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極拳虛步的虛腳分擔體重嗎
作者 魏坤梁 太極拳所謂的「虛步」一般是指兩腳前後分開、身軀在後腳上方或者接近於後腳上方、前腳或腳跟、或腳尖、或腳掌著地的,如手揮琵琶、白鶴亮翅等等拳式的步型。這樣虛步的前腳就被稱為虛腳,後腳就被稱為實腳。那麼,虛步的前後兩腳對於體重的承擔是怎樣的呢?這是每一位太極拳鍛煉者在練拳中必然要遇到而且必然需要弄清楚與實踐的。事實上,現在有許多太極拳鍛煉者對於這一個問題仍然是感到疑惑不解、不知所措的;當然也有許多是認識、作法各不相同、各有說辭的。而在一些太極拳界有影響的書籍與名家的著作中,對於這一問題要麼是沒有明確說明,要麼是雖然有說明卻是相互矛盾的。其中有說虛腳是一點也不承擔體重的,有說虛腳也是承擔體重的;有說虛腳是承擔十分之一體重的,有說虛腳是承擔十分之三體重的。那麼究竟應該以哪一種說法為准呢?至今莫衷一是,還沒有一個權威統一的結論。 太極拳界上述虛步概念的步型還是包含有多種類別的。例如其中白鶴亮翅、高探馬這樣的虛步是與現代長拳武術中的虛步相同的,攬雀尾捋、倒攆猴這樣的虛步是與形意拳的三體式步型相似的,手揮琵琶、提手上勢這樣的虛步是在這兩種步型之間的等等。然而,這些不同形態的步型普遍都是被稱為「虛步」的。顯然按照現代長拳武術中虛步的標准,其實這些虛步中的有些是不能被稱為「虛步」的。因此,有的老前輩也有將攬雀尾捋這樣的步型稱為「坐步」、將倒攆猴這樣的步型稱為「半馬步」的。 既然太極拳的虛步存在上述的類別區分,應該認為不同類別的虛步,前後兩腳對於體重的承擔是不一樣的。由此也可以推測有的太極拳名家與老前輩對於虛步前後兩腳承擔體重的說法並不是就太極拳的全部虛步而言的。因而,籠統一律地說太極拳虛步前後兩腳對於體重的承擔是怎樣的那是不正確的。那麼,究竟應該怎樣來認識、說明這一個問題呢?自然應該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麼分析什麼呢?一是可以分析虛腳在某一瞬時的作用,二是可以分析虛腳在某一個過程中的變化。而通過這樣的分析,就兩腳承擔體重而言,大致可以認為太極拳的虛步有如下四種情況: (一)虛步前腳完全不承擔體重 太極拳有的虛步的前腳明顯具有離地向前攻擊的作用。如陳炎林先生根據其老師田兆麟先生的傳授在《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里所說的「殊不知太極拳式凡虛步之處均含有踢腿」,這樣前腳表現踢的虛步,前腳自然是完全不承擔體重的。比如白鶴亮翅就是這樣的虛步。當套路練習中的白鶴亮翅是這種武術意圖時,其前腳就是毫不承擔體重的。正如《李雅軒楊氏太極拳精論》記載李雅軒先生所說的:「是全身重量落於實的一腳,虛的一腳等於虛設。無論是在前或在後,無論腳尖著地或腳跟著地,都是非常的虛靈,以有螞蟻也踩不死,有雞蛋也踏不破為好」。那就是「虛的全虛,實的全實」的虛步。 (二)虛步兩腳分擔體重 太極拳有的虛步的拳式,明顯反映是屬於「雙沉」情況下的手臂向前攻擊,這種虛步應該是前腳往前撐、後腳往後蹬。比如手揮琵琶、提手上勢這樣的拳式。從傅鍾文先生的錄像中可以明顯看到這樣的拳式是手往前送、身軀往後撐的。如果前腳沒有往前撐、後腳沒有往後蹬,這樣的動態姿勢顯然是不會出現的。這樣的虛步就是屬於兩腳分擔體重的。分擔體重的情況可以是後腳多、也可以是前腳多的。另外,一手後捋,一手前按的倒攆猴大部分時段也是屬於這樣的拳式,自然這種情況下的倒攆猴也是前後兩腳都承擔體重的。正如《李雅軒楊氏太極拳精論》就記載李雅軒先生將倒攆猴的步型稱為「半馬步」,並且說:「如倒攆猴等,其在前之腳擔負全身重量三四成,在後之腳擔負全身重量六七成」。 那就是「虛非全虛,實非全實」的虛步。 (三)虛步前腳承擔體重為主 太極拳有的虛步的拳式反映手往後捋,需要以前腳的前撐為主,其後腳還有可能還需要離地往後退,這樣情況下的虛步,盡管外形身軀偏於後腳、身體的重心應該偏於後腳,實際上身體的重心是偏於前腳或者就在前腳,就是說實質上是以前腳承擔體重為主的。比如右攬雀尾捋的步型就是這樣的虛步。《牛春明太極拳》就記載牛春明先生說右攬雀尾之捋「前腳蹬撐時要扒地,不能成喝風腳地後坐於左腳」。太極拳這種情況虛步的拳式其實是不在少數的。比如白鶴亮翅當前腳還沒有虛點地面表現為前踢的右手臂往後上方捋時,也是應該以前腳承擔體重為主的。倒攆猴一開始在一手前按,一手後捋中時,很多老前輩都指出是必須以前腳的往前蹬撐推動身軀往後移動與轉動的,這一時段倒攆猴的體重自然主要就是由前腳承擔的,倒攆猴這種情況下的虛步自然也是屬於前腳承擔體重為主的。所以,這樣的虛步就是「形虛實實,形實實虛」的虛步了。 (四)虛步兩腳承擔體重發生變化 太極拳虛步的虛腳是「全虛」,還是「非全虛」,還是「形虛實實」,在虛步處於形成的過程中往往不是始終如一的,是有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不是所有虛步拳式都是千篇一律相同的;每一個拳式的虛步也不是永遠絕對相同的。