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華德福,天津華德福學校長期招聘教師,請到58同城上搜索關鍵字「天津華德福學校」查找信息和聯系方式。
58效果好嘛?
⑵ 華德福與蒙氏,哪個好
幾乎不再熬夜的我今天忍不住熬個夜,而且還是在建園的忙碌階段。 今天看到胡萍老師寫了一篇關於芭學園的文章,我忍不住跑去評論了,現將評論內容整理如下: 在深入接觸華德福教育之前,大李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樣(之後就是某某華德福老師了,而且不止一位,全是老太太們。當然,對大李還是很喜歡,只是我職業道路上的偶像換了而已)。因為,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象大李那樣的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大李的書我都看了,非常適用,由於大李工作的用心,案例非常豐富,對家長們非常有益。胡老師我也知道,也經常看《善解童貞》。只是,我實在是忍不住想說幾句,可能讓胡老師和大李都不舒服,但如果不說我也不舒服。在今年的華德福教師華語大會上,老師講到,如果一個教育工作者對一種教育理念沒有吃透就談融合談本土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在四年多以前就接觸華德福,兩年多以前開始在成都參加各種華德福的培訓,一年以前決定做華德福。在我決定做華德福時,我跟張俐老師面談過,她問我是否決定做純粹的華德福,我當時猶豫了很多秒,其實,那時我都不確定我是百分百喜歡華德福。當我再三思考點頭表示決定後,張老師說我很猶豫。是的,因為,我覺得我象大李一樣,我不認為哪種教育一定是最好的,蒙氏數學我喜歡,瑞吉歐的課程讓我感動得曾經蒙生了去瑞吉歐學習取經,華德福那柔軟直抵人心的教室環境以及適合孩子的大自然更令我心動不已。所以,我曾經也融合。但是,融合了一年,感覺很累。我感覺是有一根主線在那裡,但如果何生出枝結來,也就是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活動(課程)才是最符合孩子成長要求的才是最符合自己心中的所謂的理念的——我在做的過程中越來越感覺到茫然。是的,不得不承認,我喜歡蒙氏數學,我喜歡瑞吉歐,但是,沒有一種理念會象華德福教育那樣認真地組織培訓和考核,同時,到自己的園里來指導我們辦學。不,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有,那就是那些培訓老師帶給我們的力量,給我們培訓的老師至少也是任華德福老師十年以上的(印象中只有一個手工老師是只做了八年的華德福教師),有很多二十年左右,更有厲害的,三四十年,還有的老師自己的父母就是華德福的,自己的孩子孫輩也是,我非常感動,有一種教育如此地牽動人心和家庭;有一種教育會讓很孩子從小就樹立了當這種理念之下的老師的理想;有一種教育讓那麼多從事這種教育工作幾十年的老人來中國認真細致地教我們如何將這種教育做下去。· 所以,我想,如果大李參加華德福的三年制培訓,或者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那樣接觸華德福十年二十年再談本土化,我相信她一定能將這種教育的優勢發揮得更好對孩子們更有意義。不過,更大的可能或許是,如果大李學了這么多年後,她很可能想一輩子都做華德福教育了。華德福教育博大精深,我經常思考,如果我做一輩子,我能學通不?不,我不太敢相信我能。有人問我為什麼不讓孩子讀讀經學學蒙氏,我說等我學一些年的華德福後能感覺到不是我期待的了我不喜歡了能結合時再結合吧。但我分明發現,我越學越喜歡,越學越發現這種教育的科學與系統性。華德福教育,提供給孩子的一切都是有理論依據的,這讓我們為人師者不茫然。能夠融合的人,一定是把各種教育的精神全部吃透了的人。上次培訓時,有一位維也納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的伊麗莎白老師,她的父母就是華德福人士,她從小就接受華德福教育,她除了大學以外接受的全是華德福教育,大學畢業後就任華德福老師,她的女兒也是華德福老師,她的幾個孫子外孫目前也在華德福學校上學。