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國龐統的事跡
與諸葛亮比陣法、拜水鏡先生為師………
Ⅱ 龐統簡介
龐統(179年-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
龐統小時候為人朴實,但是表面看上去並不聰明。時潁川司馬徽為人清雅而擅長識人,龐統二十歲時前去拜見。
司馬徽坐於桑樹上採桑,而龐統坐於樹下,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說是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有了司馬徽這句話,龐統漸漸為人所知。
時襄陽龐德公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卧龍,司馬德操為水鏡。
徐庶曾對劉備說,卧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龐統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品評人物好壞,自稱有輔佐帝王的才能。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在南郡爭奪戰,戰勝曹仁後,佔領南郡領為太守。龐統在周瑜南郡太守任下,擔任功曹。後周瑜病卒,龐統前往江東吊喪,遇到聞名而來的陸績、顧邵、全琮等。龐統認為全琮:「你好施予、慕賢明,有點像汝南人樊子昭。
雖然智力不多,但仍是一時的佳話。」又認為:「陸績有馱馬的腳力,而顧邵則有馱牛能負重走遠路的能力。」有人便問:「如你所見,陸𪟝較優勝?」龐統解釋:「馱馬雖厲害,但只能負起一人。但馱牛一日能走三百里,所負又豈止一人!」
於是顧邵招待龐統留宿,並問道:「你評價過如此多名人,我與你如何?」龐統說:「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教化世俗,薦舉人物,我不及你;但論帝王的秘策,攬、倚、伏的精要,我則較有利。)」
眾人受到龐統點評後都十分滿意,更與他結為朋友,說道:「當天下太平時,一定與您談盡四海之士。」
劉備督管荊州後,用龐統為耒陽令,但在任內無法將職務做好,被免官。魯肅寄書信給劉備為龐統引薦並加以說話:「龐士元不是管理百里之地的人,命他為治中、別駕的職任,才展示出其傑出的才華。」諸葛亮亦加以推薦,使劉備再任用他,任治中從事。其待遇與諸葛亮差不多,後同升為軍師中郎將。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描述龐統任耒陽縣令,張飛去監視期間,龐統就將百餘日所累積的公務全按部處理。這事件的藍本就是在《三國志·蜀志十一·楊洪傳》裴注引陳壽另一著作《益部耆舊傳雜記》里的何祗。
之後跟隨劉備進入川蜀,並提出直接殺害劉璋,大軍征伐川蜀方案,但劉備不從。後來劉備與劉璋決裂,龐統再提出上、中、下三策取蜀:
上策:「立即秘密挑選精兵強將,晝夜兼程不停趕路,突襲都城成都;劉璋不懂軍事,平時又沒有準備,大軍突至,一舉可定,這就是上策。」
中策:「白水關是通往成都之咽喉,又是返回荊州必經之路,此關隘由楊懷、高沛二人鎮守,楊懷、高沛是劉璋手下名將,各持強兵,據守關隘、山谷,聽聞他們曾數次上書勸諫劉璋,希望發還將軍回荊州。
將軍你可派人到他們處問候,說荊州有緊急軍務,要還軍救助,並假裝收拾行裝,裝作要離開川蜀;此二人既服於你的英名,又為你的離去而高興,我推想他們必定乘輕騎來求見,你藉以捉拿他們,奪取他們的士兵,向成都進攻,這就是中策。」
下策:「暫罷取蜀計劃,立即退還白帝城,與荊州軍隊合兵一處,徐圖進取,慢慢消滅劉璋,這就是下策。」
更認為:「若是還沈吟不做行動,大軍即將受困,不可再等了。」劉備認為上策過急,下策又太緩,故依採取中策而行。先斬楊懷、高沛,奪取白水關確保暢通回荊州之路,又進據涪城,再攻成都,所向披靡。
當大軍經過涪城時,劉備大宴眾人,飲酒作樂,並對龐統說:「今日的宴會,真是樂事。」但龐統責備:「攻打別人的領土,還在飲酒作樂,此非仁者的兵法。」道破劉備的野心,當時酒醉的劉備憤怒地說:「當年周朝武王克殷,既唱歌,又跳舞,難道他不是仁者?你說話不當,快些離開!」於是龐統離席引退。
後來,劉備感到悔意,請龐統還席,龐統便回到坐位。不過,龐統沒有多謝劉備請他回來,卻自己在飲食,神色自若。劉備問他說:「你認為當時,是何人的過失?」龐統答道:「是君臣皆錯。」劉備大笑,繼續宴樂。
劉備進攻雒城時,龐統率軍攻城,被守軍的流矢所射中而身亡,年僅36歲。劉備為之痛惜、流淚,諸葛亮也親自前往拜祭,更升其父為諫議大夫。後追賜關內侯,260年九月,追謚為靖侯。
(2)三國時期龐統個人簡歷d擴展閱讀:
落鳳坡龐統祠墓
龐統祠墓又名龍鳳祠。在四川德陽市羅江縣白馬關側。龐統祠墓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王屏蕃亂蜀,墓、祠均毀。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修復,現存大門、正殿、兩側亭、棲鳳殿,祠外為龐統墓。
祠、墓周圍松柏千株,鬱郁蔥蔥,風景如畫。祠內天井有大柏兩株,相傳是張飛所栽。正門、側門皆刻有楹聯匾對:「明知落鳳存先帝,甘讓卧龍作老臣。」正殿背後的石壁上,刻有晉代陳壽撰的龐靖侯傳。二馬亭分建於兩側,一個是白馬亭,一個是胭脂亭,二亭象徵劉備、龐統換馬之事。
龐統祠墓位於老陝路旁,距德陽僅15公里左右,三進四合布局,石木結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厚、肅穆莊重。
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祠墓周圍古柏參天、鬱郁蔥蔥、自成方陣。祠墓旁有車轍深邃、長滿苔蘚的古驛道,有諸葛亮長子諸葛瞻與魏軍鄧艾浴血奮戰的將台,奇石溝壑、溶洞山泉,堪稱蜀漢遺跡之一絕。
Ⅲ 三國龐統的故事
主要有
龐統密獻連環計
龐統慘死落鳳坡
龐統當知縣
龐統測字
Ⅳ 三國時龐統的簡介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
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黃忠,字漢升,南陽郡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
(4)三國時期龐統個人簡歷d擴展閱讀
公元212年,在西蜀做客的劉備與西蜀主人劉璋反目,劉備依據軍師龐統的計策,乾脆進攻四川。龐統向劉備獻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派出一股奇兵,出其不意突襲成都,一次性解決問題,免得夜長夢多,「大軍卒至,一舉便定」,這是頗有風險但也是見效最快、成果最大的策略。
中策是假裝要撤回荊州,約劉璋守將楊懷、高沛來相見,誘殺二人,占據關隘,取得其手下的兵力,再向成都進兵;下策就回師荊州,再慢慢圖謀西川。
