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桃殺三士是什麼意思
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
B.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是怎樣的
在齊景公的時候,齊國有三個勇士,一個個力大無比,他們一個叫古冶子,一個叫田開疆,還有一個叫公孫接。
這三個人雖然有一身好力氣,但是缺乏教養,他們橫行鄉里,危害百姓,誰也不敢惹他們。他們看上了誰家的女子,就去霸佔;看上了誰家的田地財物,那這家也就要倒霉了;他們動不動就要殺人,老百姓怕他們,就是官府也怯他們三分。
更可恨的是他們和朝廷中的一些奸臣勾結,為虎作倀。齊國當時有一個大夫,專會使詭計,陷害忠良,他要是覺得誰不好,就叫這三個人下手除掉。所以,齊國在短短的幾年中不知有多少好人死在這三人手中。
所以當時齊國人就把這三個人稱為「三害」。後來他們三個人乾脆就到朝廷里,遇到什麼事,他們都喜歡在裡面攪和,鬧得朝廷也不得安寧。齊景公看他們有力氣,卻很信任他們,一些重要的場合就叫他們三人做衛士。
晏子當時是齊國的相國,他也有好幾次險遭這三個惡人的毒手。作為相國的他,為不能很快制伏這幫壞蛋而羞愧。
有一次,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招待他,由叔孫和晏子倆人作陪,底下站著的衛士就是這「三害」。
宴會之中,這「三害」全無禮貌,站在那裡東張西望,舞槍弄棒,根本不把客人放在眼裡。魯昭公幾次眉頭直皺。晏子實在是看不上眼,就想了一個辦法來制伏他們。
他對齊景公說:「大王,今天來了貴客,您的那棵萬壽金桃樹今年結了許多鮮桃,何不去摘上幾個來給客人嘗嘗。」
齊景公一聽,很高興,因為這棵樹是從海外傳來的,多年來只是開花,就是不結果,今年卻結了又大又紅的果子。於是他說:「快快派人去采來。」晏子吩咐下人,去將那樹上的六個桃子一齊摘來。
一會兒,六個桃子被送了上來,紅艷艷,香噴噴。
晏子當即給兩位君主各奉上一隻,他們吃了都說好。齊景公說:「真是好桃子,叔孫大夫也請品嘗一隻。」
叔孫大夫跪下道:「晏相國是我國的幾朝元老,還是請他先用吧。」
他們二人互相推讓,齊景公讓他二位各吃了一隻。現在盤子里還剩下了兩只桃子,晏子說:「我看這兩只桃子就請他們三位勇士吃,讓他們都上來說說,看誰的功勞大就請誰吃。」
齊景公覺得這個建議很有意思,就傳下令來,讓他們三人上堂來,說說各自的功勞,誰說得好,這桃子就給誰吃。
令剛傳下去,公孫接就站上來,說:「大王,我的功勞最大,有一次我陪大王去打獵,遇到一隻老虎向您撲來,我跑上前去,幾拳就打死了老虎,救了大王的命,這桃子該我吃。」公孫接上前抓起桃子吃了下去。
古冶子沖著公孫接喊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麼了不起,有一次我送大王過黃河,突然起了大風,黃河上掀起了大浪,眼看著要打翻我們所坐的船,這時候,又從河裡跑出了一隻大鱉,要傷害我們的大王,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我跳入水中,和大鱉搏殺了半個時辰,殺了大鱉,救了大王。我的功勞比你還要大,所以我更該吃這個桃子。」
齊景公說:「該吃,該吃。」古冶子將桃子吃了下去。田開疆一看一個桃子也沒有了,臉漲得通紅,說:「我曾奉命率領大軍征討徐國。我殺了徐國的大將,俘虜了五百多士兵,硬是逼得徐國投降了,後來另外兩個小國家看我們所向無敵,也歸附了我們。我這個功勞是誰也比不上的。」
晏子說:「你的功勞是很大,我也認為你應該吃桃子,但是現在桃子沒有了,只有等到明年結了新果,再來品嘗了。」齊景公說:「你的功勞的確很大,可惜你晚了一步。」田開疆本來就是個粗人,他一看自己功勞這么大,反而吃不到桃子,就手按住佩劍說:「殺鱉、打虎能算得了什麼,我南征北戰,吃盡了苦頭,到頭來,卻在國君面前丟人現眼,還不如一死了之。」說完,就拔劍自殺了。