例如白鶴亮翅往往兩手尚未分開前雖然是虛步,這時虛步的前腳是分擔體重的,到了前腳提起到再落地形成虛步,這一時段虛步的前腳就始終是全虛的了;然而到了往摟膝拗步過渡的右手下降往後捋時,前面的虛腳又是需要分擔一些體重了。因此白鶴亮翅虛步的變化往往是「半實——全虛——半實」。而倒攆猴往往從前一個到後一個,一開始前腳外形由實變虛,一手由後往前按、一手由前往後捋,身軀始終是在前腳的蹬撐推動下後移與轉動的,這時段的前腳外形雖然是虛腳,實際上是實腳、甚至可能是全實腳;然後身軀漸移於後腳,兩腳就開始分擔體重了;到了原來的後手變前手、原來的前手變後手至兩手再前後分開、身軀轉向為朝正前方、前腳將要提起後退之前,倒攆猴虛步的前腳才開始漸變為全虛直到提起往後移。因此倒攆猴虛步的變化往往是「全實——半實——全虛」。手揮琵琶、提手上勢虛步的前腳則從虛步形成至定式形成往往始終是前撐後蹬分擔體重的。其中手揮琵琶過渡到摟膝拗步時虛步的前腳是先變為更實一下再變為全虛提起;而提手上勢過渡到白鶴亮翅其前腳至改變步型始終是承擔部分體重的。因此手揮琵琶虛步的變化往往是「半實——更實——全虛」;而提手上勢虛步的變化往往甚至是「半實——更實」,僅僅是體重分擔多少的變化而已。然而上述這些情況又是就一般情況下太極拳的虛步形成全過程中兩腳虛實變化而言的,必須清楚這種情況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這是因為對於太極拳無論是什麼步型,必須都是沉穩兼輕靈的。太極拳沉穩與輕靈的關系是沉穩基礎上的輕靈與包含著輕靈的沉穩。或者說太極拳無論什麼步型任何一腳都必須不能「干於填實」、兩腳都必須是能夠「自爾騰虛」地避免「雙重」的,或者說除了表現發勁攻擊的瞬間,其餘都是「偏沉」的。也就是說太極拳無論什麼步型,除了發勁攻擊,體重始終都是主要由一腳承擔的,這樣任何一腳才隨時能夠靈活提起。太極拳虛步的兩腳自然也是如此的。因此,白鶴亮翅的前腳在全虛的時候,也可以全實一下使得後腳變成全虛而提起移動。攬雀尾捋時,既可以是以前腳的往前蹬撐為主,使得後腳可以靈活提起移動,也可以是以後腳的往後蹬撐為主,使得前腳可以靈活提起後撤。由於太極拳的虛步前腳都可以有往前或蹬踢或踩踏的攻擊作用,當練手揮琵琶、提手上勢也有這種武術意圖時,其前腳當然也是不承擔體重了;而當手揮琵琶、提手上勢需要退後腳時,自然就需要前腳瞬間承擔全部體重了。另外必須清楚,太極拳任何步型除了發勁攻擊是「雙沉」兩腳分擔體重外,其它時候體重始終主要是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由一腳承擔的。而無論是「雙沉」還是「偏沉」,兩腳虛實的變化外形是漸變的、實質都應該是突變的,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雙重」。 總之,太極拳的虛步,就外形而言是虛實分明不變的,實質上卻是不拘一格變化多端的。反映於:①虛步的虛腳實質上不一定就是承擔體重少或者不承擔體重。虛腳可能是承擔體重的,甚至可能是主要承擔體重的。②虛步的虛腳不一定是沒有力量的,可能是對外實施力量攻擊的一腳。③虛步兩腳的虛實不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虛腳可能會變實腳、實腳可能會變虛腳。太極拳虛步的這種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對於李亦畲先生所說的「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是應該這樣來理解的。
❷ 練太極拳應該怎樣移動胯襠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於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於如封似閉、倒卷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領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是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是被輕松化掉。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於攬雀尾、高探馬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在求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髖關節靈活之後,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鬆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先落胯,後塌胯。