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人物簡介
1、張遼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馬邑之謀發起者聶壹的後人。
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曾洞察人心而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
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於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新軍叛亂。勇登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沖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又率領追兵,大破孫權、凌統、甘寧等人,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
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范。同年,病逝於江都,謚曰剛侯。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2、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
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謚敬侯,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3、關羽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
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借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占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攻襄陽、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於禁打的全軍覆沒。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
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4、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5、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
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常被孫權比作東漢開國元勛之首——鄧禹。孫權專門為魯肅而設立贊軍校尉一職。
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
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荀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魯肅
㈡ 徐安民的藝術簡歷
曾從事教育、編輯、工藝美術、展覽會等美術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回會員,雕刻答藝術家協會理事,青島書畫刻字藝術家協會理事,青島市文聯作家,
書畫家 ;在有王琦、孫其峰、馮遠、劉大為等名家耆宿參加的慶奧運書畫活動中,忝列名牆,被同時授予世界華人慶奧運書畫名家稱號。
現為青島民言簃畫廊首席畫師。
部分獎項:
紀念毛澤東誕辰115周年 全國書畫大賽 金獎
第四屆 加拿大 中國詩書畫 大展 創作二等獎
紀念劉少奇誕辰11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 金獎
中國第一屆華表獎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大展 優秀獎
民言畫廊,即青島民言簃畫廊,坐落於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市,市南區和市北區,地處城市中央,貿易往來頻繁。
㈢ 安民巷的介紹
安民巷位於福州市鼓樓區黃巷以南,西通文儒坊,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福內州地方誌容〗記述:「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地位較高人士。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安民巷53號是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㈣ 這些三國人物字什麼各位幫解答下
華雄字子健
這兩人是演義中的人物,是虛構出的,就算兩人確有其人,但兩人並沒讀過內
書,一介容武夫,古代沒有文化的人不可有字。
但是也有這樣的說法:顏良字文恆(三國志·顏良傳和三國志·河北名將列傳) 也有說法顏良字公驥
文丑字不俊
諸葛緒字安壽
夏侯懋(字不祥)
孫休字子烈
孫亮字子明
漢少帝劉辯無字
漢靈帝劉宏無字
