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宮崎駿個人簡介~
宮崎駿,國籍:日本,民族:和族,1941年1月5日出生於東京都文京區,日本動畫師回、動畫製作人、漫畫家、答動畫導演、動畫編劇。畢業於日本東京學習院大學政治經濟部。
1963年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從事動畫師工作。1971年加入手冢治蟲成立的「「蟲Proction動畫部」。1974年加入Zuiyou映像與高田勛、小田部羊一共同創作《阿爾卑斯山的少女》。
2013年執導《起風了》該片榮獲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優秀動畫作品獎等8項大獎,也是其最後長篇作品。同年9月6日宣布引退。2014年11月8日榮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1)張雨悠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宮崎駿獲獎記錄:
2018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終身成就獎。
2012年,2012年度日本「文化功勞者」稱號。
2004年,第16屆 薩格勒布國際動畫片盛會-功勞獎。
2004年,Sitges國際電影節-特別審查員獎。
2002年,BusinessWeek-StarofAsia-發明家部門。
2001年,第26屆報知電影獎最佳導演獎,獲獎作品:《千與千尋》。
1988年,第13屆報知電影獎最佳導演獎,獲獎作品:《龍貓》。
❷ 求費玉清的個人簡歷
簡介費玉清,踏進歌壇迄今,出過個人唱片專輯三十七張,連同合輯及精選有一百多張,所唱的情歌動人且無以倫比,有「金嗓歌王」的雅號。
演唱風格
費玉清擅長演唱民歌,在流行音樂樂壇,被尊為中國風歌曲的開山祖師。他的歌曲帶有濃烈的中國風格,在華人地區有重要影響力。
他唱紅的經典歌曲無數,包括有《夢駝鈴》、《一剪梅》、《長江水》、《船歌》、《水汪汪》、《桃花》、《送你一把泥土》、《凱旋》、《晚安曲》、《秋的懷念》、《挑夫》、《草原之夜》、《我在你左右》、《你是我永遠的鄉愁》、《此情永不留》、《相思比夢長》…等。連續六年的亞洲十大歌星獎、台灣金鍾獎最佳男歌星獎、台灣金鼎獎最佳男主唱人獎以及兩屆的台灣金鍾獎最佳男主持人。並代表參加2000年於越南河內舉行的亞太影展,成為頒獎典禮上唯一演唱的華人歌星。
費玉清不僅歌藝好,演技和口才更是一流,他模仿港台歌星無論男女均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絕;而他主持過的電視綜藝節目《飛上彩虹》、《龍兄虎弟》、《金嗓金賞》、《龍虎綜藝王》以及《費玉清時間》,也都極受歡迎。尤其是他與張菲兄弟倆連手主持的《龍兄虎弟》節目,創下美加地區華語電視收視率最高紀錄,現在每晚播出的《費玉清的清音樂》純音樂節目更是得到各界一致的好評。
費玉清出道迄今,推出了37張個人專輯,60多張合輯與精選輯。放眼歌壇,像費玉清這種從出道功成名就至登峰造極,歌唱事業始終屹立不搖的重量級歌手並不多見。
費玉清是一位單純的歌手。他從小就對唱歌痴迷,參加過很多大大小小的比賽,17歲時以一曲《煙雨斜陽》參加歌唱比賽出道的他,屹立歌壇30年,雖貴為巨星卻沒有傲人的氣焰,談吐幽默謙虛,待人接物真摯感人,所以連媒體人都成為他的歌迷。在生活中,他也是最能安於平靜的一個,凡事親力親為,淡泊簡約,所以更容易體會到生活簡單的快樂。工作之外,謝絕所有不必要的應酬,閑暇時養了3隻小狗,這樣影響華語歌壇的歌王,生活卻如此單純而自在。
費玉清是把唱歌當作生活,對歌唱精專而痴心,唱歌是他最大的樂趣。他的歌聲流露一種其它歌手都無法演繹的真誠與親切,那種靈動如飛,真實的感受,是絕無僅有的。
他用聲音,幫我們記住,最初的感動。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累積太多的情感與回憶,在時間的流逝中,也跟著漸漸地淡去,但是它們卻隱居在心中那一塊不知名的區域中,是我們不知道的…。在偶然的機緣中,它會一瞬間閃過腦海,或許是因為,一個念頭,一張照片,一部曾經看過的電影,一首雋永的歌曲…。費玉清的歌,一直在幫我們記住最初那一份心中的悸動,與曾經的想念。
費玉清是 《情歌之最》,他的嗓音,他的吐字,他的詮釋,他的深情,他歌聲的感染力放眼歌壇無人可以代替。
時光流轉,回憶不斷被累積或是淡忘,但是有些聲音,卻始終回盪在心中,輕柔溫暖、誠摯深情,像一陣和風吹過,淡淡的意,濃濃的情,讓這個多變的年代有著雋永的感動,而費玉清,正是堅持用清亮悠揚的聲音,經典的唱功,保留回憶中那塊純真的歌手。
一個一個音符,喚回了如煙的往事
一句一句歌詞,重塑了散落的記憶
所以不管世間如何變化,只要他唱起了熟悉的旋律,
我們就可以悠悠的回溯,徜徉在時間之河
回到那個純真年代,
當時,我很年輕,而回憶很暖……
❸ 戴望舒的個人簡介及其詩歌
1、簡介
戴來望舒,男,名自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農歷9月7日),出生於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詩人,翻譯家。
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
2、詩歌作品
《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戴望舒詩存》。
3、人物評價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的詩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為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為現代詩派「詩壇領袖」。1927年,他的詩《雨巷》顯示了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趨向,而1929年所創作的《我底記憶》則成為了現代詩派的起點。(錢理群)
❹ 李白的個人簡介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專謫仙人」。是唐代偉屬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❺ 蘇軾一生的簡歷!~
蘇東坡,即蘇軾,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負,故在仕途上多經坎坷。他性格豪邁,詩詞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開創豪放一派。他心胸坦盪,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新意,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同時,他善繪畫,喜作枯木怪石。蘇東坡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詩文、書、畫卻名垂後世。
一,書香世家
蘇軾,字子瞻,又宇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程文應的女兒,書香門第出身,因從小耳聞目染,故品德、學識都相當好,蘇軾很幸運有這樣的母親,因此他能夠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蘇洵等人對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後其弟蘇轍也誕生了。如果依照蘇洵編纂的"蘇氏族譜"記載,蘇家的祖先最遠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蘇味道,然而真相難以確定,但可證實蘇軾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蘇斬。