在培訓中的分享時光,她專門師講過蒙氏與華德福其實是矛盾的,她說,蒙氏教具是具形的,需要專注,為的是學到技能技巧,不喜歡(不希望)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擺弄教具。在擺弄中讓孩子放棄幻想,為的是學到技能技巧。這種教育培養的不是有創造力的人而是智性的人,不是全人教育。我們既要有清晰的思考,還要有想像力。從兒童的發展進程來看,兒童在生命之初是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之中的,我們不能通過教育的方式去幻醒孩子。 其實,蒙氏和華德福這兩種教育,從本質上來看,應該是矛盾的。但如果在融合過程中,做到形似是非常容易的,況且兩種教育的「形」都是那樣地突出。 我看到胡老師說華德福幼兒園沒有積木,不知道她是如何誤會了,華德福幼兒園是有積木的,而且建議老師自己親手做,甚至和孩子一起做,用的都是粗粗細細的樹干樹枝截斷打磨好的,這種積木更富有生命力,孩子拿在手上會更有感覺。 有的人受不了沒有眼睛鼻子的布娃娃,我以前也不明白,而且也感覺怪怪的——這可能也是我最初不太喜歡華德福的原因。在考慮做華德福前,我專門帶女兒到一華德福孩子家裡去玩,專門觀察女兒對這種娃娃的反應,結果女兒很喜歡。 華德福幼兒園都會演偶戲,孩子們也會用布娃娃做游戲。如果這些娃娃都有眼睛鼻子,那麼娃娃就會有單一的表情,就不能在整個演戲的過程中讓這個娃娃演繹出各種表情來——這確實留給孩子們想像的空間。 華德福教育是我所了解到的最關注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最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教育——這讓很多對其了解比較多的人沒法不喜歡。 有人提到,華德福教育不適合男孩,但其倡導的天人合一對男孩的成長其實更有益,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男孩成長的大環境並不好的情況下。 有人說,華德福教育是外國的,不適合中國。差矣!我有一次特別感動,感動的是華德福老師給我們上課時講,華德福教育就是要你去發掘你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華德福教育來自於德福,但它在世界各地都在教當地的人們如何在華德福理念的指導下把自己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熱愛自己民族的人無法不感動於這一教育理念。 其實,因為我在了解和實踐華德福教育,因此我認為它最好,也因為認為它最好,才會堅定地將其實踐下去。這其中的前提是,我沒有更多的意願去了解其他的教育。聽華德福的老師們講,在國外的很多蒙氏園也做得非常好,他們覺得也非常不錯。瑞吉歐這種教育應該是非常吸引人的,是很適合兒童的一種教育,但是沒有相關的培訓,沒辦法掌握其理念的精髓並加以運用。
⑶ 如何看待華德福教育兼談主流教育的弊端
現今社會發來展如此迅速,又是如源此復雜,教育也是復雜的。從來也是因人而異的,沒有全能的、簡便的、速效的方法,也沒有最完美的方法。
這個年頭,因為信息的膨脹,或者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都是被威逼利誘的,所以現在大多數成人已經厭倦了學習,一看到太多的文字,就厭煩,不想看,喜歡看點娛樂的八卦的消遣的奇談怪論心靈雞湯等等。這就是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沒有在情感、意志、思考上取得平衡,只是盲目為學習為名次為分數為家長而學習,所以現在大都喪失了學習意志力,喪失了真正的好奇心,或者習慣了學院式的概念學習。
⑷ 加拿大華德福高中怎麼樣
