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陳嘉庚生平成就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菠蘿罐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菠蘿園 15000多英畝,僱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 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裡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民國8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而當時他所積存的資產也僅400萬元。民國10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五老峰下正式開學,設師范部(文、理兩科)和商學部。到民國25年,廈大已發展到文、理、法商3個學院9個系,成為當時國內科系最多的5所大學之一。民國26年陳嘉庚因企業破產,無法負擔廈大經費,才請國民政府收為國立大學。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㈡ 關於陳嘉庚的資料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菠蘿罐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菠蘿園 15000多英畝,僱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 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裡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民國8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而當時他所積存的資產也僅400萬元。民國10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五老峰下正式開學,設師范部(文、理兩科)和商學部。到民國25年,廈大已發展到文、理、法商3個學院9個系,成為當時國內科系最多的5所大學之一。民國26年陳嘉庚因企業破產,無法負擔廈大經費,才請國民政府收為國立大學。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華僑史上有一個光輝的名字,永遠銘刻在千百萬華僑心中,受到祖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這個人,便是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他「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㈢ 陳嘉庚的簡歷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華僑企業家,福建同安縣集美社人,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地區著名華人企業家,生前曾為東南亞地區華僑領袖,愛國人士,為新中國做出傑出貢獻
㈣ 陳嘉庚的人物經歷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
1910年,陳嘉庚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 向閩僑募捐五萬多元建築校舍。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復,陳嘉庚被推為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會長,籌款二十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另籌五萬元接濟孫中山先生。
1912年 ,陳嘉庚攜眷回國,籌辦集美學校。
1917年,陳嘉庚購進三千七百五十噸輪船一艘,名為「謙泰號」。因兩年來營業順利,派胞弟敬賢回國創辦集美中學和集美師范學校。
1918年,集美師范和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發起籌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
1919年,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回國籌辦廈門大學,組織同安縣教育會,對各鄉小學給予常年補助。
1920年,集美學校增設女子師范和商科,陳嘉庚創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23年,陳嘉庚當選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總理,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1925年,創業有成,資產達一千二百萬元,是陳嘉庚一生中登峰造極,得利及資產最巨之時。
1926年,陳嘉庚擴建南洋華僑中學校舍,創辦集美農林學校。開始面臨逆境,膠價暴跌,營業虧損甚巨,被迫將廈大和集美兩校校舍建築工程局部停工,但經費仍竭力維持。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擔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陳嘉庚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致電汪精衛反對其主張同日本和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並率團返國到重慶、延安等地視察慰問。
1941年,陳嘉庚被推為南僑總會第二屆主席。組織南洋閩僑總會。創辦南洋華僑師范學校。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
1942年,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陳嘉庚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慶各界召開「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特送條幅,題「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1946年,陳嘉庚創辦新加坡《南僑日報》。
1947年,陳嘉庚召開新加坡華僑大會,反對荷蘭殖民軍屠殺印尼巨港華僑暴行,議決准備對荷蘭實行經濟制裁。為集美各校開拓經費來源,陳嘉庚在香港創辦集友銀行,實行以行養校,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1949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首途回國。9月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陳嘉庚被選為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陳嘉庚回國定居故鄉集美村,親自主持集美、廈大兩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9月,陳嘉庚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59年,陳嘉庚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創立廈門華僑博物院。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遺體移集美鰲園安葬。 陳嘉庚17歲(1891年)時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陳杞柏晚年實業失敗,陳嘉庚接手衰敗的家業後,於1904年創建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黃梨廠」;承接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自營謙益米店。是年,陳嘉庚之弟敬賢來新加坡習商,管理謙益米店財務,主理新利川菠蘿廠業務。1905年,陳嘉庚創辦「日春黃梨廠」(兼製冰)。1906年,陳嘉庚入股恆美熟米廠,在福山園套種樹膠。經過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間各年分別獲利(實利)5萬多元、4萬多元、13萬元。