策略有沒有用,往往要看執行者的性格。劉備是三國時期的第一批創業者,敢於冒險,也講究周全。他的這種性格不適合在北方發展,因為北方的局勢瞬息萬變,又沒有天險,難以做到周全。
但在四川則行得通,因為四川地勢險要,敵人明確,局勢發展相對較緩慢,可以從容實施戰略計劃。龐統也是看中了老闆的這種性格,才提出上中下三策供其選擇。
劉備最終實施了中策,一路順利地攻向成都。在一次慶功宴上,劉備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的回應如果放到現在,倒是有點像傳說中的小明。
他敲打老闆說:侵略別人的地盤,做得很不地道,你還好意思這么開心。劉備怒了,說:滾出去,「宜速起出」。龐統依言滾出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龐統:三國時代的"小明" 曾被劉備要求"滾出去"Ⅳ 三國龐統出生年月何時
龐統出生時間:179年2月19日(農歷正月二十六)。
龐統小時候為人朴實回,但是表面看上去答並不聰明。時潁川司馬徽為人清雅而擅長識人,龐統二十歲時前去拜見。司馬徽坐於桑樹上採桑,而龐統坐於樹下,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說是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有了司馬徽這句話,龐統漸漸為人所知。
時襄陽龐德公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卧龍,司馬德操為水鏡。 徐庶曾對劉備說,卧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龐統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品評人物好壞,自稱有輔佐帝王的才能。
Ⅵ 《三國演義》中龐統的事跡有哪些
文中說:「縱觀整部三國,他那無限的智慧只得到了極其可憐的體現」,那麼就讓
我們來看看龐統的功績。
第一,獻連環計,使曹操戰船用鐵索連環,促使周郎火燒赤壁。能夠隻身騙得
蔣干信任,介紹到曹營,施展辯才,誇耀曹操功績,取得曹操信任,與眾謀士「同說兵
機,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使「操深敬服,殷勤相待」,這是沒有真本事的人所不
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經百戰的沙場老狐狸曹操「下席而謝」。能夠在成功
獻計之後,找到合理的借口(勸降江左豪傑)離開,還擺出官面堂皇的理由(非為富貴
,但欲救萬民耳),曹操怎麼能夠不放人?龐統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當好。
第二,耒陽縣鳳雛理事。「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
毫差錯。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投筆於地而對張飛
曰:「所廢之事何在!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
龐統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夠在半天時間內處理百餘天的公務,可見龐統是個
講究效率的人。而且確實有處理事務的才能,只是不屑於處理這百里小縣。
第三,議取西蜀。「玄德獨坐沉吟。龐統進曰:「事當決而不決者,
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問曰:「以公之意,當復何如?」統曰:「荊州
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得志。益州戶口百萬,土廣財富,可資大業。今幸張松、法
正為內助,此天賜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
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
義於天下,吾不忍也。」龐統笑曰:「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
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
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
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當銘肺腑。」
可見,龐統是一位有著遠見卓識的戰略家,看到了荊州的潛在危險,看到了益州的
戰略重要性,看到了時機的重要性,而且有著極好的辯才,能夠使固執的劉備「恍然」
,最終邁出具有決定性的一步。其中,龐統的貢獻不可磨滅。
第四,獻上中下三計。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
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
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
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若沉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
:「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
劉備毀書辱使,前功盡棄,在這危急關頭,龐統能夠冷靜思考,分析形勢,盡謀士
之極至,讓君主來決斷。ps:我覺得龐統知道上計危險太大,下計速度太慢,中計比較
穩妥,而且推進速度不慢,故意讓獻上三條計,讓劉備來選,其實他猜得到劉備會選中
計,之所以說出另外兩條只是為了讓劉備對比一下。
第五,識破楊懷、高沛行刺之計。「正說間,忽起一陣旋風,把馬前
「帥」字旗吹倒。玄德問龐統曰:「此何兆也?」統曰:「此警報也,楊懷、高沛二人
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龐統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
其他方面,1、掛劍夜讀孫吳兵法,可見龐統文武雙全,勤奮好學;
2、面見孫權,不卑不亢,有文人傲骨;
3、識破諸葛亮弔孝之計;
4、調解黃忠魏延爭功;
5、辦事果斷,喝斬二將;
6、先斬後奏,令魏延舞劍;
7、肚量寬廣,不記劉備酒後之言;
待補充。
龐統一生最大的敗筆:分兵進攻雒城。龐統低估了張任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西蜀將領
