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山大學中文系的簡介
中國語言文學系是中山大學歷史悠久的學系之一。1924年廣東大學(中山大學的前身)創辦之初,便設有中國文學系。1926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改稱中國語言文學系。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以研究學術、發展文化為宗旨,內設考古、語言、歷史、民俗四學會。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語言歷史研究所)改組為文科研究所,設中國文學部和歷史學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1939年,中文系又稱中國文學系。抗日戰爭時期,中文系師生遷至雲南瀓江和廣東坪石、梅州市梅縣區等地,在艱苦條件下繼續辦學。1946年,語言學系成立。1953年院系調整,中文系又改稱中國語言文學系,設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文系與語言歷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語言學系,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1954年,語言學系合並到北京大學,該系部分教師轉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設新聞專業,次年,該專業並入暨南大學。1981年,中文系設立漢語培訓中心,1992年,該中心並入外國語學院。多年來,中文系本科只設漢語言文學一個專業。目前,在校本科生達500多人。近年來,研究生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水準逐年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近400人,其中博士生160餘人。89年來,畢業生遍布海內外,在不同領域表現卓越,贏得了較高贊譽。
B. 劉立新的個人簡歷
劉立新,抄女,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襲學院副教授。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員。1987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1990年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90年7月至今在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任教,曾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比利時國立根特大學中文系、英國牛津大學中文系訪學任教。
C. 中文系的作者簡介
李師江,男,1974年生於福建寧德,1997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在台灣出版《比愛情更假》、《肉》、《她們都挺棒的》等四部作品,內地出版長篇小說《逍遙游》,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5年度最具潛力新人」獎。被媒體稱為「繼王朔之後最具敘事魅力的小說怪才」。2007年推出長篇力作《福壽春》。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日等語言。《像曹操一樣活著》是其第一部歷史作品。
D. 南昌大學中文系的南昌大學中文系簡介
南昌大學中文系原為江西大學中文系,創辦於1958年。1965年5月,經過7年建設,已初具規模的中文系遷入瑞金辦江大分校,實行「半工半讀」。1968年10月隨著江西大學撤消,中文系解散。1972年10月,江西大學復校,恢復中文系。中文系重新起步,至1993年教學、科研以及學科規模均有很大的發展。1993年5月,江西省省委省政府決策,國家教委批准,原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並,建立文、理、工結合的南昌大學,遂改稱南昌大學中文系。
中文系現有中國語言文學碩士點一級學科,覆蓋了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全日制本科專業有 「漢語言文學」、「戲劇影視文學」和「對外漢語」三個專業。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2003年被評為省級品牌專業、2006年被列為南昌大學八大強勢學科之一。
中文系含有全省唯一的文科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贛學」子項目「贛客方言研究」,三個省級高校重點學科即「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一個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贛客方言與語言應用研究中心」。並設有贛文化與古籍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中文系圖書資料室擁有10萬冊藏書,擁有與重點學科相配套的應用語言學中心實驗室、普通話語音室,實驗設施已達到同類高校文科一流水平。
中文系現有5門省級優質課程,即: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學、世界華文文學。 其中「現代漢語」課程於2004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在本科教學中,中文系一向注重廣博與專深、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提出了「雙基五個一工程」,即:閱讀一百部名著,練就一手過硬的文章,一手漂亮的書法,一手熟練的電腦操作技術,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英語。中文系學生綜合素質好,一次性就業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中文系是江西省高教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秘書學」的主考單位,培養了數萬名中文專業自考人才。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五個碩士點還承擔了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的培養工作。2001年,南昌大學成立普通話測試站,掛靠中文系,承擔了全校師生以及周圍一些單位的普通話培訓和測試工作。
中文系對外漢語教學中心多年來接收了來自美、英、德、日、韓等國的留學生,2005年,中文系協助學校創辦了法國第一所孔子學院——普瓦提埃大學孔子學院,並協助學校承擔國家商務部的國際文化合作交流培訓項目――非洲國家教育部門(漢語教學)官員研修班, 向「國際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E.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中文系簡介