蘇軾的父親蘇洵志在科舉,然而他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晚了,大約是在蘇軾出生後的時期,他己經年過而立,結果是屢試不中,只能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因此他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蘇軾出生後不久,蘇洵便到京都去游學,所以蘇軾一直到八歲都沒有受到過父親的言傳身教。他最早由母親啟蒙,後來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慶觀道士張易簡為老師,與鎮上的百餘名幼童一起學習。蘇軾和其後成為當地小吏的陳太初經常受到私墊先生的褒獎。當時中國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請家庭教師在家傳授學業,蘇軾與鎮上的孩童並坐讀書的道觀私墊則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場所。在私墊里就讀的孩童都是商人和農民子弟,蘇拭在私墊里度過了童年,這培養了他的庶民性格,對他日後的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處。
蘇軾在天慶觀的私墊里讀了三年,十歲時母親教他念《後漢書》,讀到《范傍傳》時,他感慨很深。不自覺地就嘆息起來,並對母親說:"做兒子的如果也像范謗,母親高興不高興?"程氏說:"你如果真能像范謗一樣,我難道不能像范謗的母親一樣感到光榮嗎?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因此他在母親的教導下進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眉山專心學習。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並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此次科舉考試的知貢舉(監考官)是當時著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及梅堯臣,歐陽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當時文壇浮華不實的流弊,當他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時,十分驚訝,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作品,本來想取第一名的,考慮很久,為了避偏袒之嫌,終於取了第二名(後來原先應是第二的曾鞏,反倒成了第一。),蘇軾的春秋對義則考了第一。殿試(皇帝親自口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歐陽修當時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撥摺後進的愛心。後來,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
東坡在赴京考試以前,已經在家鄉結了婚。蘇軾母親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蘇家嘉佑四年,喪期已滿,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長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蘇軾、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這一年舉行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謙科的考試。蘇軾以三等、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人選。制科的成績分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無以一、二等的成績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為最高分。相傳當時仁宗曾滿心喜悅地向皇後曹氏說道:"膚為子孫得兩宰相。"仁宗所說的兩人就是指蘇軾和蘇轍。蘇家兩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們的親蘇洵也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當於副知府。去上任時,蘇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邊的鄭新門才依依不捨地與兄長分手道別。後來蘇軾把當時所作的一首 《留別詩》收集在自編《東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這首詩是自己的處女作。
他在鳳翔府判官任內的第二年春,由於很長時間不下雨,嚴重的旱災使百姓們生活困難。後來奉上級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後來果然下雨了,於是就在扶風官舍的北邊築了一個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發的為這件事作了"喜雨亭記",並以輕快的筆調抒發了久旱得雨的喜悅心情。
三、反對變法
英宗繼位以後,韓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愛護蘇軾,其實有點妒忌他的才華,所以蘇軾辦事格外小心。為了應付山陵的需要,他編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順渭水東下,可是水太淺,木筏便停滯住了,他非常著急,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才設法運出。後來又碰上西夏人侵,邊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應軍糧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於工作,蘇軾還得應付官場上的種種關系。由於之前所學的聖賢教誨與政治現實差距甚遠,作為一位初任官職的熱血青年,他感到無比的憂慮。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鳳翔的任期屆滿後,蘇軾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不料翌年他深愛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鄉貢進士的女兒,知書識禮,能詩能文,十六歲嫁給東坡,後來生下兒子蘇邁,可惜紅顏薄命,二十七歲就死了),不到一年,父親也跟著去世,帶著沉重的心情,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樞回到了故鄉眉山。