,沒有料到小路的埋伏,慘死落鳳坡。但是畢竟暇不掩玉,聖人雲:「人誰無過?過而
能改,善莫大焉!」,然而蒼天呢,你為何不給鳳雛一個改過的機會呢?
龐統之死在於計謀未能得到全部施展,如果在涪城之會的時候,劉備摒棄所謂的仁
義,狠下殺手,早就除掉了劉璋,西川唾手可得,何用折損張松,何用折損龐統?(難
道長得丑就這么命苦么?)
龐統之才能夠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得到如此體現,難道還不夠么?對比一下,程昱
、荀攸、荀口、張昭、魯肅、法正、馬良,哪一個能夠比得上龐統的這五大功,七小績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幾個人物出場那麼長時間,怎不見其功績?
可見,龐統是名副其實的鳳雛,是未能得到施展的英雄
Ⅶ 三國演義中的龐統的人物介紹
長得超丑,智慧超群,字鳳雛,劉備攻打蜀地時被張任在落鳳坡亂箭射死,享年三十六歲
Ⅷ 三國龐統是誰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龐統年輕時,為人朴鈍,未有識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卻十分看重,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司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於鑒識人品的名聲,龐統慕名前往拜見。見面時,司馬徽正在樹上採桑,於是龐統就坐在樹下,跟他交談起來。兩人越談越投機,就這樣一個樹上,一個樹下,一直談到深夜。司馬徽覺得龐統真正非同凡響,誠心誠意地褒揚龐統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並且贊嘆說:「龐德公確實有知人之明,龐統確有與眾不同之處!」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諸葛亮、司馬徽並列,說孔明是卧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 不久,郡中任命龐統為功曹。龐統有知人之明,他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於培植養成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贊別人時,往往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多有溢美之辭。 時人們覺得奇怪,問其原故。龐統說:「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吳國將領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龐統又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國志·蜀書·龐統傳》)。於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 事後,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負載的哪裡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裡,兩人談論起來。顧劭問:「您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 劉備占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一次,劉備與龐統閑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枷權變才好。況且吞並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此時的劉備實力大增,已有部眾三萬多人,車馬整頓,兵甲鮮明,糧秣充足,士氣振作。但他並末立即去進攻張魯,而是停在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卻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龐統起身而退。劉備馬上後悔了,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飲食自若。劉備說:「向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說:「君臣俱失」(《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裴松之評價劉備和龐統的這次爭論說:「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 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勛,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謚號為靖侯。 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墓地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在龐統墓約2公里處,有劉備為其建的祠墓,三進四合布局,石木結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厚、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陸游路過龐統祠墓時,曾作詩一首: 鹿頭山 過龐士元墓 士元死千載, 凄惻過遺祠 。 海內常難合, 天心豈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歲時思。 蒼蘚無情極, 秋來滿斷碑。 點評:龐統善能知人,議論英發,多出奇計,言必有中,實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嘆惋。
Ⅸ 求《三國演義》龐統的詳細資料。。
http://ke..com/view/16700.html?wtp=tt 裡面來有源許多龐統資料
Ⅹ 三國里龐統是什麼人物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回士,與諸葛答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總結:鳳雛先生在三國中可以說是除了諸葛亮以外極其有名的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