根據「漢末三國多單名」這一點來看,曹安民這個名字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對此公的描述也僅僅是「弟子安民」(這里的「弟子」可不是徒弟的意思,而是指弟弟的孩子)而已。有關這個「安民」的來歷,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安民」是此公的字而非名,所以他的個人簡歷應該改成「曹X(名不詳),字安民」。另一種說法是,曹操總共帶了兩個侄子去宛城(汗),一個叫「曹安」,另一個叫「曹民」
都是我一個個查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㈤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簡介和一些功勛
趙雲:趙子龍。河北常山真定人,(156---229) 趙雲是廣大三國迷最愛的人物。他的一生論傳奇色彩不如諸葛亮,論史書記載也不如一些大將,我們都不用說關羽,張飛之流。就是比曹操手下的樂進,李典之流也不如。可大家還是喜歡他。羅貫中甚至僅僅根據《三國志》中寫的趙雲長坂坡救得先主妾甘夫人和劉阿斗這一句話,就寫出了長坂坡一大篇幅,還說他沖殺了一天一夜,殺死曹將五十四員,簡直就成了戰神。更將他譽為白袍小將。(沖長坂坡的趙雲少說也要五十了,他可比劉備還大)所以才有了一呂二趙三典的說法。 為什麼一個在史料上不怎麼出名的人在現實和民間的口碑這么好,好到了大家都喜歡他的地步呢?而且,翻看各種三國文章,對豬哥哥都有不滿,卻基本上沒有對趙雲不滿的。作者認為這一,趙雲個性從不張揚。上下的人對他都是無可挑剔。上絕對服從命令;下,愛護士兵,沒有架子;《雲別傳》中敘述,劉禪追封眾功臣的謚號,命姜維等人商定趙雲的謚號,姜維他們就說:大將軍雲昔從先帝,勞績顯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謹按謚法,柔順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故應追封他為順平侯。這段評論可以說是對趙雲個性的描述,也說明了趙雲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一點不壓於關,張等人。這二,趙雲真心為民,一心為國。這點有幾個地方都有表現。在他離開袁紹轉向公孫瓚,公孫瓚問他「聞貴州人皆願隨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那時的袁紹勢力要強大的多。趙雲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當時的情況,袁紹雖然勢力強大,但民眾的生活並不好。反而,公孫瓚因為開始了屯田之法,他境內的民眾的生活反而不錯,所以趙雲才有「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的說法。而趙雲當時投靠公孫瓚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公孫瓚對匈奴等入侵者的抵擋。想必當時趙雲將公孫瓚視為民族英雄般的人物吧。所以趙雲投效公孫是為了民眾;還有一件是劉備入主成都後,意欲將當時獲得的豪強土地和財物,成都的房屋田舍進行大分配,賞賜為他奪取益州的功臣。全場的文武(包括豬哥哥和法正等)都沒人說話,只有趙雲駁回,說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而。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昂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如果不是真心為民,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語。說趙雲一心為國,史書上的記載並不多,但寥寥幾句話已經說明了問題。這是在劉備要大舉舉兵,征討孫權的時候。諸葛亮等也勸過,不過他們都是從實力對比和戰略上來說的。可趙雲的話不一樣,他說「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雖身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說的明白。你劉備向來以恢復漢室自稱,現在你不去攻打篡漢的魏,卻要攻打承認漢之正統的吳侯,實在是讓眾人不解。這里故且不提趙雲所說的攻打魏是否會成功,他將曹操看成國賊是否正確,就這件事情而言,可以看出劉備之假,趙雲之真心為漢也。這三,戰場上的趙雲是將智、勇、仁,愛,集於一身的人,而不是神。這樣的武將歷史上的人物數都數的清楚。史記:每次作戰,趙雲都身先士卒;陷於包圍,只要有一個士兵還沒出來,他就會回身去救;對待敵人,只要沒有反抗,他就不會再去傷害。這樣的人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不管當權者將三國中誰提到神的高度(比如關羽,諸葛亮等),趙雲永遠是百姓心中的最愛。他是百姓的英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在我們身邊最需要的人,我們的兄長和朋友。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神。
