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廬劇的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音樂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為絲弦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著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較有影響的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等。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台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五、朱德順、劉長芬、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廬劇劇種的主要演出團體是合肥廬劇團,主要演員有凌艷惠、黃冰、張國英、胡擁軍、張乘勝、孫小妹等。該劇團成立四十八年來,整理創作和演出現代戲147台,古裝戲138台,出版發行了大量的廬劇音、像盒帶,代表劇目有《雙絲帶》、《借羅衣》、《討學錢》、《打蘆花》、《休丁香》、《秦雪梅》等,《雙鎖櫃》、《情仇》(「半把剪刀」改編)拍攝成電視劇,由中央、上海、安徽電視台對全國播放,《借羅衣》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型的文化娛樂方式對戲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致使廬劇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能演大戲的屈指可數。廬劇的搶救、保護工作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006年5月20日,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㈡ 廬劇魏小波老婆是誰
汪莉
㈢ 廬劇中的魏曉波和汪莉是夫妻在現實生活中關系嗎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是夫妻~
㈣ 廬劇 安徽 有哪些知名演員
凌艷惠、黃冰、張國英、胡擁軍、張乘勝、孫小妹 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周小五、朱德順、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㈤ 安徽古今廬劇有哪些
廬劇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曲調清新朴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中國的第一支國歌———廬劇
清光緒22年(1896年),李鴻章以大清國宰相的身份出訪歐美六國 。 在德國,德皇威廉二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國宴,並陪同他參觀軍事 操練,還授於他 「大紅鷹十字頭等勛章」 。德皇在宴會上,要求各國使節唱本國國歌 。當時,大清國還沒有制定國歌,李鴻章沒有辦法,靈機一 動, 當場演唱了一曲家鄉合肥流行的「倒七戲」 代替國歌, 矇混過關了事,由此可見廬劇在當時的流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廬劇的現狀是,國有的劇團已經是名存實亡,根本沒有什麼演出了,但是民間的劇團現在正是如火如荼,演員的收入比從前還有所提高,老百姓並不是不喜歡廬劇,是那些所謂的國營大劇團大演員受不了鄉間地頭的苦,不願走到群眾中去,動轍幾百萬排出來的戲只演幾場,只演給那些不懂廬劇的領導看,古人雲: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廬劇應當唱給喜歡它的人聽,曲高和寡只會讓這個古老的劇種走向盡頭。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個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為中心 ,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特色。下路(東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秀婉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特色。中路以合肥為中心,音樂兼有上路、下路兩地特色。由於它的流行區域是在皖中古廬州一帶,1955年3月,經安徽省委宣傳部批准,正式將「倒七戲」改名為「廬劇」。
廬劇唱腔分主調和花腔兩個部分。主調長於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較復雜的戲劇感情。花腔曲調絕大部分是民歌小調,一般曲式固定,反復演唱。
傳統的廬劇唱腔沒有絲、管樂器伴奏,只有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早期廬劇的表演也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唱一段舞一段,唱的是民間小調,舞的是民間歌舞,舞蹈動作一般不結合劇情。演出一般沒有固定的台詞,而以臨時串詞、套詞來自編,這種狀況直到解放以後才得以改變。
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赴京演出了傳統劇目《休丁香》、《借羅衣》、《討學錢》等,贏得首都各界的好評。並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廬劇為安徽省著名地方劇種,它是以大別山和淮河一帶的山歌、民歌、門歌、花鼓燈等民間歌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稱「廬劇」,已有近200年歷史。 廬劇分東、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表演生動活潑,傳統劇目分為小戲、折戲、本戲三類近300出,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有「二涼」、「寒腔」、「三七」、「正調」、「衰調」、「丑調」等,花腔多為民間小調,有四十多種,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 建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創新,音樂由單純的鑼鼓伴奏增加了絲弦伴奏,並吸收了管弦樂器,嘗試了電聲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說、唱為一爐,繼承傳統,又有創新,即可表演古裝戲,也適合表演現代戲,不少劇目經過整理有的成為保留劇目,有的拍成電影和電視,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廬劇劇種的主要演出團體是合肥市廬劇團,主要演員有凌艷惠、黃冰、張國英、胡擁軍、張乘勝、孫小妹等。該劇團成立四十八年來,整理創作和演出現代戲147台,古裝戲138台,出版發行了大量的廬劇音、像盒帶,代表劇目有《雙絲帶》、《借羅衣》、《討學錢》、《打蘆花》、《休丁香》、《秦雪梅》等,《雙鎖櫃》、《情仇》(「半把剪刀」改編)拍攝成電視劇,由中央、上海、安徽電視台對全國播放,《借羅衣》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做小嗓子。
二.演唱中的幫腔吆台,即當舞台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台的演員
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台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
廬劇的劇目約二百多個。在觀眾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羅衣》、《討學錢》、《
休丁香》等。劇本大多取材於流傳在民間的歷史傳說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間傳說,語言
通俗易懂,清新生動。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
種戲一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
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舞蹈
吸收民間花鼓燈、早船舞等形式,花樣翻新,姿態優美。
[編輯本段]廬劇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音樂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為絲弦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著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較有影響的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等。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台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五、朱德順、谷大妹、武道芳、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㈥ 請問魏小波和汪莉演了哪些廬劇
梁祝,秦雪梅,姐妹皇後,田螺姑娘,蘇三,。。。。。。。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