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大家有知道,國考面試裡面要注意的人際交往方面,有什麼技巧或者下意識做的嗎
(一)主動性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工作的主動性,就是在遇到困難、誤會的情況下依然能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努力完成工作;二是與人溝通的主動性,主動與人交流,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我們在答題時要有這種主動去解決問題和主動去和別人溝通的意識。
(二)適應性
適應新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尤其是應屆畢業生要面臨從學校環境向工作環境的轉變,學校環境相對安逸,而基層的條件很艱苦,需要我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二是適應新的人際環境,包括適應與領導、同事、群眾之間的關系。中公教育發現,考試時經常會給考生設置一些基層艱苦的場景或面對不同風格領導或同事的場景,如「你到了新單位,發現基層條件很艱苦,你怎麼辦?」或「你是一個外向的人,而你們科室的領導和同事都比較沉悶,你怎麼辦?」等,由此來考察考生是否具備適應的能力,能否正確看待基層的艱苦條件,能否改變自己去適應領導或者同事的風格。
(三)有效溝通
有效溝通要做到兩方面,一是能夠明確他人在人際矛盾和沖突中表達的意思;二是能夠及時向他人說清楚自己的想法,讓他人能夠接受自己的觀點。在考試答題時,一定不要只單純的強調形式,而是要向考官展示具體的溝通內容,怎麼溝通,溝通什麼,這些都要詳細的作答。
(四)權屬意識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擺正位置,明確自己的身份和職責,不越位、不越權;二是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例如「你到了新單位,做工作很積極,搶著幹活,但同事和領導都疏遠你,你怎麼辦?」這道題中,做工作積極無可厚非,值得肯定,但如果搶著幹活,過於積極,就可能會超出自己的工作許可權,最後導致人際的不和諧。這就要求考生明確職責。
(五)原則性和靈活性
工作中即要求我們以法律為准繩,做到執法必嚴,但是也必須處理好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問題,即在溝通的過程中注重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做到兩不誤兩兼顧。例如「當你執行公務的時候,你的一個同事的親戚違法,同事給你打電話說情,你怎麼辦?」本題考察的就是考生如何在堅持執法必嚴的情況下,體現對同事的照顧,就需要告訴同事他的親戚違法的具體情況以及危害性,也要告知他我們知法犯法的後果,讓他理解我們的工作;當然還要體現以人為本的一面,向同事了解他親戚的具體情況,告知他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會給以關照。
② 面試先後順序能說明什麼嗎
很多時候,我們和其他競爭者相差無幾,能影響我們最終勝出的,其實正是面試時候的順序。
有人喜歡先入為主。因為他覺得,如果我第一個接受面試,那麼面試官會對我形成更深的印象。那樣後面的面試者,就會被面試官潛意識的拿來和我比較,加上第一印象的影響,我或許會更受青睞。
也有人堅持後發制人。這是考慮到面試官之前面試了無數人,可能已經精神睏乏,注意力渙散了。如果我最後一個登場,面試官會提前振奮精神,也會因處印象深刻,或許對接下來的選用決定作出影響。
先入為主和後發制人在心理學上分別叫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1、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首次學習的材料對個體記憶的影響。
一般來說,首因效應會對我們印象深刻。比如第一印象。我們見到陌生人的第一印象,會影響大腦中對這個人的判斷和認知。雖然在後續的交往中,我們發現第一印象有失偏頗,但往往很難糾正。
同時,首因效應也會對後續的學習干擾(這種干擾稱為前攝抑制,即先前學習的內容對後續學習內容的抑制)。這會讓面試官在面試完第一位之後,會不停受到首因效應的干擾,從而讓你記憶猶新。
2、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最後學習的材料對個體記憶的影響。
剛剛面試完最後一位,面試官在大腦中的對你的印象還比較深刻。接下來再沒有其他面試者,你的印象不會受到後攝抑制的干擾(後攝抑制是指後學習的內容對先前學習內容的抑制)。這就像我們睡前做的事,總是能記憶很久。
(2)面試潛意識擴展閱讀
有效准備
(1)充分了解應聘單位。對用人單位的性質、地址、業務范圍、經營業績、發展前景、對應聘崗位職務及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等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單位的性質不同,對求職者面試的側重點不同。如果是公務員面試,內容和要求與企業公司相差很大。
公務員側重於時事、政治、經濟、管理、服務意識等方面。而一位資深人力資源專員說:「面試時,我們都會問求職者對我們公司了解多少,如果他能很詳細地回答出我們公司的歷史、現狀、主要產品,我們會高興,會認為他很重視我們公司,對我們公司也有信心。」
同時還應該通過熟人、朋友或有關部門了解當天對你進行面試考官的有關情況及面試的方式過程。以及面試時間安排,索取可能提供給你的任何說明材料。