塌胯時腰背部、臀部肌肉放鬆,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湧泉穴形成弓式,發勁時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於摟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動作。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松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綳松,不是鬆懈式機械的拉開。開胯後,其勢產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於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穩固。合胯是從外向里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凈即可。合胯用於打虎勢、彎弓射虎等動作。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用於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橫勁轉直勁的動作。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後腳跟、後腳掌、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為准。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程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於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收腳動作。譬如雲手、十字手等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為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度,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九、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用於右左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復雜的協調工作。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鬆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沉,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狀態。用於提手上勢、金雞獨立等動作。提胯利用上下折疊的勁道,能較好地傳遞地面反作用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打擊對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應意念命門穴把胯側前送去,或者想著骶骨托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此時注意放鬆會陰穴和腹股溝、膝關節,讓腰、胯、腿的肌肉、韌帶恰到好處。送胯前腳是虛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
由胯將勁力傳達至腰部,以爆發內勁將對方擊打、發放,如果送胯動作做成縮胯(除了用於引化的縮胯之外),會使胯關節本身及附著在胯關節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韌帶出現負功,將起於腳的部分氣力在胯關節處被抵消或改變方向,錯失機會和勢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擊打、發放效果。恰到好處地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送胯用於斜飛勢、白蛇吐信、邊化邊發的動作等等。
❸ 太極拳的最難學是什麼 魏坤梁太極拳個人簡歷
初學者應該關注哪個太極拳更容易練一些、更容易練出功夫來。練版太極拳「先求,後求緊權湊」,從這個意義上說,楊氏太極拳相對更容易練一些,但對於初學者已經是非常難了。剛開始幾年非常難,當練出一定功夫後,如果不想繼續深造,只想健身,到變得容易了,時間也可以縮短了。關鍵是要練松到腳底下,練到腳下了,其他的氣沉丹田、松沉勁等等就都會練出來,到那時,如果只想健身,早晚各練半小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