田開疆的這一舉動把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這時忽然聽到公孫接大聲嚷道:「老田立了這么大的功勞卻沒吃到桃子,他自殺了,我們還有什麼臉面活著。」話音剛落,也拔劍自殺了。
古冶子看到他倆都倒在血泊中,於是提著劍說:「他倆為這桃子都死了,我活著有什麼意思,人家不說我貪生怕死嗎?」也自殺了。
晏子利用兩個桃子殺死了三個猛士,為齊國人除了三害,老百姓聽到後,都興高采烈,他們也暗暗佩服晏子的足智多謀。
東漢畫像石「二桃殺三士」
C. 請問「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是否真實
用現代的眼光看假的可能性太大了。故事肯定有藝術處理,但死了三人應該是真的。還說不定是被自殺的~反正也無法考證~就當寓言故事看吧。
D. 二桃殺三士典故的原因及運用
二桃殺三士 齊景公手下有三個勇士;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捷。這三個結拜為兄弟,經常對大常對大臣無禮。大臣晏嬰知道這樣下去,肯定會出問題,就一直找機會要除掉這三人。 有一天,魯昭公與大夫步孫婼到了齊國,齊影公設宴招待,晏嬰陪坐,田開疆等三人側重劍站在台下,洋洋自得,目中無人。 酒喝到一半,齊景公對魯昭公說:「我園子里種了一棵『成壽金桃』,長了30多年了,就是只開花不結果,恰好今年結了幾顆果子,我想請您品嘗品嘗。」魯昭公聽了很高興,齊景公就讓晏嬰去摘桃,一會兒工夫,侍衛端著盤子走了上來。盤子上放著六個大如碗,香氣撲鼻的桃子。晏嬰說:「還有三、四個沒熟,我就先摘了這個熟的。」 首先,晏嬰祝辭,魯昭公和齊景公各喝一杯酒,吃了一個桃子。接著齊景公說:「這桃子十分難得,叔孫大夫和晏嬰大夫,都是很有賢名的人,對國家又有大功勞,應當各吃一個。」這倆人一聽,趕緊走上前拜謝。 吃了桃子,晏嬰說:「敵國中還有兩個桃子,主公可以讓大臣們說說自己的功勞,找出兩個功勞大的,吃了這兩個桃子。」齊景公認為這主意不錯,就同意了,並讓晏嬰當評委。 公孫捷第一個走上台說:「當年我跟主公去打獵,赤手打死了一隻猛虎,救了主公一命,這功勞大不大?」晏嬰連忙說:「這個功勞很大,可以喝一杯酒,吃個桃子。 古冶子一看,跳出來說:「殺個老虎算什麼,我曾經殺了黃河裡一個妖黿,救了主公一命,你說我該不該吃個桃子?」齊誚公說:「當時若不是古將軍,我早已葬身黿腹了,古將軍蓋世奇功,飲酒吃桃,沒什麼問題。」晏嬰一聽,趕緊給古冶子倒酒遞桃。 這時,只見田開疆站在台下說:「我曾經南征北戰,殺敵無數,使諸侯震驚,推舉公主為盟主,這個功勞不知大不大?」晏嬰連忙說:「田大將軍的功勞比公孫將軍和古將軍大十倍,只是金桃已經沒有了,請大王賜給他一杯酒,等明年桃熟後再給田將軍桃子。」齊景公同意了。 田開疆一聽,熱血上沖,說:「我功勞不卻吃不上桃子,反而在兩位國君面前受這種侮辱,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到這世上?」說完就拔劍自殺了。公孫捷大吃一驚,持劍說:「我功勞小吃了桃,田史功勞大反而吃不上桃上,他死了,我又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說完也自殺了。古冶子大聲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他倆都死了,我活著也沒什麼意思。」也拔劍自殺了。 啟示 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捷居功自傲,已對齊國朝廷的安穩造成了威脅,晏嬰利用這三個人目中無人,頭腦簡單的弱點,設巧計除掉他們,為齊國立了比這三個人更大的功勞。
E. 經常說兩桃殺三士,那麼該典故出自何處都發生了什麼
這句成語,最早記載於《晏子春秋》,後來人們多把這句成語用在形容一個人詭計多端用計謀殺人上。
可能在我們現代人看來,覺得為了個桃子就自殺這件事情很奇怪,根本沒法理解,可是春秋時期的古人非常重視諾言,就連之後的劉邦殺韓信,也是重視諾言,沒有用兵刃殺韓信。
所以,那個時代的人因為這種原因自殺的情況很正常。
如果你是晏子,你會覺得自己的計謀好嗎?