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滿了喪期的蘇軾離開故鄉。翌年,出任監官浩院(掌管官吏辭令書的官)。此時,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為挽救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任用王安石為相,並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狀,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法制,而在於吏治,他希望能以較緩和的方式改革,若要變法,也應逐步進行,而非如王安石的變法般地急於求利。所以他不斷上書神宗,呈奏《議學校與貢舉札子》、《諫買浙燈狀》,後又上《上皇帝書》及《萬言書》,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蘇軾因而成為當時反對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舊法派的一員,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擠。甚至還有人誣告蘇軾販賣私鹽。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歲的蘇軾見變法大局已定,反對也沒有用,並且他也不願意陷人宗派斗爭的旋渦中,便請調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和挫敗感。
杭州是個風景秀麗之地,蘇軾在辦完公務後,便四處遊玩,以解煩憂。他在此地不但結識了許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詩歌,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六月二十七日於望湖樓醉書》等。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以詩人的身份,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從此開拓了一片更寬廣的文學領域。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自願調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許多燴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 《超然台記》、《水調歌頭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四,漂泊流離
蘇軾後來被調任到徐州(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有一天,突然闖進一位朝廷欽差,不容分說便把他捉拿進京,原來是一群和蘇軾有嫌隙的御史,為了討好王安石,便指稱他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並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人獄中,這就是著名的 "烏台詩案"。
蘇軾在杭州作通判時的確作了不少詩諷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絕》的第四首:"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這首詩就是諷刺青苗法的執行不力,官吏強迫農民借錢,然後又在當地開設賭場、妓院,把錢撈回來的丑惡行徑。但這畢竟是詩,本不應構成罪狀,但是圍繞新法所進行的嚴肅的政治斗爭己演變成爭權奪利的宗派斗爭,蘇軾的詩得罪了那些青雲直上的新貴,就難免獲罪。
對蘇軾的審問進行了一百多天,蘇軾的政敵李定等人,千方百計羅織罪名,妄圖把蘇軾置於死地,他們的卑鄙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為蘇軾祈福外,前太子少師(太子的老師)張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鎮 替他上疏求情,於是情勢緩和下來。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又有生病的曹太後(神宗祖母)為他說情,最後只定了蘇軾 "譏諷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蘇軾終於免於一死。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剛到黃州,生活困難、沒有薪傣,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後來,只好暫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飯,一家大小靠僅剩的錢節儉過活。老友馬正卿實在看不過去,替他請得可城東營防廢地數十畝,讓他耕種、造屋。他汗流陝背地在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則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於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長滿荒草的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贊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東坡看做是自己個性的象徵。辛苦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其名為 "東坡雪堂",從此自號 "東坡居士"。
蘇軾在經過了此次的文字獄沖擊後,胸中郁積著無數要說的話,他雖然一直壓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寫詩惹禍,但創作的激情豈是能壓抑住的?他一面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冤屈與不平,一面又在張羅日常茶飯的生活中尋找淡泊自得的喜悅,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處尋幽訪勝,悠閑度日。這段期間對蘇軾而言,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這些年中,他刻苦讀書,因而在知識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於 "烏台詩案"給他打擊很大,從而他深深體會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寫了不少與修養有關的文章,如 《前赤壁賦》,即在探討人生的變與不變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賦》外,他還作了如 《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作品,來闡發自己曠達的人生態度。此時的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達到了頂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則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蘇軾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邑、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有天真爛漫之趣。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路過金陵(今南京市)時,遇到當年政敵王安石,兩人談得很投機,這時的東坡對王安石仍不客氣,親切地責備王安石不該連年在西方用兵,又在東南造成大刑獄,而違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風。這個時候的王安石已經歷盡滄桑,胸襟也開闊多了,不但不見怪,反而對別人說:"真不曉得再過兒百年,才能出現像東坡這樣的人物!"