新加坡當時的法律沒有規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拮據,卻宣布「立志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面對家道中落,陳嘉庚艱苦奮鬥了4年時間,終於有些盈利,他便不顧親友反對,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找到債主,到1907年為止,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此事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一大佳話。當然,當時也曾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於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陳嘉庚「一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此後,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願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在家業衰敗後艱苦創業10年左右成為百萬富翁,與他「一諾萬金」的誠信商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新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陳嘉庚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1937年10月,陳嘉庚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廣泛響應。
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他致函陳嘉庚,稱南洋華僑應該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印尼的庄西言(他亦致函陳嘉庚,囑托他在新加坡組南僑總會,所言目的與李清泉同)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庄西言致函陳嘉庚後,致電行政院建議陳嘉庚領導南僑組織籌賑總機關)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葯品、卡車等物資,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葯廠、直接供應葯品等。
1939年,陳嘉庚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餘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陝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陳嘉庚事業達致頂峰時,不過擁資一、二千萬元左右,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一地慷慨輸捐而自己一生過著非常儉朴的生活的,唯有陳嘉庚。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陳嘉庚傾資興學重點,一是集美學校,二是廈門大學,三是新加坡華僑學校。即立志興辦集美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及各類專業院校,學校規模之大,師生人數之多為全國之冠。與此同時,陳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後積極資助與創辦六所華僑華文學校,開創了華僑在海外辦學新風。1919年,陳嘉庚公司進一步發展,企業資產總值約達400萬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國籌辦全國第一家僑辦大學--廈門大學。為做表率,他帶頭認捐400萬銀元。其認捐數額正好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陳嘉庚在愛國興學方面用錢氣魄之大,目光之遠,舉世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裡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興學的動機和愛國情懷,可以從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學校諸生書」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唯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諸生青年志學,大都愛國男兒,尚其慎體鄙人興學之意,志同道合,聲應氣求,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懿歟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學校諸生書」,錄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唯一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朴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台、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伙食標准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乾、腐乳加上一條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盡管陳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華人大實業家之一,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始終十分簡朴。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范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范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現集美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范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㈤ 陳嘉庚先生簡介
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同安專縣集美社人(現廈門市集美屬區),廈門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前身為集美學村各校)兩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中文名: 陳嘉庚
外文名: Tan Kah Kee(英譯自閩南方言)
別名: 陳甲庚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廈門集美
出生日期: 1874年10月21日(陰歷9月12日)
逝世日期: 1961年8月12日
職業: 企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畢業院校: 念過私塾,師亡即輟學
主要成就: 支持辛亥革命、支持祖國抗戰
創辦廈門大學、集美學村
代表作品: 《南僑回憶錄》
重要事件: 支持抗戰、反對汪精衛投降賣國
重要任職: 南僑總會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㈥ 陳嘉庚的個人生平如何,誰可以簡單介紹一下