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我喜歡郭嘉基於兩點:一,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本人認為他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某些方面比諸葛亮還強,可惜的是他死的早,兩人不能進行比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國歷史怕要重寫。二,郭嘉的為人好。就是說他的人品好。史書上說他「因他智慮變遠,通達事理,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又說他:性格開朗,豪放,甚至不拘小節,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郭嘉自幼身懷大志,見識深遠。在天下開始大亂的時候,他便長期閉門苦讀,終於掌握了廣博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見解。20歲左右時,正是東漢末天下大亂開始之時,他仍隱匿名跡,尚未顯露鋒芒。但暗中,他平時不與俗人應酬往來,卻很注意結交英雄豪傑,所以,當時一般人都還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識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對他的才華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這個同鄉和程昱這個曹操帳中的第二謀士。就是他們向曹操推薦了郭嘉。
開始的時候,郭嘉聽說袁紹能夠禮賢下士,再則袁氏當時聲勢位赫,盛名一時;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鴻圖。然而,袁紹本人外寬而內忌,好賢而不能用。因此,郭嘉並未受到袁紹的重用。當時,郭嘉的兩位同鄉辛評、郭圖也在袁紹處效力。郭嘉對他們說:「智謀之士首要在於審擇明主,只有那樣,才能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學周公的禮賢下士,卻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攬人才,卻不予以重視;臨事又好謀而不能決斷。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難,建立霸王之業,實在是難啊!」於是,他毅然離開了袁紹,去另尋明主。事實證明了他的英明和決斷,辛評、郭圖最後都給袁氏做了陪葬。聰明的謀士要善於選擇輔佐對象,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這是他成功的首要條件。郭嘉曾說過:「夫智者審於量主。」而作為謀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准確地判定、袁紹不過是徒有虛名,難當國家興亡之重任,其失敗的命運難以避免,因而就絕不能選擇他作為自己的事業之「主」。
因此當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紹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個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戲志才剛去世不久。這個人物也是很可惜的,歷史上都沒留下什麼資料。但從曹操給荀彧的信中「自從戲志才去世後,幾無可與之謀大事之人。汝、穎一帶向來多出奇士,請問誰可繼任戲志才之職?」可以看出戲志才應該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的時候,兩人是相見恨晚呀。史寫:郭嘉和曹操在房間中長談了一天一夜,郭嘉出門後喜不自勝地說:「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而曹操則高興地贊嘆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說在曹操平定整個北方的過程中,郭嘉佔了大半的功勞。以至於郭嘉死後,曹操悲苦不已,還要上書漢獻帝追增封賞。表文說:「已故軍祭酒招陽亭侯郭嘉,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每逢討論大事,眾說紛經,他能一針見血,一語定音,處理恰當,動無遺策。自在軍旅之間,隨我一起東征西討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斬袁譚,平定河北,逾越險塞,掃盪馬丸,震威遼東,鏟平袁尚,其功高蓋世。正當要彰顯其勛之時,他卻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勛,實在令人不可忘懷。應該增加其封邑,加上過去所封共1000戶,以表彰死者,鼓勵後人。」對郭嘉的忠誠與才幹進行了熱情的贊揚,對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漢獻帝閱過表文後,追任郭嘉為貞侯。不僅如此,曹操對郭嘉的兒子郭亦也是愛屋及烏,一直養在身邊,多次封賞。可惜郭亦也學了老子,身體不好,雖然聰明,卻也死的早。
郭嘉的計謀最讓史學家和歷代政治家稱道的就是他對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紹的十敗十勝論。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讓後人為之感慨。
其一為「道勝」。「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郭嘉以人性為第一要義,列為十勝之首。他道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應順乎自然,不應該用「繁禮」強加約束,才充分發揮人的內在秉賦。這方面曹操比袁紹強多了。事實也是如此。曹操擇人選才是不拘一格的。
