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子個人簡介
道家之祖的老子李耳,稱為「太上老君」源於一個傳說。史傳老子家在陳楚之地,整個家族都把老虎作為家族的圖騰。當地土語李耳的發音極為接近「虎」的發音,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虎被稱為老虎,李耳的發音接近虎,就成了老李耳,像極了太上老君。所以當地人又戲稱李耳為「太上老君,」一直傳到了現在。
後來的歷朝歷代統治者也對老子進行祭祀,唐宋的皇帝都曾將老子加封為皇帝,諸如「太上混元皇帝」這種稱呼,可見老子的地位十分的高。雖然歷史的演變十分戲劇,後來道教衍生了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同老子太上老君共列三清,太上老君成為了三清墊底人物,但也不可磨滅老子和道教的種種關聯。
㈡ 個人簡歷中,人稱該用什麼"我"還是"本人"啊
個人簡歷中,人稱"我"還是"本人『』:
其實都可以,但用「我」來作為第一人稱的話,會顯得更加親切、自然,給人感覺是自己寫的而不是抄襲的。
注意事項:
1)簡歷中最最重要的就是為了體現自己的能力,並不是為了展現別人,所以第一人稱是十分的重要,這樣可以很好的體現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
2)一份簡歷只是相對於自己的名片,所以在細節上面下足了功夫,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推銷自己的作用只需要合情合理就可以了。
3)簡歷往往更像是自己進行製作的,會給企業的招聘人員留下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走向面試的概率會大大的增加。
㈢ 老子的個人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道家學說)創始人,[3]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養生主張是「無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道:宇宙能量現象)
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於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並不是道家創始人。
㈣ 老子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國苦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4)老子的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
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
而且涉及醫葯、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眾多領域。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單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種版本。
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㈤ 老子的個人簡介是怎樣的
老子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朴回素辯證法思想的偉大哲答學家。有關他的生平事跡已難詳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
據考證,老子曾做過東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主管王室藏書的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