華德福教育把人生目標放在比考大學、找好工作更高的位置上生活不是高中畢業以後才開始的,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准備好迎接生活的挑戰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環境中,華德福教育提供了一種明智的選擇什麼是華德福教育?華德福教育(WaldorfEcation)是起源於德國、在世界各地已有80多年實踐歷史的一種完整而獨立的教育體系。目前中國大陸有4個人到英美等國學習過華德福教育課程,其中北京的吳蓓放棄了大學教師的職業成為宣傳華德福教育的自由職業者,成都的黃曉星、張俐和李澤武在成都郊區創了中國第一所華德福幼兒園和華德福學校。那裡有十幾個學生,還有十幾個邊工作邊學習的志願者。志願者們來自全國各地,共同點是「我們喜歡華德福」。但是,當我問及什麼是華德福教育時,答案卻是豐富多樣的:華德福教育是注重人的頭、心、手的整體發展的教育。是尊重不同文化和個體,注重人的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是真正開放的、沒有教條的教育。是倡導尊重孩子的人格獨立的教育。是全面和諧的人的教育。是保護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成為孩子的教育。是崇尚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諧發展的、藝術化的教育。華德福教育幫助孩子准備面對生活的挑戰和自己的成長。華德福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華德福學校的學生都不使用教科書,每個年級的學生都在老師的指導下編寫自己的教材,配上插畫、圖表和標本等。華德福學校的環境教育是融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的,每一所華德福學校都有農場,學生每天都有戶外活動,每周都有園藝活動……目前中國大陸出版了4本有關華德福教育的書:獲得華德福教育碩士學位的黃曉星的《邁向個性的教育》,到廣西農村實踐華德福教育的德國青年盧安克的《與孩子的天性合作》,當了13年鄉村教師的李澤武的《我到英格蘭學師范》和吳蓓的《英格蘭的落葉》。看了他們的書,我更想去成都看看——華德福學校什麼樣?坐落在成都城郊、被農田和綠樹環抱的這個院落,有鞦韆、沙坑、水塘、花壇,有小狗跑來跑去,有木工房、圖書室,教室里有一台鋼琴,沒有電視,電腦也只供老師們使用。乒乓球台和餐桌就放在四面通風的一個大木棚子里,吃完飯老師和學生都要自己洗自己的碗。圍牆外有菜地,邊上的垃圾堆分成可以用來堆肥的有機物和廢棄物。廁所很乾凈,裡面有一個裝滿水的大桶,需要用水瓢舀水沖廁所———總之,不太像一個我們印象中規規矩矩的學校。想參觀幼兒園時我被拒絕了,因為正好是孩子們的自由玩耍時間,老師不希望孩子們被陌生人打擾。那就去聽聽小學的課吧。小學部一共有6個孩子,都在三、四年級的年齡段,於是就混編成了一個班。李澤武先收昨天的數學作業,既不表揚誰做得好,做錯了的同學也只是糾正而不批評。讀古詩《木蘭花》時孩子們大聲吟讀,有的搖頭晃腦,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簡直就唱了起來,那就上音樂課吧。會彈鋼琴的菊子主動要求伴奏,每個孩子都選擇一樣打擊樂器,和著旋律輕輕地敲、大聲地唱,歌聲在教室里快樂地回盪。唱了歌還要跳舞,學生、老師、聽課的志願者和家長都來跳,圍成圓圈,唱著英語課上學過的歌謠,前行,後退,你鞠躬,我還禮,好不快樂!英語課由黃曉星上,一開始大家都站著,一邊做動作一邊背英語歌謠,聲音由小而大,反復多次。然後唱歌,句式一樣,每個孩子可以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用不同動物的叫聲來輪流替換歌詞。唱夠了,到黑板上來寫寫歌里唱到了哪些動物?有兩個孩子不肯去,他也不勉強,丟一個粉筆頭過去,就在桌子上寫吧。整個過程黃曉星一直充滿激情,而且幾乎全是用英語和孩子們交流,孩子們都聽得懂,但其中一個男孩從不回答問題,集體念時也只是小聲嘟囔。課下一問,黃曉星認為孩子其實能很快適應雙語教學環境的,但是他媽媽老是當著孩子的面說「他跟不上的」,給了孩子很不好的暗示。今天的數學課要學習錢的計算,怎麼學?買菜去!先去食堂問問師傅需要什麼菜,李澤武領著孩子們拎著菜籃子直奔附近的農貿市場,回來時每個孩子在本子上寫下自己買了什麼菜,各自多少錢,一共多少錢,然後畫上美麗的花邊和圖案,一頁課本就這樣完成了。沒有教科書,是華德福學校的特色之一。李澤武介紹說,比如四年級的地理課,可以讓每個學生先從自己的床的位置開始,把自己的家、學校和周圍的地理位置畫出來,再擴展到本鎮和本縣或本市。最後,每人都製作一份介紹當地的地形、氣候和人物風情等的導游地圖和導游小冊子。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製作教材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學習變成一個創造的過程。