其二為「義勝」。「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袁紹師出無名,曹操可以奉漢獻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順,這就在「義」上勝過了袁紹。雖然那時候,漢室不過就是個招牌,可這個招牌還是有用的,至少在道義上還上有用的,雖然曹操為了這個漢室吃了不少苦頭,可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了一點好處的。包括諸葛亮的《隆中對》都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其三為「治勝」。「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競,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袁紹本人出身高門士族,他在自己的轄區內,豪強大族非常放縱,而袁紹任令他們凌壓百姓。因此,其統治區內階級矛盾激化。相反,曹操卻糾之以猛,著重打擊抑制家強勢力,「重豪強兼並之法」。袁紹以寬濟寬,曹操以猛糾寬,高下之別,昭然可見,所以曹操得到翼州和青州後,百姓喜而望之。曹操的本錢青州軍就很說明問題。
其四為「度勝」。「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這點不用多說,就看郭嘉本人離開袁紹而就曹操就明白了。
其五為「謀勝」。「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袁紹遇事多謀不能斷,常常錯失良機;而曹操處理大事非常果斷,善於隨機應變,這就在謀略和決策方面超過了袁紹。
其六為「德勝」。「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惟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袁紹犯了東漢末期所有士族大戶的毛病,沽名釣譽,跟從他的只務虛名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多。有本事的他又不用。像田豐等。而曹操以仁義和誠心待人,自己嚴謹儉朴,賞賜有功的人卻慷慨大方,史說曹操有功必賞,無功者無望。不僅是這樣,曹操對待功臣之後都非常好。他還養了像陳宮這樣不從他的人的家眷。所以天下有才能而講求實效的人都願輔佐曹操。這點,沒幾個人能做到的。甚至包括諸葛亮這樣的智者。
其七為「仁勝」。「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思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曹操很重視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安定社會,惠在下民。他不在乎那些小恩小惠的東西,所以曹操聽取大臣的意見,做了許多實際的發展經濟的工作,使自己轄區內的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經濟的發展也為以後晉一統三國打下了基礎。而袁紹放縱豪強,貪暴無比,民不堪命,卻好在些許小事上假仁假義。所以他不如曹操大得民心。
其八為「明勝」。「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袁紹出身大族,而且史書上寫他是庶出,所以這個人非常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偏愛身邊諂媚之徒,言聽計從,而不喜歡直言進諫之人,不願採納他們的意見。連自己的親兄弟袁術都與他勢如水火。(當然袁術也不是個好鳥)他是有人都不會用呀,不失敗才叫怪。曹操用人正好相反。他很能虛心請教身邊人的意見,並允許不同聲音的出現,像他在北征烏丸回來後,大賞那些當初不同意出征的將領,說他們是為了自己好等。
其九為「文勝」。「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袁紹真的是那種不明是非的人,更氣人的是他簡直把這種不明是非的事情做到了極點。對他帳下各謀士將領之間的明爭暗鬥不僅不阻止和批評,反而縱容之,所以才有許攸之變和高覽,張頜的臨陣叛變,直接葬送了他的家業。而他在失敗回鄴城後,居然殺了田豐,理由竟然是田豐是對的,他是錯的,所以殺了田豐,他就是對的了。歷史上像袁紹這種主公倒也少見。可憐的田豐喲。而曹操善於以禮和法治國,他以國法治下,以軍法治軍,很少來什麼法外施恩的事情,所以有曹操之馬踐踏了麥田,曹操割發代首的事情。雖然這也是曹操狡猾的表現,但也說明了曹操的治下是嚴格依法辦事的。
其十為「武勝」。「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袁紹沒有軍事才能的,卻喜歡亂指揮,喜歡虛張聲勢;而曹操善於以少克眾,用兵如神,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曹操曾著兵書《孫子兵法註解》和《孫子兵法十三篇》,他的軍事才能還是很有獨特之處,他甚至會排兵布陣。這就在軍事上勝過了袁紹。