F. 二桃殺三士原文
二桃殺三士是中國古代一則歷史故事,最早記載於《晏子春秋》,後演變成成語,內表示用計謀殺人。
典故出容自於《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
根據原文所述,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
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別各拿了一個桃子。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將桃子讓出並自盡。盡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別人為自己犧牲的丑態感到羞恥,因此也拔劍自刎——就這樣,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
後人以二桃殺三士一詞表示「運用計謀殺人」的涵義;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還可以發現一些古代權力分配與君王殺功臣的斧鑿。後世《梁父吟》抒發了對三位勇士犧牲的感嘆,對晏子的權謀也稍稍做了諷刺。《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講述此故事。
G. 史上關於「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是否真實
這個故事打動人的,恰恰是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風」,晏子利用三人的弱點,並內非他們的魯莽和愚蠢,恰恰是容他們的君子風度。當他們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可以用生命去彌補恥辱,這才是春秋戰國時代「士」的精神。
故事只是故事,今人很難理解古人的思維,所以用今人的思想去猜測古人是不可取的,姑且認為是真的吧!
H. 求二桃殺三士的古文翻譯
1、譯文:
齊景公有三個大力士,非常勇猛。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天下無敵的人,所以驕傲得了不得,還自己起了個美名,叫什麼「齊國三傑」。
這「三傑」叫什麼名字呢?一個叫古冶子,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接。三個人平日里耍槍弄棒,胡作非為,老百姓誰也不叫他們「三傑」,都管他們叫「三害」。哭鬧著的小孩子聽說「三害」來了,立刻就住了聲。
這時候,大夫梁丘據的勢力越來越大,因為他會逢迎國君,所以齊景公很寵信他。他又和「三害」勾結在一起,朝廷里誰都不敢惹他。晏子看到這種情況,非常憂愁。
一天,魯昭公來齊國訪問。齊景公大擺宴席,隆重地招待他。魯昭公由叔孫舍陪著,齊景公由晏子陪著,四個人坐在堂上。堂下站著那三個大力士,一個個都是神氣十足,不可一世的樣子。
晏子越看心裡越發愁,心想:要是不把他們除掉,國家早晚要亡在他們手裡。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主意,就對齊景公說:「您種了多年的那棵『萬壽金桃』,今年剛好結了果。今天貴賓來到,我想去摘幾個金桃獻給二位國君嘗嘗新,您看可以不可以?」
齊景公很高興,因為這棵桃樹是一個海外的人獻的種子,齊景公讓人培育了很多年了,可是年年只見開花,不見結果。今年風調雨順,好容易結了幾只桃,齊景公早就盼著吃桃了。經晏子一提,齊景公馬上要派人去摘。晏子說:「這桃很寶貴,我要親自去看著他們摘。」
過了一會兒,管桃樹的人跟著晏子進來了。他手裡托著個漂亮的盤子,盤子上放著六個鮮桃,香氣撲鼻,一個個都有碗口那麼大,紅得好像燒著的炭。齊景公說:「就這么幾個嗎?」
晏子說:「還有幾個,不太熟,只摘了六個。」齊景公讓晏子斟酒獻桃。晏子給魯昭公和齊景公各獻上一個桃,致詞說:「桃大如斗,天下少有;二君吃了,千秋同壽。」魯昭公吃完,不住地誇獎。
齊景公說:「這桃很難得,叔孫大夫一向賢明,應該吃一個。」叔孫舍跪下說:「我哪裡趕得上晏相國呢?晏相國協助國君,國內政治清明。國外諸侯佩服,功勞最大,這個桃應該給相國吃。」
齊景公說:「你們不必謙讓,二位都有大功,每人各吃一個桃。」兩個大臣把齊景公賞賜給他們的桃吃了。
晏子說:「盤子里還剩下兩個桃,我看由您傳個令,讓每個大臣都說說自己的功勞,誰功勞大,誰就吃桃,好不好?」齊景公說:「好,就這樣辦。」馬上傳下令去:各位大臣都把自己的功勞擺出來,讓國相評評。
話剛剛說完,公孫接腆著肚子站出來了。這公孫接什麼模樣?只見他青青的臉,好像在染缸里染過一般,兩隻眼睛像銅鈴,個頭兒差不多有一丈高,站在那裡就夠嚇人的了。
他大聲喊:「有一次我陪同國君去打獵,忽然一隻老虎向國君撲去,是我飛跑上去,幾拳打死了老虎,救了國君,這個功勞大不大?」晏子忙說:「大!大!你救了國君,這功勞誰比得上?應該吃桃。」公孫接喝了酒,扔下酒杯,拿起桃,美滋滋的,一邊啃著,一邊退了下去。
隨後,另一個大力士古冶子跳了出來,炸雷似地喊:「打一隻老虎有什麼了不起?有一次我護送國君過黃河,突然起了大風,黃河波濤洶涌,船在浪濤間顛來顛去,眼看就要翻了。這時候,只見一隻大黿(就是大鱉)從水裡伸出頭來,要傷害國君。