陳嘉庚(英文名:Tan Kah Kee,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福建同安縣集美社人(現廈門市集美鎮),南洋著名華僑企業家,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地區著名華人企業家,東南亞地區華僑領袖,國籍不明人士。他在福建與新加坡創辦多間學校,包括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今天的集美大學亦是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師范部發展而成。
陳嘉庚曾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2006年,為紀念陳嘉庚倡議創辦學校,有64年歷史的廣州市第三十中學更名為陳嘉庚紀念中學。坐落在廈門市集美區嘉庚公園北門以北填海處的陳嘉庚紀念館於2008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辰134周年之際試開館,2009年元旦對社會公眾開放。
由於其鮮明的親共、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以李光耀為首的新加坡政府長期對陳嘉庚排斥、抵制,不肯承認他的歷史功勛和地位,這種情況直到近年隨著新加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系改善後才有所改變, 正在建設中的新加坡地鐵濱海市區線的其中一站被擬定命名為陳嘉庚地鐵站。
陳嘉庚生於1874年10月21日,他的父親陳杞柏早年下南洋謀生,在新加坡經營「順安號」米店。陳嘉庚17歲也來到父親的店中學習經營管理,20歲回福建完婚,後又在家鄉讀書一年,22歲時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5年春天,由於米店歇業,陳嘉庚便開始自立門戶,走上了創業的道路。他首先開設了「新利川黃梨廠」(生產菠蘿罐頭),後又繼承遺產「日新公司」(生產菠蘿罐頭),僅經營了三個月,便獲利豐厚。當年夏天,他又開設了「謙益號」米店。不久,由於看到其他華僑陳齊賢、林文慶等人在橡膠業上取得了成功,便決定經營橡膠種植業。1910年代,陳嘉庚與另一企業家余東旋(亦為其友好)同樣大力發展橡膠事業,成為當時馬來西亞最富有的兩位華僑。經過20年的發展,到1925年,陳嘉庚已擁有15000英畝的橡膠園,是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樹膠種植者之一。同時,他也開設了橡膠產品的製造廠,生產膠鞋,輪胎等產品。陳嘉庚的產業中三大支柱為橡膠園,生膠廠和膠品製造廠。另外,他還經營菠蘿罐頭,冰糖,肥皂,葯品,皮革等等十餘種產業。他的銷售網點遍布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間,是陳嘉庚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他擁有資產1500萬萬元(新加坡貨幣,以下同),僅僅3年中,他獲利1070萬元左右,僱用員工數萬人,其經濟勢力稱霸整個馬來半島。
及至1929年,世界各地陸續爆發農產品價格下跌,逐漸形成世界經濟大蕭條,繼而沈重打擊已經達到飽和的橡膠業;在美國汽車業減產的情況下,亦直接影響馬來西亞外銷的輪胎需求,連番出現不景氣的橡膠業,促使不少華商破產收場,當中亦包括陳嘉庚和林義順等大企業家,他們旗下的橡膠事業亦一步步倒閉,陳嘉庚當時亦面對著日本帕來品及當地橡膠業對手的強大競爭。陳嘉庚的公司在當期時已累積欠下銀行債務近400萬元,而其公司資產僅在200多萬元,已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直至1934年,陳嘉庚的商業王國可謂全面收盤。
[編輯] 興辦教育
盡管陳嘉庚已是稱霸南洋的大實業家,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十分簡朴。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范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范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陳嘉庚捐資辦學的高峰是在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後和人才的匱乏,便決定投資100萬元創辦廈門大學。所有辦學費用由他一人承擔,包括大學的經營費用300萬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對於廈門大學,他付出了滿腔的心血,從聘請校長和教員,到校舍的選址設計施工,他四處奔走,嘔心瀝血,使廈門大學成為當時中國國內的知名高校。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現名華僑中學(新加坡),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示範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陳嘉庚一生所捐獻的教育經費,總值在1000萬元以上,相當於他擁有的全部不動產。有人估計,如果他在當時買黃金,估計在1981年時的價值已達到1億美元左右。陳嘉庚在給集美學校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終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這封信件充分說明了他對於中國教育和崛起的深遠見解。
投身政治
陳嘉庚雖身處南洋,但一直心繫中國,積極支持中國國內的革命活動。他結識了孫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會並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安會」會長,籌款支援福建,穩定了當地局勢。
陳嘉庚對於文化事業,也是積極支持。他支援了范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等,還匯款支持鄒韜奮復辦《大眾生活》周刊。
1928年中國濟南慘案發生後,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還發起抵制日貨運動。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陳嘉庚還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對於當時重慶的主戰派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1940年,66歲的陳嘉庚還親自率領慰勞團回中國訪問,他參觀了重慶,延安等地,與國共兩黨都進行了接觸。1941年,日軍佔領新加坡,陳嘉庚被迫輾轉到印尼等地避難,由於得到華僑的掩護,得以安全地度過3年多恐怖時期。在此期間,陳嘉庚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憑著驚人的記憶力,詳盡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經歷,既《南僑回憶錄》。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並且抵制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一夫獨裁,遂不惜媚外賣國以鞏固地位,消滅異己,較之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諸賊,有過而無不及。」
1947年,又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於制止內戰的斗爭。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當年9月,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950年[1],陳嘉庚回中國定居。接著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後安葬於福建集美鰲園。
㈦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招聘投遞簡歷後多久通知面試
(⊙_⊙),學校反正周末不上班不辦業務,一般投了簡歷,肯定1.2天能看到簡歷,至於通知面試,也得看您是不是符合學校的要求吧~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