郭嘉這一篇十敗十勝的大道理可謂真知灼見。郭嘉從袁、曹雙方的政治、經濟、政策、軍事實力、人心向背,以及個人的氣質和才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從而得出了曹操「十勝」的結論,這是具有科學預見性的判定。曹操的其地謀士,如荀彧和賈詡,也曾對官渡之戰前的袁、曹對峙形勢作過分析和預測,也都預見到了曹操必會擊敗袁紹的結局,這些都被後來的實踐證明。荀彧曾預言曹操有「四勝」,即度勝。謀勝。武勝、德勝;賈詡預見曹操「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都作了同樣正確的判斷,都對堅定曹操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只是郭嘉的分析最為詳盡、細致、深入和准確。不是無端臆測,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詳盡地了解了雙方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進行演繹、推理、概括、分析,所得出的科學結論。郭嘉能夠精確地.科學地預見曹操「十勝」,證明他的確是一位高明的謀士。就是在以後的歷史歲月里,郭嘉的這篇《十敗十勝》都給後人帶來了很多可以思考的東西。因為他所做的已經不只是曹操和袁紹的兩個人的對比了,這裡面的領導藝術、軍事藝術、經營管理、為人處世,尊法守律等等,都是作為一種全面性的手段顯示了出來。讓人不由地聯想到一個權利經營者如果都能做到這十勝,天下無敵也。我不知道後來的那些取得了輝煌成就的帝王將相們是否都看過了郭嘉的這十勝論。 就是在現代,不論是對從政者或是創業者,他的這些觀點也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郭嘉的長處便在於看人很准。他預言孫策將死於宵小之手,就真如他所說。在曹袁即將開戰的時候,又傳言說孫策准備北上攻打許都,救漢獻帝,曹操集團的人非常恐懼,因為孫策驍勇善戰,又有著名謀士周瑜輔佐,這對曹操是個極大的威脅。然而郭嘉卻有不同看法,認為孫策不會構成很大威脅,料定孫策此舉,難以成行。眾人對此大惑不解。郭嘉推測說:「孫策剛剛吞並江東,所誅者盡為才使。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忠誠之士;他們一定會替他們的主人報仇。孫策為人浮躁而不警惕,縱使兵士眾多,也如同獨行曠野。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起而偷襲,孫策就只能一個人抵抗。在我看來,這個人必死於匹夫之手。」眾人聽了郭嘉的預言,仍然心有疑慮。雖然都也相信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不知道的是孫策是否真的「必死於匹夫之手」。但不久,這個似乎難以置信的預測,卻為事實所證明。史載「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大家都對郭嘉的料事如神贊嘆不已,深深為之折服。孫策如果不死,這官渡之戰還真難預料。
而官渡之戰前期,郭嘉又一次展現了他看人很準的本事。當時劉備借兩家開戰的空隙,起兵欲攻打許都,曹操手下的眾人都認為劉備不過是小菜一碟,不用理會,袁紹才是大敵,如果我們去打劉備,被袁紹抄了後路就慘了。只有郭嘉一針見血地指出:「袁紹生性遲疑,即便來攻,也不會迅速。劉備起兵不久,民心本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擊,一定可以把他擊敗。這關繫到生死存亡,千萬可不能失去啊!」他是把袁紹看透了。果然袁紹這個笨蛋,當田豐對他說要趁曹操南下徐州,我們趕快抄他後路的時候,他竟然以自己的小兒子有病為理由,未採納田豐的建議,按兵不動。田豐聞此,「以杖擊地日:『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長嘆而出。」田豐跟隨袁紹多年,竟不如郭嘉看的准,所以他的死也是必然的。所以曹操採用了郭嘉之計策,親率精兵兼程東進,迅速攻破彭城、下邳,迫降了關羽。劉備全軍潰敗,妻子被俘,他隻身逃往河北,投靠袁紹。
這是對袁紹本人的分析。而對袁紹的兒子的分析更顯示了郭嘉的才能。當袁紹死後,包括曹操在內所有的人都想趁袁紹死而進攻鄴城來徹底消滅袁家集團,又是郭嘉向眾人分析了袁家的內部矛盾,他解釋說:「袁紹生前最喜愛這兩個兒子,究竟立誰為用,一直沒有定下來。有郭圖、逢紀這些人作謀臣,肯定會兄弟內爭不斷,最終會相互分離,背自成仇。如果我們進攻太急,他們一定會團結一致對付我們;如果我們暫緩進攻,他們就會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所以,我們不如掉頭向南,假裝去荊州討伐劉表,以觀他們的變化。等到他們內部發生變亂後,我們再出兵擊之,便能夠一舉平定河北了。」郭嘉此計,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計。這是一個事半而功倍的方案,使曹操可以用隔岸觀火的手段,以很小的代價就消滅了整個袁氏集團,統一了大半個北方。否則,曹操大軍壓境,必然會逼迫袁家兄弟聯合起來,拚命頑抗。如果曹操強攻硬拼,即使拿下他們必然要付出很大代價,得不償失的。借敵人之手削弱敵人的實力,從而坐收漁人之利。這實在是一條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謀妙計。