(2)使自己的能力與用人單位工作的要求相符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求職者面試前應對自己的能力、特長、個性、興趣、愛好、長短處、人生目標、擇業傾向有清醒認識。認真閱讀你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並牢記它們。
盡量使自己的能力與工作要求相適應。參加面試時,通過顯示你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來表達你希望進入這一職業工作的願望。
(3)模擬可能詢問應聘的問題。面試前不經過角色模擬,便無法達到最佳的效果。一些負責招聘的人事主管提出,求職者應當樂意提問題,這樣招聘者才能知道求職者的水準及想了解的問題。
(4)對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准備。這項准備有助於認清自己真正的想法,有助於在面試的現場能夠清晰的自我表達。
(5)練習處理對你面試不利的事情。即使曾有一些不愉快的受挫經歷,即使自己曾經犯過錯,也可作為一段可供學習的經驗加以陳訴。務必用積極的事情抵消消極的事情,最好不要說有損自己形象的話。
③ 面試官:你有什麼要問我的嗎,回答這些你就沒戲了
「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潛台詞是,「你還想了解一些什麼?幫助你更好地留在這里?」換句話說,「你有多想留在這里」?很多求職者覺得面試得差不多了,往往會直接回答,「沒什麼問題了」。這樣回答往往會造成以下的負面影響:你居然不想知道詳細的和你切身利益相關的情況?這可能會讓面試官認為你對這個職位並沒有什麼興趣。很多公司都非常注重員工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回答「沒什麼問題了」,可能會讓面試官認為你是一個「沒想法」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面試時,不是口若懸河、自吹自擂的人才會出線,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重點在於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備,除了答題外,也要准備出題。提問題有兩個訣竅,第一個是問的問題要對,第二個是問的方式要對,搞定這兩件事,提問題這十分鍾就可以輕易得分。面試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面試官有不同的風格和喜好,求職者不能機械和教條,需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
④ 面試前緊張怎麼辦
第三,知道你也有了解情況的權利。接受面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搜集足夠信息,對是否需要這份工作,是否需要與未來的同事打交道作出判斷。
第四,佯裝參加商務會議的顧問。把面試官當成未來的商業合作夥伴,盡可能多地獲取與招聘公司、應聘崗位以及滿足工作需要等方面相關的信息。要把面試當成一次合作,面試的時候盡量了解與新工作員工一起工作是否有意義。不要讓面試成為面試官對你的單方面詢問。
第五,弄清你最怕什麼,演練應對措施。有的面試官會把你比作一棵樹,問你會長成什麼樣子,也有的會問你為什麼讓前一個公司炒了魷魚。不論是愚蠢的問題還是棘手的詢問,回答得時候都要有準確的預案。而且還要演練一番。多演練幾次,你的緊張情緒就會大大減少,問題拋向你的時候你也就不那麼張口結舌。
第六,如果覺得自己不合格,就把自知之明當成優點。如果你覺得確實不是應聘崗位的最佳人選,那就把面試當成一次了解信息的活動,這樣你會了解很多信息。面試結束之時,如果你還是覺得不合格,那可能真是這樣了,你應聘的工作不是你需要的,因為沒有一個人需要一份掙命的工作。你干別的工作會適應。萬萬不要讓面試出現令你後悔的局面。
⑤ 面試官會認為文件夾厚實的應聘者會更加認真,為何會有這個潛意識
因為人類的潛意識會選擇比較完美的一個。因為文件夾厚實通常都說明應試者准備比較認真而相同的條件下,面試官更容易選擇那些准備比較認真的面試者。對於面試官來說,面試者的條件才是最重要的,不過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文件夾厚實的應試者應該是比文件夾比較薄、內容比較稀缺的面試者准備的更為充分,說明他們在准備方面比較用心,這也可以側面表現出他的細心和對待事物的認真,這也是面試中考察的一部分。
面試官的潛意識很容易對面試結果產生影響。潛意識雖然決定不了最終的結果,但是會對最終的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就比如說面試官在同等條件下一定會錄用文件夾相對厚實的,准備比較充分的應試者,而不會選擇錄用准備不充分的應試者,這就說明潛意識的重要性。
⑥ 招聘面試時候,總有應聘者帶著男女朋友,或者親屬來應聘,想知道這種應聘者潛意識的心理上會有那些問題
潛意識的心理上只是給予對方一個肯定和支持,能否取得成功畢竟都要靠自己。所以我覺得這未嘗是一件好事,首先你要讓應聘者處於冷靜的狀態,才能將自己的實力表現出來。過多的無益支持純屬虛構~
⑦ 面試很緊張怎麼辦。。。。
首先自己要有正復確的心制態,坦然面對,去掉怕字。二是要認真准備,不要想碰運氣。要根據自己面試的企業(機關)和崗位,認真搜集資料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三是大膽,不要小里小氣,故做單純。回答問題口齒清楚、聲音適當、語言順暢,要能自圓其說。四是尊定、謙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