五、政事艱難
元豐七年,蘇軾四十九歲時,宋神宗為他恢復名譽,任為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僅十餘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這年臘月調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後崩逝,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後垂簾,大力提撥舊派人物,東坡奉召還朝,太後命坐賜茶,又撒御前金蓮燭台送他回院。由於太後廢除新法,政局的情勢開始逆轉,原為政權中樞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馬光等昔日的重臣們又得以重新執政。後世史家稱之為 "元枯更化",舊法派繼續當權執政。
第二年,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語,同時兼任侍讀。蘇軾迸京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人京以後,蘇軾發現實施了十幾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經有相當的成果,司馬光上台後,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完全廢止,他有點不以為然。東坡本來也是反對新政的健將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張,是對事不對人的,現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進一步的交情,對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態度自然有所改變。他認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力勸司馬光採用,司馬光堅決不肯。這樣一來,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並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成為夾縫里的人物,兩面都不討好。
這年九月,舊法派的領袖司馬光去世,使得舊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醜陋的派閥之爭。集宋朝理學之大成的程頤領導的洛黨相蘇軾等人的蜀黨勢不兩立,朔黨夾雜其間,也糾纏不清,派閥之爭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對私事的誹謗。
元枯四年,蘇軾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便請調轉任杭州葉知事,上任時,杭州人焚香列隊歡迎,不料蘇軾剛到任就遇到嚴重的天災和病害。後來,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國第一所公立醫院。蘇軾在知事任內修築了與白居易的白堤齊名的西湖蘇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學士承旨,並兼任侍讀,但是遭到作風激進的朔黨的排斥,不到幾個月又被調任穎洲(今安徽省阜陽市)知事而離開朝廷,次年轉任揚州(江蘇省揚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十一月晉升為禮部尚書,這是蘇軾從政以來的最高職位。
六、詩人之死
蘇軾的職位越升越高,而對立的黨派對他的攻擊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對其以前的文字獄(即烏台詩案)大作文章。鬱郁寡歡的蘇拭請奏調任江南之地,但末獲批准。元枯八年九月,蘇軾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知事。同月,高太後崩逝,"元佑更化"也隨之宣告結束了。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歲的哲宗開始親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張的新法。政權又轉移到呂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裡,於是又對舊法派展開了嚴酷的彈劾。紹聖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歲的蘇軾被指稱誹謗朝廷,貶為嶺外英州(廣東省英德縣)知事,六月,在轉任英州的途中義受命流放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在惠州的兩年中,蘇軾生活困窘,有時連釀酒的米也沒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種。可是蘇軾這一輩子對磨難早就習慣了,他對這一切安之若素。他有兩句詩寫道:"為報先生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鍾。"即使身處遭人唾棄的嶺外之地,也不因此而喪志,仍舊悠然地過著清貧的生活。 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罷休,再度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於他。這次蘇軾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稱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島,是一個人跡罕至,瘴癧叢生之地。而蘇轍當時則被貶在雷州,兩地間隔著海峽,兩人要分手時,蘇軾還打趣說:"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
到了儋州,蘇軾一貧如洗,為了糊□,他連酒器都賣掉了。可是他沒忘了讀書,這一段時間他最愛讀柳宗元和陶淵明的詩。他還常常帶上個大酒瓢,在田野里邊唱邊走,作詩自娛。他還結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閑了就去串門,跟野老飲酒聊天,還常常給鄉鄰看病開方。蘇軾晚年流放海外的歲月很艱苦,但他仍然超然灑脫,並自得其樂。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後向氏攝政,試圖促成新舊兩派的和解。五月,蘇軾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並被提舉為成都玉局觀。在自惠州後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蘇軾一家死了九口人,雖然生活對他如此殘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樂觀開朗、富有朝氣。蘇軾六月渡過瓊州海峽返北,月在悍江邊時,他吟誦道:"我心本如此,月滿江不湍。"
百姓並沒有忘記這位大詩人。蘇軾北還,經過潤州、前往常州時,運河兩岸擁滿了成千上萬的百姓,他們隨船前行,爭著要看看這位久經磨難的大詩人的風采。然而,此時的蘇軾因旅途勞頓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蘇軾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隕落,死時六十六歲。
❻ 王安石的個人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1]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2],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朴,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288
❼ 魯迅的簡介,及個人資料
魯迅(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編輯
[lǔ xùn]
魯迅(1881-1936),原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字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弟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出身於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魯迅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後與《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毛澤東主席評價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2]魯迅是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
魯迅一生的著作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有:《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1926);《而已集》(1927);《三閑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調集》(1932——1933);《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1934——194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
中文名
周樹人
外文名
Zhou Shuren
別 名
周樟壽(曾用名)、魯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辛巳年)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職 業
無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等
畢業院校
仙台醫科專門學校,江南水師學堂
主要成就
深刻影響五四後的中國文學
世界十大文豪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
身 高
159厘米
血 型
O型
星 座
天秤座
妻 子
朱安(原配)、許廣平(側室)
樓樓喜歡請採納
❽ 湯燦的簡歷
湯燦,著名歌手,憑一首《祝福祖國》走紅,被稱為中國新民歌第一人,並被行內排入「四小民旦」之列。湯燦的演唱透著一股靈氣,純真、清亮、別具韻味的歌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網路里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