1952年院系調抄整後,改稱中國語襲言文學系,並在原燕京大學新聞系基礎上設立新聞專業(1958年轉中國人民大學);1954年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並入北大,加強了語言學專業(後改稱漢語語言學專業,並於2002年又增設應用語言學專業);1959年設立了古典文獻專業:這也就繼承傳統的文學、語言、古文獻三足鼎立局面。
目前北大中文系共設有4個本科專業: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應用語言學(中文信息處理),此外中文系還設有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全系現共有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有11個碩士點24個專業方向,以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中文系也是最早入選的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
F. 曹文軒的個人簡介
曹文軒,男,1954年1月生於江蘇鹽城市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版任教。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權,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少年作家班編委,「中國少年作家杯」大賽評委會評委。
1、主要作品有文學作品集《憂郁的田園》、《紅葫蘆》、《薔薇谷》、《追隨永恆》、《三角地》等。 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 《根鳥》 、《細米》、《青銅葵花》等。
2、作品大量被譯介到國外,《紅瓦黑瓦》、《 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說分別被翻譯為英、法、日、韓等文字。
3、獲省部級以上學術獎、文學獎30餘種。其中有宋慶齡文學獎金獎、冰心文學大獎、國家圖書獎、金雞獎最佳編劇獎。2004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多次在各地進行演講。
G. 武漢大學中文系的簡介
文學院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專任教師65人。教師中教授32人,博士生導師30人,副教授24人。下轄中國文學系、漢語言文化系、大學語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長江學術》雜志社、《寫作》雜志社、院黨政辦公室、院繼續教育辦公室、武漢大學普通話培訓與測試工作站等機構。
學院具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有國家重點學科一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一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語言文學為省級高校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為省級高校優勢學科,中國古代文學為省級高校特色學科。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有: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寫作理論與實踐、對外漢語教學、國學與漢學等。開辦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本科專業有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和人文科學試驗班﹑國學班(與歷史學院﹑哲學學院合辦)
學院有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文﹑史﹑哲合辦),有三個校級重點研究基地,即漢語言文學典籍整理與研究中心﹑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以及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中心﹑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中心、應用中文研究所﹑寫作研究所、明清文學研究所﹑聞一多研究室、黃侃研究室等研究機構。
文學院學術力量雄厚,新時期以來,涌現出一批知名學者,如陸耀東、易竹賢、陳美蘭、孫黨伯、鄭遠漢、宗福邦、楊合鳴等教授,以及已故的龍泉明、李步嘉教授。現有中青年知名學者(按姓氏拼音排列):陳國恩、陳水雲、陳順智、陳文新、程水金、樊星、方長安、馮黎明、金宏宇、李建中、李中華、盧烈紅、羅積勇、駱瑞鶴、劉禮堂、尚永亮、唐鐵惠、塗險峰、萬獻初、王兆鵬、吳天明、席嘉、蕭國政、熊禮匯、於可訓、張箭飛、張傑、張潔、張榮翼、張思齊、趙世舉、趙小琪等教授,他們已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H. 何兵的個人簡介
大學中文系復2001級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制業,1991年九月參加貴州省高校青年教師崗前培訓,通過考試成績合格,1996年獲得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書。大學畢業後在黔西南民族師專中文系工作至今,曾先後擔任中文系、政史系、藝術系、教管系、中文函授班的如下課程:《文學概論》、《藝術概論》、《美育學概論》、《應用文寫作》、《西方二十世紀文學批評》、《西方文論史》等。先後擔任中文系九一級,九二級,九七級,二零零二級(1)班二零零六級(4)班等班級的班主任工作。
參加了黔西南民族師專2004年科研項目「黔西南州語文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並有論文《黔西南州初中作文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發表於《黔西南民族師專學報》2006年第三期上,在2007年第四期該學報上發表論文《新派詩——創作與接受的傾斜》。在2009年該學報第一期上發表論文《熱烈的戀歌,厚重的抒情》。2010年6月在杭州參加了東方文化與現代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
I.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的中文系簡介
