俗——土楼人家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土楼人家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土楼人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土楼人家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土楼人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 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寿礼,土楼人家有一种不成文的习俗,即男女上了60岁,尊称为上寿,好命之人。做生日时,子女均要做寿面,用3牲(猪、鸡、鱼)敬请天地,请上寿的父或母端坐厅堂,接受子女礼拜。有钱人家,还要宴请亲朋好友。 小儿弥月礼,在土楼特别重视男婴满月。满月之日,要在自家厅堂贴上新丁名字,挂上写着“添丁”两字的红灯笼,还要到祠堂报丁,请来亲房叔伯吃满月酒。酒席间,做母亲的要把满月男婴抱出来让大家恭维一番。 入学高中礼,自古有之,现已发展成时尚习俗。如果土楼里谁考上大学。做父母的就杀猪请客,本土楼里的人家就会感到光荣。请客时,全楼的人家都会做自己家里最好的菜和酒拿出来宴请客从,气氛十分热烈。 土楼的“二次葬”风俗——“二次葬”,是客家人最普遍采用的葬俗,山区多挖洞穴墓,平原地区多挖仰穴墓。其共同点是把先人的尸体埋葬三五年后尸化干净时,将骨骸拾起抹乾净,按人体骨架结构,自下而上叠放入“金罂”(一种陶缸)内,“金罂”盖内写上死者世系姓名。有条件的将“金罂”葬入新坟,无条件造坟的将“金罂”寄放在安全的山间岩洞中,或在山坎上挖一小龛寄放,如村中筑有集体“阴城”的,则寄放于“阴城”。安葬先人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福荫后人,因此,要安葬先人的主家首先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阴宅地点选定吉日,这种墓式选在山地荒坡上,先葬尸体,三五年后把死者骨骸盛入金罂重新安葬。这种二次葬的风俗为绝大多数客家人所采用。 客家人的祖墓是坐椅地堂式。这种坟墓是依山势或坡地而建成,前低后高、左右象靠椅扶手的形式,墓碑前一般有半圆形旱池叫坟堂,这种式样在客家地区流行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从一些留至今日的宋、元、明古墓,大多都属这类,客家地区举目都是山野荒坡上。 传统的“风水阴宅理论”,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如风水先生在为你的祖宗择阴宅时。要是预言你家族中会出读书人,人们会把它当作一种“精神支柱”。
41 浏览18042020-05-20
评论两句12

④ 唐宋诗人简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诗圣)

读书尝闭户, 客至不举头。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作诗题其壁》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苏轼(诗神)

观书散遗帙, 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 掩卷忽而笑。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李白(诗仙)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贺(诗鬼)
东坡居士是苏轼
唐代诗人档案介绍
——————————————————————————————————————————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在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进士。德宗时,除驾部郎中,知制诰,经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词藻华丽,以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一首为最有名。据说当时有两个韩雄(左)羽,都善诗文,一次要授官,上命下来,不知该授给哪一位,皇帝只好批曰:“与咏‘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雄(左)羽。”可见此诗知名度之高。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夏县令,为人淡泊,喜结交方外之士。诗多写自然景物。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曾因安史之乱,迁居今江西波阳。屡举进士不第,后得宰相元载赏识,才得以做了几任小官,累官检校户部郎中。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多赠答应酬之作,无甚特色。但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也不乏佳作。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屡试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一说河北人或江苏人。屡试不第,直到武宗会昌四年才中进士。宣宗大中初年在太原幕中掌书记,因直言得罪,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后官太常博士。诗风与贾岛相近,严羽认为其律诗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因避黄巢之乱,曾在九华山隐居。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僖宗光启四年进士。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于四川和陕西一带。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示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相,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曾与颜真卿等唱和往还,又与灵彻、陆羽等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诗多送别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情调闲适,语言简淡。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有过一段风流不羁的生活,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诗清逸可诵,多飘泊之感。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同为早期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其实,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诗歌艺术,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比。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武宗会昌元年进士。官宏文馆学士、尚书郎,后出为巴州、蓬州、绵州刺史。持论鲠切,以谋略高自标显。终秘书监。诗多草率而成,未免失之浅露。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官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诗以七律见长。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早年与王维友善,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现存诗多为五绝。常描写幽寂的景色,思想倾向与王维的山水诗相近。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政治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作了不同程序的反映,语言也较朴实。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少有文名,曾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诗多而无甚特色,只有少数乐府诗为人称道。

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河南沁阳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诗以宫词为最有名,深得同时代诗人杜牧的推重。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韩愈劝之还俗。屡考进士不中,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又重炼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宣宗大中八年进士,历官秘书郎 、南陵尉、武功令、侍御史,终建州刺史。诗以写山水、别情为主要题材。