⑸ 北京華德福學校在什麼位置
南山起步最早,現在運行的也平穩,樂知次之,春之谷暫時問題比較多,現在的5年級原有的15個孩子僅僅留下4個,4年級原有的29個孩子現在留下了12個,其中6-8個是家長在春之谷工作
⑹ 華德福教育在中國是否行得通
」 —— 一念行者 晚上接到一位朋友電話,她前些天去成都華德福學校參加了師資培訓,有些感受要與我分享。她說自己在去成都之前,對華德福充滿信心,自己也豪情萬丈,願意全身心地參與到華德福教育的推廣中來,然而,在成都培訓課程還沒結束,自己就開始打退堂鼓,對這種教育在中國是否行得通產生了許多懷疑。 這是一個好問題。電話里我和這位朋友分享了我的認識,意猶未盡,現通過文字再將我的看法與更多朋友分享。 我提醒這位朋友,華德福教育理念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話,叫做:「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逐漸清醒入世的過程。」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一是「入世」;二是「清醒」入世;三是「逐漸」清醒入世。 辦學,教書育人,就是為「入世」作準備的——這幾乎是這個地球上所有基礎教育的共同目的,偶爾也有例外,據說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辦的學校,過於強調空性,畢業出來的學生好像與世俗社會不太相適應。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一般情況而言是被動的,業力所感,身不由己。而從幼童長大,步入社會,大多數情況下是糊里糊塗、不知不覺的狀態,談不上「清醒」入世。我自己當年就是如此。梁漱溟先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說人生大體分三種態度:一是「逐求」,對外在的事物貪求,別人是物慾橫流,你也就隨波逐流,名利權色,一個也不能少,看看我們周圍,不少人是屬於這種人生態度。梁先生說自己曾經也是這般,直到20歲兩度自殺。為何自殺呢?梁先生說因為「厭離」,這是第二種人生態度,覺得這個紅塵世界臟,開始厭倦以往的生活,生了「出離心」。梁先生抱持這第二種態度活到29歲,覺得不對,又轉身回來,積極入世,開始實踐第三種人生態度,叫做「鄭重」。一個「鄭重」的人也在追求,而且比第一種人生態度還要努力,但因為他的「我」小了,所以這樣的人比較難搞,軟硬不吃,不好糊弄。有一句老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說的就是這個「鄭重」。其實,「鄭重」進取就是「清醒」入世。只是一般情況下,似乎都要經歷這樣否定之否定的轉化過程。 華德福教育的理論基礎「人智學」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提出:除了生下來父母給了你一具肉身(類似礦物的生命體),還有三個生命體(以太體,類似植物的生命體;星芒體,類似動物的生命體;自我意識體,只有人才具有的生命體)需要以7年為一個周期,逐漸孕育成熟,不應人為破壞其自然生長,否則一個人身心靈的發展會不均衡。這四個生命體的說法也不是斯坦納獨創,古希臘畢達格拉斯學院就有,只是斯坦納將這套生命的學修體系闡述得很清晰,使得人們可以在教育及其他諸多領域中具體運用。而我們所知道的其他各種生命教育體系比較忽略在人的未成年階段的學修次第,沒有和孩子的天性合作。譬如,藏傳佛教中對轉世活佛的教育培養,是非常系統和完備的,老師一定是具格的上師,學生的根器也非同一般,但七八歲送進寺院,學的東西很豐富,惟獨遺憾的是忘了他是一個孩子。