還有郭嘉看劉表也是將他看死了的。當時,曹操已經取的鄴城,可袁氏兄弟逃到了烏桓的蹋頓處。而這個蹋頓打著給袁家報仇的幌子,不斷地騷擾北部邊境,曹操在北上徹底消滅袁氏兄弟,並收服烏桓一族和南下征討劉表的兩種方案中猶豫不決。曹操手下都認為「袁氏兄弟,只不過是亡命之人,根本不足為慮。夷狄貪而無親,烏桓又豈能為袁尚所用?如果大軍遠征,深入烏桓地區,劉備必然勸說荊州的劉表趁機襲擊許都。一旦發生變故,到那時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曹操也正是害怕劉表來這一手,才不敢放心北伐的。又是郭嘉很細致地對眾人分析了其中的道理,他說「主公雖然威震天下,但馬桓依仗地處僻遠,必然不作防備。乘他無備,突然出兵襲擊,定可成功。況且袁紹生前有思於河北官民和烏桓,現在袁尚、袁熙兄弟還在那裡,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小看。如今青、冀、幽、並四州的老百姓,雖然已經歸附了我們,可那隻是迫於威力,而我們卻並沒有給他們什麼恩惠。若我們放棄北伐而進行南征,袁尚就會依靠烏桓的支持和幫助,召集袁氏在各地的死黨,伺機反攻。烏恆一動,河北的漢人繼之而起,就會使蹋頓產生入侵的野心,難保其不會有非分之想。到那時,只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們的了。至於荊州的劉表,那隻是一個坐而論道的空談家,他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劉備,也難以控御住劉備。如重用劉備,他恐怕控制不住;如不重用劉備,劉備也絕對不肯真心實意為他出力。他們之間這種復雜而微妙的關系,決定了他們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因此,縱使我們虛國遠征,劉表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舉動,曹公對此大可不必擔憂!」他算是看清楚了劉表的為人和劉備的野心,斷定劉表不僅不會出兵,而且還會制止住劉備,真是厲害呀!事實果如他所料。
郭嘉最後看清楚的人是公孫康。當曹操戰勝了烏桓後,袁家兄弟又跑到了遼東的公孫家。郭嘉對曹操指出公孫康只想緊守他遼東的基業,不會為了袁家兄弟而來得罪曹操的,所以只要我們不去攻打他,公孫康為了表示他對我們的友好,會主動將袁家兄弟殺了的。雖然這件事情歷史上沒有記錄,只是《三國演義》中所寫,但以郭嘉看人之准,這應該是他的主意。
郭嘉之死真是曹操的不幸,也是中原百姓的不幸,否則歷史一定會重寫。當然他的死也成全了一位千古奇人----諸葛亮。否則,若是郭嘉跟著曹操南征,諸葛亮和他之間就會有一場好戲。不過諸葛亮看人不怎麼准,戰爭謀略也比不上曹操手下了幾大謀士的,特別是郭嘉的隨機應變能力,一定是擅長謹慎作風的諸葛亮的剋星。天下將早幾十年一統也。我哭郭奉孝之死也。
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㈥ 谷安民簡歷
在WPS中有很多的模板,你可以在那裡面找下合適的。祝你好運
㈦ 楊安民的個人履歷
2 楊安民1942年6月生,甘肅人,大學文化,中共甘肅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主要學術成果:長期從事農村經濟政策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調研報告、論文80多篇,百萬余宇。獲首屆中國農業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全國首屆生態農業論文二等獎、甘肅省社會科學最高獎、甘肅科技進步三等獎。主編和合編《甘肅農村經濟年鑒》、《甘肅改革十年》、《中國農業全書·甘肅卷》、《中國新時期農村變革·甘肅卷》、《農村小康手冊 》等。任甘肅省農經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農業年鑒》特約編輯、中國農經學會會員。
3 著名秦腔須生演員 楊安民,1946年出生,原籍陝西華陰市人,現居甘肅省甘谷縣,主攻須生、紅生。1957年考入陝西臨潼秦腔團學習,師從易俗社教練楊實易,京劇教練李鎮傑,後又拜三意社著名秦腔藝術表演家喬新賢為師,先後在陝西華陰市迷胡劇團,志丹縣秦劇團,甘肅清水縣劇團工作。1993年調入甘肅省甘谷縣秦劇團,任團長,甘谷縣第八,九屆政協委員,天水市劇協會員。楊安民唱腔從「袁派」,曾多次獲省市級大獎.從藝50餘年來。以大型秦腔傳統劇目《未央宮》的音像出版,受到秦腔戲迷的熱衷推崇,袁派的唱腔加上個人斟酌的尺度,將人物韓信塑造的十分深刻成功。主演過《未央宮》中韓信,《下河東》中趙匡胤,《金沙灘》楊繼業,《出五關》關羽,《出淮陽》中劉淇,《過玄關》中孫臏,《大轅門》中楊延景,《斬李廣》中李廣,《斬黃袍》紅趙匡胤等等。出演八十多本優秀傳統劇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楊安民至今每年參於演出300多場,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愛戴,是當今秦腔界的一位實力派演員。
㈧ 安民鄉的簡介
安民鄉抄位於松陽縣西南邊境,同龍泉市道太鄉交界,鄉政府駐地大潘坑村,距縣城54公里。全鄉總面積96平方公里,林地面積7657公頃,耕地面積133公頃,森林覆蓋率83%,平均海拔800米,是縣重點林區鄉。全鄉轄8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總人口3769人。境內箬寮原始林景區2001年11月正式對外營運,同年由鄉政府牽頭開發安岱後紅軍遺址,並於2003年11月舉行揭碑開園儀式,紅色古寨背倚松陽縣第一高峰箬寮峴,與麗水十大峽谷之一的箬寮谷形成一個環形風景帶,這里有十里綠色長廊共3333多公頃的生態公益林為綠水清山、清新的空氣作屏障,疊瀑幽谷、上千畝野生猴頭杜鵑林、紅茶林和無數的珍奇動植物更為其增添不少色彩。
㈨ 徐安民的個人簡介
姓名:徐安民
字:安民
名:景善
號:如行(入行)
出生時間:1941年11月13日 (辛巳年、己亥月、乙丑日)
陰歷:辛巳年九月二十五日
祖籍:東萊黃城
出生地:山東省青島市
齋號:民言簃
㈩ 青島大學王安民簡歷
請問他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