是我跳到水裡,不顧自己的性命,在波濤里和大黿搏鬥,打了幾個時辰,終於殺死了大黿,保護了國君。這功勞大不大?該不該吃桃?」
說完就要伸手去拿桃。齊景公忙說:「對,對,那次要不是古冶將軍殺了大黿,船肯定就翻了,還有我的命嗎?這真是天下第一功。吃桃,吃桃!」晏子忙給他一個桃,又斟了一盅酒。
第三個大力士田開疆一看桃都分完了,急了,擼起袖子,氣呼呼地跑上來大嚷:「我曾經奉命去討伐徐國,冒著生命危險,不但殺了他們的大將,還抓了五百多名俘虜,徐國投降了,連附近的郯國、莒國嚇得都歸附了我們,這個功勞誰比得上?難道我就不該吃桃嗎?」
晏子說:「你的功勞比打老虎殺黿大多了,可是桃只有兩個,已經吃完了,等明年結了桃,第一個賞給你吃,好嗎?現在只好賜你一盅酒了。」
齊景公也說:「你的功勞可以說最大,可惜你說晚了。」田開疆手按著劍把,說:「殺黿打虎算什麼!我南征北戰,赴湯蹈火,反而吃不到桃,在兩國君主面前受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麼臉站在這兒?」說完,抽出寶劍自殺了。
滿堂的人都驚呆了。
公孫接跳了出來,說:「有大功的人,沒有吃到桃,自殺了,我還活著,不是要被萬世恥笑嗎?我不能忍受這個恥辱!」說完也自殺了。古冶子馬上走出來說:「他們兩個為吃桃都死了,我還活著,人家不是要笑我貪生怕死嗎?我一個人活著太丟人了!」
轉眼間,三個大力士都死了。魯昭公看到這個情景,嚇壞了。半天才站起來說:「我聽說三位都是有名的大力士,真可惜,為了兩個桃,都死了。」齊景公嘆了口氣,低下了頭,臉色十分難看。
晏子說:「大王不要悲傷,這三位都是匹夫之勇,只知道使蠻勁,沒有智謀。」
魯昭公說:「貴國這樣的勇士還有幾位?」
晏子說:「智勇雙全,有將相之才的總有幾十人。像他們這樣的莽漢武夫,那就更多了!」
魯昭公走了以後,齊景公對晏子說:「你在魯國國君面前說了大話,總算保住了齊國的面子。可是到哪兒還能找到這樣的勇士呢?」晏子說:「我早已經給您物色好一員大將了。這個人能文能武,智勇雙全,他才是輔佐您干大事業的好幫手呢!」
齊景公聽了,就叫人把他請來。
這個人就是後來威震諸侯的田穰苴。他來了以後,齊國真的又復興起來了。
2、原文:
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見公曰:「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率之倫,內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祿。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因請公使人少饋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
公孫接仰天而嘆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開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視之,則大黿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
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誇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雖然,二子同桃而節,冶專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領而死。
使者復曰:「已死矣。」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
「二桃殺三士」典故出自於春秋晏子《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根據原文所述,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
(8)校園招聘二桃殺三士擴展閱讀:
一、成語鑒賞:
晏子本想利用的三人恃才傲物的弱點,讓彼此相互爭功,離間人心,從而削弱他們的政治威脅,並沒有想到他們會捨生取義,有如此君子風度。他們開始時比較驕傲,都看重自己的事功。
是古冶子的一番話讓另二人感到了羞恥,當他們覺得自己做錯事情時,寧願用生命去彌補恥辱,這是一種很高貴的精神。古冶子後來的舉動同樣如此。所以他們自刎之後,無論是晏子還是君王,都有悲切之意,為穩定朝野,反錯殺了三位大義將才。
二、相關典故:
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
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別各拿了一個桃子。
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將桃子讓出並自盡。
盡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別人為自己犧牲的丑態感到羞恥,因此也拔劍自刎——就這樣,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