西鄙人,西部边地的人民,故称为西鄙人。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任过仙州别驾,后贬道州司马。任侠使酒,恃才不羁。诗多古体,苍凉奔放。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曾官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多写抑郁怨愤之思,不事雕琢,而清新可喜。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时进士,曾任洪州户曹参军,与卢纶、李端等为诗友。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官著作郎,因高刺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后携家隐居润州延陵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严羽称其有盛唐风骨。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敬宗宝历二年进士。曾官秘书省校书郎。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为张籍所赏识,内容则多写人具日常生活。

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武宗会昌年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曾镇压过黄巢起义军。

韩亻屋(844-约914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今陕西西安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入长安,随昭宗奔凤翔,升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以不附朱全忠补贬斥,南依闽王王审知而卒。其诗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

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举进士不第,寄情山水,自称三教布衣。宣宗大中年间避乱入洪州西山学神仙,后不知所终。

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无名氏,无名。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奇妾,后奇叛来,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薛涛 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苏味道 赵州栾城人。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翰显,时人谓之苏李。弱冠擢进士第,累转咸阳尉。裴行俭引管书记,延载中,历凤阁舍人、检校侍郎。证圣元年,出为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圣历初,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前后居相位数载,多识台阁故事。神龙时,坐张易之党贬眉州刺史,还为益州长史卒。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代表作为《正月十五夜》、《咏虹》、《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 》等,其中《正月十五夜》写元宵夜景,火树银花加之秾李游伎,更有明月行歌,令人不禁悠然神往,不愧佳作。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有集十五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六十五)。

刘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昔日红颜美少年,今成半死白头翁,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其用词与意境与《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何其相似,然其辞气不弱于后者,年代上则早之几百年,由此足见希夷洞察世事之深,文学造诣之高。所谓曲高和寡,尺泽之鲵难量江海之大,希夷之初不为人重亦难怪也。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八十二)。

虞世南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张谓 字正言,河南人。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间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九十七)。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成都徐耕,生二女,皆有国色,能为诗,蜀王建纳之。姊为贤妃,娣为淑妃。王衍即位,册贤妃为顺圣太后,淑妃为翊圣太妃。咸康元年,衍奉太后太妃同祷青城山,凡游历之处,各赋诗刻于石。其诗不仅能点出所游历胜景的妙处,还跳出所咏实物的囿限,浮思联翩,虚实相生,令人不禁悠然神往,诚才女之作也。十六首诗中《题金华宫》、《玄都观》(一)、《三学山夜看圣灯》(一)等皆是佳作,尤以《三学山夜看圣灯》(一)为最善。“磬敲金地响,僧唱梵天声。若说无心法,此光如有情”将观圣灯之景有声有色地呈现于人前,写得十分高妙离俗。有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九)。

于良史 徐州张建封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多写景,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 《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很有名的佳句。

⑤ 福州文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福州文鼎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自立于2014年08月15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组织策划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
法定代表人:李文军
成立时间:2014-08-15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5010410018194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金山街道浦上大道216号福州仓山万达广场C区C1号楼15层10办公

⑥ 唐伯虎的人物简介

唐伯虎真名唐寅 。

唐寅(1470一1523)
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贩家庭,少时读书发愤,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能表达出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1470—1523),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上述故事最早见于明项元汴所著《蕉窗杂录》中《三笑姻缘》等书,清代学者俞樾,曾在《茶香室丛钞》中专为唐伯虎辟谣,断定“三笑姻缘”是好事者借重唐寅的盛名,把别人的事,转移在他的名下,纯属虚构故事。唐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唐寅,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祖籍晋昌,即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山西人是很会做生意的,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会试泄题案”,一般说法是 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是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
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这已在别人心中产生怀疑。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这样说,就给平时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帮人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

[明]唐寅《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⑦ 福建有哪些名人

  1.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参与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⑧ 福建的简介(具体)

福建省,简称“来闽”,是中华人源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 [1]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态势,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地跨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2]
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下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9个地级市,共有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 [3-4] 常住人口397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42395.00亿元,增长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7139元,比上年增长6.7%。 [5]

阅读全文

与福建唐文鼎个人介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晋升考核自我评价 浏览:480
职场新人自我介绍日语 浏览:700
职携求职公寓 浏览:354
醉驾人找工作 浏览:973
百度厦门六中艺术特长报名表 浏览:868
劲霸经编面试 浏览:364
小孩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浏览:470
玉环学校洗碗招聘信息 浏览:15
教师教育自我评价 浏览:192
2014合肥168中学特长生音乐录取名单 浏览:478
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3分钟 浏览:800
丹阳人才招聘网 浏览:72
生物学科特长怎么写 浏览:250
昌硕面试后多久通知 浏览:925
陕西省铁饼特长生 浏览:751
硕展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346
2019年南阳卷烟厂招聘信息 浏览:461
时尚招聘信息 浏览:341
安吉洁美电子招聘信息 浏览:106
个人简历问候语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