西方的電影和小說里就有反映這個主題的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個問題也很明顯。前日夜間去一私塾拜訪,私塾的老師談到《弟子規》的重要,說因為中國人本性活潑,不守規矩,所以要從小約束,而西方人本性拘謹,注重理性,所以從小比較放任。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觀點,但它是錯誤的。心,乃人之根本,沒有中國人的心和西方人的心之分。不僅沒有中西方之分,人的心識,除了人獨具的「自我意識」之外,還能與動物、植物和礦物溝通,萬物同緣,同體大悲。從宋明理學之後,中國人的教育越來越死板和僵化,陽明先生是這個歷史大滑坡過程中泛起的一個小小浪花,但生不逢時,難以為繼。所以,歷史留給我們一個印象:學習中國文化都是要板起面孔,正襟危坐才行。這是一個大誤會!我們要與中國文化的法脈接通,應該以陽明先生為跳板,直接跳到中國文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去,那裡有活潑潑的生命之學,她與華德福教育一樣是可以真正滋養你的慧命的。多少志士仁人也曾呼喚「少年之中國」,用意也正是如此,我們重視並學習中國文化,不能去揀那些中國文化的裹屍布,而是要找到中國人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是什麼?無需外求,就是你冷暖自知的那個本心啊。 這位打來電話的朋友說華德福教育的實踐是危險的,她卻沒有看出主流教育脫離了生命之學是多麼誤人。我用另一位朋友的《答讀者問》來作為本文結尾吧: 我們對待自己的小孩教育那麼重視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我們擔心如果我們小孩現在的教育趕不上別的小孩時,他們會被社會所淘汰,你確定真是那樣嗎?社會從沒淘汰過任何人,只不過在不停地改變著他們知見和判斷。我們整個人生生命的問題決不在外部,在內部。並不是現代教育出了問題,是人心出了問題。教育的問題也是人心問題的反應。所以改造教育的重點還在人心而不是教育本身。
⑺ 什麼樣的學校能稱之為華德福學校
華德福教抄育,簡單地說是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體和心靈整體健康和諧發展的全人教育,體系主張按照人的意識發展規律,針對意識的成長階段來設置教學內容,以便於人的身體、生命體、靈魂體和精神體都得到恰如其分地發展。
每一所華德福學校或幼兒園都有一個有機農園,不同的學校,條件不一樣,農園的大小也各不同。在城裡頭的華德福學校,有的農園小的只限種些花、菜、香草、少量的漿果灌木,養些雞、兔之類的小動物;在城郊或鄉下的華德福學校佔地面積都較大,還可種些穀物,養蜂,或養些羊、牛、馬、驢等較大的動物,有的學校甚至還擁有一片森林或一個附屬農場。
⑻ 天津有沒有華德福學校
天津貌似還沒有吧。除了華德福幼兒園,還有華德福學校,它是八年一貫制,包括小學和初中。具體可以參詳《學校是一段旅程》,裡面華德福教師手記,敘述了這八年的教育。
⑼ 華德福教育將給中國帶來什麼
華德福教育把人生目標放在比考大學、找好工作更高的位置上 生活不是高中畢業以後才開始的,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准備好迎接生活的挑戰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環境中,華德福教育提供了一種明智的選擇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華德福教育(Waldorf Ecation)是起源於德國、在世界各地已有80多年實踐歷史的一種完整而獨立的教育體系。目前中國大陸有4個人到英美等國學習過華德福教育課程,其中北京的吳蓓放棄了大學教師的職業成為宣傳華德福教育的自由職業者,成都的黃曉星、張俐和李澤武在成都郊區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華德福幼兒園和華德福學校。那裡有十幾個學生,還有十幾個邊工作邊學習的志願者。志願者們來自全國各地,共同點是「我們喜歡華德福」。 