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硯的簡介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中三大石硯端、歙、洮下墨發墨如何?歷史以來評價如何?咱們在此處做一研究討論。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鑒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2.9 弱於洮、歙 強於洮、歙 洮硯 3.1 強於端,弱於歙 強於歙,弱於端 歙硯 4 強於端、洮 弱於端、洮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蘇軾藏有唐代許敬宗硯,在黃州沙湖民家時得呂道人沉泥硯,蘇軾說:「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紹聖二年(1095年),蘇軾寫信給黃庭堅:「或謂居士:『吾當往端溪,可為公購硯。』居士曰:『吾兩手,其一解寫字,而有三硯,何以多為?』」蘇軾有詩紀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紀聞》記載宋徽宗召米芾寫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硯,一寫完字,就抱上硯台跪請曰:「此硯經臣濡染,不可復以進御,取進止。」讓皇帝把硯台賜給他,皇帝答應他,米芾舞蹈以謝,又恐皇上後悔,便急著把硯台抱回,連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嘆氣說:「顛名不虛得也。」
明末呂留良有嗜硯之癖,自言「予幼嗜硯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黃宗羲曾贈給他一方八角硯,這硯台是梅朗中從傳教士手中得到的龍尾硯。康熙時林佶、余甸皆嗜硯,余甸題有〈中洞活眼硯銘〉:「莫精於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於眸子,然者曉星之當空。」。
明清時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其實是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風韻別致,且易於發墨,深為書家所珍愛。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鄒平張尚書崇禎間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硯。」張延登死後,其硯落入浙撫張勄手中。孔尚任對多蝠硯詠贊不絕:「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一硯供二賢,前後荷殊眷」。
台灣濁水溪所產之「螺溪石」,經琢磨而成的硯,稱「螺溪硯」,由於色澤雅美,發墨佳良,而且嚴冬不凍,貯水不幹,亦為稀世之寶。
㈡ 天石硯名的翻譯
應該是宋代詩人蘇軾的《天石硯銘》。
譯文:
蘇軾十二歲的時候,在所住的紗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戲。得到一塊奇異的石頭,形狀像魚,外表色溫潤晶瑩,呈現淺綠色,里外都點綴著細小的銀星,擊打它就發出鏗鏘的聲音。試著拿它當硯使,很容易發墨,只是沒有儲水的地方。
先父說:「這是一方天硯啊!具有硯的品質,就是形狀不太完整罷了。」於是把它還給我,說:「這是你文章發達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愛地使用它,並在上面刻上銘文說:「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遠不再改變初衷。或以品德為高,或要保全形體。如果兩者都有,那我取法什麼?仰人鼻息跪人腳下嗎?這樣的人世間有很多。」
元豐二年秋七月,我獲罪入獄,全家人流離失所,書籍也丟失散亂。第二年來到黃州,尋找我那方硯台,卻怎麼也找不到,我以為把它丟失了。元豐七年七月,乘船到到當塗,翻開書箱,忽然又看見了它,非常高興。於是把它交給兒子蘇迨和蘇過。裝硯的匣子雖然不十分精緻,卻是先父親手雕刻的啊,並命匠人按硯的形狀做的,不能更換。
原文:
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裡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於形耳。」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軾寶而用之,且為銘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於德,或全於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塗,發書笥,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創作背景:
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遭遇烏台詩案,被抓到監獄,貶至黃州,先父送與他方硯不知丟到什麼地方去了。幾年後的一天,他突然在書架上看到這方硯,蘇軾大喜過望,連忙將兩個兒子叫來,告訴他們這方硯的故事,也告訴他們爺爺的那番話語。從一方硯台引出道德文章的話題,可見蘇洵、蘇軾對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代表作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等。
如果我的回答解答了您的問題,希望您能採納一下我的回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