廈門大學中文系創辦於191年,魯迅、林語堂、沈兼士、顧領剛、張星娘、洪環、施蟄存、孫伏園、周辨明、羅常培、虞愚等著名作家學者曾在此執教;陳行示、楊樹達、李笠、毛常、余謄、周辨明、劉大傑等著名學者先後出任中文系主任。中文系實行系、所、中心合一的管理體制,擁有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技術中心、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心 ,戲劇影視與藝術學研究中,臼等研究機構。由中文系代管的魯迅紀念館,是國內五大魯迅紀念館(博物館)之一。中文系現有教師5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講師20人。有在讀博士生有68人(含留學生1}人),碩士生有180人(含留學生3人)。中文系下設三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應用語言學、戲劇影視文學。2012年在讀本科生有565人,自2007年以來畢業生就業率平均在90%以上。 中文系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中文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戲劇戲曲影視藝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12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其中,中文一級學科博士點有8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戲劇戲曲影視藝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有4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比較戲劇學、影視藝術學、新媒體藝術理論、中國戲劇戲曲史學,由此可在這12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招收博士研究生。中文系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於人文社科研究,成績斐然。中文系教師共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頂目呂項,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頂目}9項,其他縱向課題1頂,其他橫向課題8頂;在一類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7篇,二類核心刊物91篇;撰述學術專著45部。
改革開放以來,學院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成績斐然。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專門史),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中文、歷史、哲學),11個福建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9個,包括中國語言文學、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語言文學、戲劇與影視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哲學等。 漢語言文學本專業。培養具備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既造就從事文化藝術、新聞出版、社會科學研究和高等院校教學科研的高級專門人才,又培養能在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中外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化、宣傳、文秘、公關、形象策劃和管理等實際工作的高級人員和智囊型人才。本專業主要開設的課程有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比較文學、大學寫作、現代作品選講、漢語史、語言學史等。從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學生素質出發,還開設有美學、文藝評論、方言、詞彙、音韻和中國古典文化、古代文論、中西文化文學比較、外國經典小說選讀、性別與文學、港台文學導讀等數十門頗具特色的專業選修課。
漢語言專業(應用語言學方向)本專業的目標是培養中外文並重、文理科兼通的復合式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培養較好的語言文學修養,基礎知識扎實,懂計算機,能從事信息加工處理,具有較強的漢語和英語表達能力,能在新聞出版、大專院校、黨政機關、中外企業、事業單位從事編輯、教學、文秘、宣傳、策劃、管理工作,能從事漢語母語與對外漢語教學,能從事與中文信息處理相關專業的工作。同時,為進一步的語言學專門人才的培養輸送優質生源。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和應用語言學、中國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有關理論思維和專業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語言調查研究、語言教學和計算機運用的基本能力。開設有中文信,},處理、對外漢語教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漢語與中國文化等課程。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福建省特色專業。培養具有較高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戲劇影視文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戲劇影視文本寫作能力和一定的影視節目製作能力,能在新聞媒體、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文藝評論與編輯、戲劇影視文本創作及相關教學與研究的專門人才。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平均每學期安排3周左右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包括觀摩演出和播映,撰寫劇評、影評和劇本習作,給著名劇作家、評論家當助手等。鼓勵學生在學期間主動積極地參與本市、本省的戲劇影視創作和評論實踐。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戲劇影視文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我國的文藝現狀和文藝政策,在影視製作技能上得到基本的訓練。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戲劇影視寫作(含戲劇、戲曲劇本寫作、電影電視劇本寫作)、戲劇理論與鑒賞、戲曲作品鑒賞與批評、劇場藝術、影視作品鑒賞與批評、中國話劇史、外國戲劇史、中國戲曲史、中外文學史、電影史、表演導演藝術基礎、視聽語言、藝術學與美學概論、藝術欣賞等。
J. 中文系簡歷專業描述怎麼寫
其實招聘方問這個問題的初衷是你在大學里學了哪些東西,主要課程有哪些,這些東西跟對版應的工作是權否對口等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本校主頁上找,就是招生信息中有專業方向、課程等欄目,COPY過去就可以了。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