但是,當我問及什麼是華德福教育時,答案卻是豐富多樣的: 華德福教育是注重人的頭、心、手的整體發展的教育。 是尊重不同文化和個體,注重人的個性化發展的教育。 是真正開放的、沒有教條的教育。 是倡導尊重孩子的人格獨立的教育。 是全面和諧的人的教育。 是保護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成為孩子的教育。 是崇尚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諧發展的、藝術化的教育。 華德福教育幫助孩子准備面對生活的挑戰和自己的成長。 華德福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華德福學校的學生都不使用教科書,每個年級的學生都在老師的指導下編寫自己的教材,配上插畫、圖表和標本等。 華德福學校的環境教育是融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的,每一所華德福學校都有農場,學生每天都有戶外活動,每周都有園藝活動…… 目前中國大陸出版了4本有關華德福教育的書:獲得華德福教育碩士學位的黃曉星的《邁向個性的教育》,到廣西農村實踐華德福教育的德國青年盧安克的《與孩子的天性合作》,當了13年鄉村教師的李澤武的《我到英格蘭學師范》和吳蓓的《英格蘭的落葉》。看了他們的書,我更想去成都看看—— 華德福學校什麼樣? 坐落在成都城郊、被農田和綠樹環抱的這個院落,有鞦韆、沙坑、水塘、花壇,有小狗跑來跑去,有木工房、圖書室,教室里有一台鋼琴,沒有電視,電腦也只供老師們使用。乒乓球台和餐桌就放在四面通風的一個大木棚子里,吃完飯老師和學生都要自己洗自己的碗。圍牆外有菜地,邊上的垃圾堆分成可以用來堆肥的有機物和廢棄物。廁所很乾凈,裡面有一個裝滿水的大桶,需要用水瓢舀水沖廁所———總之,不太像一個我們印象中規規矩矩的學校。 想參觀幼兒園時我被拒絕了,因為正好是孩子們的自由玩耍時間,老師不希望孩子們被陌生人打擾。那就去聽聽小學的課吧。 小學部一共有6個孩子,都在三、四年級的年齡段,於是就混編成了一個班。李澤武先收昨天的數學作業,既不表揚誰做得好,做錯了的同學也只是糾正而不批評。讀古詩《木蘭花》時孩子們大聲吟讀,有的搖頭晃腦,有的手舞足蹈,有的簡直就唱了起來,那就上音樂課吧。會彈鋼琴的菊子主動要求伴奏,每個孩子都選擇一樣打擊樂器,和著旋律輕輕地敲、大聲地唱,歌聲在教室里快樂地回盪。唱了歌還要跳舞,學生、老師、聽課的志願者和家長都來跳,圍成圓圈,唱著英語課上學過的歌謠,前行,後退,你鞠躬,我還禮,好不快樂! 英語課由黃曉星上,一開始大家都站著,一邊做動作一邊背英語歌謠,聲音由小而大,反復多次。然後唱歌,句式一樣,每個孩子可以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用不同動物的叫聲來輪流替換歌詞。唱夠了,到黑板上來寫寫歌里唱到了哪些動物?有兩個孩子不肯去,他也不勉強,丟一個粉筆頭過去,就在桌子上寫吧。整個過程黃曉星一直充滿激情,而且幾乎全是用英語和孩子們交流,孩子們都聽得懂,但其中一個男孩從不回答問題,集體念時也只是小聲嘟囔。課下一問,黃曉星認為孩子其實能很快適應雙語教學環境的,但是他媽媽老是當著孩子的面說「他跟不上的」,給了孩子很不好的暗示。 今天的數學課要學習錢的計算,怎麼學?買菜去!先去食堂問問師傅需要什麼菜,李澤武領著孩子們拎著菜籃子直奔附近的農貿市場,回來時每個孩子在本子上寫下自己買了什麼菜,各自多少錢,一共多少錢,然後畫上美麗的花邊和圖案,一頁課本就這樣完成了。 沒有教科書,是華德福學校的特色之一。李澤武介紹說,比如四年級的地理課,可以讓每個學生先從自己的床的位置開始,把自己的家、學校和周圍的地理位置畫出來,再擴展到本鎮和本縣或本市。最後,每人都製作一份介紹當地的地形、氣候和人物風情等的導游地圖和導游小冊子。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製作教材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學習變成一個創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