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者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哪些规定
第二十六条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卫生、营养等食品安全要求有关的标签、标志、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三)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四)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五)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七)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八)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十一)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十二)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十三)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以上供参考。
B. 分子生物学与食品安全的联系
基因芯片(gene chip) 技术是20 世纪90 年代兴起的前沿生物技术,它可以将生物学中许多不连续的分析过程,移植到固相的介质芯片上,并使其连续化和微型化。这对传统生物技术,如检测、DNA 杂交、分型和测序技术将是重大的创新和飞跃。由于它横跨生命信息、生物物理等众多的研究领域,涉及生命科学、化学、计算机学、生物信息学等诸多自然学科,故已成为当今多学科交叉、综
合的研究热点。基因芯片技术虽然仅有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在生物学的诸多领域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诱人的前景。许多人认为基因芯片技术可以与单克隆抗体、PCR 技术、重组DNA 技术相媲美。针对DNA 分析的芯片又称DNA 芯片或基因
芯片, 根据核酸分析过程中的3 个主要步骤,DNA 芯片分为3 类:用于核酸样品制备的DNA芯片、用于核酸片段扩增反应的DNA 芯片和用于基因检测的DNA 芯片,后者又称微阵列,即DNA芯片。本文对基因芯片在食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1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食品致病菌的技术原理
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是将各种基因寡核苷酸点样于芯片表面,微生物样品DNA 经PCR 扩增后制备荧光标记探针,然后再与芯片上寡核苷酸点杂交,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某些特定微生物 。
2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2. 1 致病菌在食品中的危害
食品在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容易受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因此食品卫生检验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这些致病性微生物的存在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2. 2 常规方法检测食品中致病菌的不足
目前,国内外对食品微生物中病菌的检测包括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沙门氏菌等,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生化培养检测法、探针杂交、PCR 法。传统方法是采用细菌培养、生化鉴定与血清分型,由于操作简单、经济而被广泛采用,但检测时限长(一般要1~2 周) ,效率低、灵敏度不高。探针杂交和PCR技术准确、灵敏、快速( PCR 2~4 h ,探针杂交需要的时间稍长一些) ,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国内外关于这2 种技术在医学微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但PCR 法由于假阳性影响及检测成本昂贵而在应用中受到限制;探针杂交操作繁杂、检测时限长,因此这两种技术并没有真正在实际检测中得到大量应用。可见常规检测方法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已经不能满足快速检测的要求,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食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因此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开发快速检测致病菌的方法,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3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食品中的常见致病菌
1996 年,世界上第一块商业化DNA 芯片的问世,标志着基因芯片技术进入广泛研究和应用的阶段[2 ] ,该技术具有传统的检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 ] : ①基因芯片可以对食品中的致病菌
实行高通量和并行检测,一次实验即可得出全部
检测结果; ②操作简便快速,整个检测在几小时内
即可得出检测结果; ③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随着
基因芯片检测食品中致病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
善,将广泛应用于出入境、食品安全指标、突发事
件等致病菌的检测,食品安全必将得到进一步保
障,并且将对整个食品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立广兴制备了地
高辛标记的空肠弯曲菌探针,北京医院临床检验
中心的杨华卫等研制了2 种以生物素标记对结
核分支杆菌特异性的DNA 探针[4 ] ; 李君文等[5 ]
应用基因芯片检测水中常见致病菌:可对水中致
病菌实行高通量、并行检测,一次实验即可得出全
部结果;靳连群等[6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肠道
中的致病菌。结果显示制备的基因芯片能够检测
出沙门氏菌、志贺菌、葡萄球菌等。对于未知菌落
利用基因芯片能够在3 h 完成对未知菌属的鉴
定;南开大学王磊教授[7 ] 承担的“致病肠道细菌
—志贺氏菌检测基因芯片研制项目,近日取得重
大进展,该项目针对不同种志贺氏菌特异基因及
其探针已申请专利12 项。利用基因芯片检测食
品中志贺菌的时间已由传统检测方法的6 d 缩短
到了几小时。
Borucki 等[8 ]构建的混合基因组微阵列可准
确鉴别各种近缘单核增多李斯特菌分离物;
Volokhov 等[9 ]通过单管复合体扩增和基因芯片
技术检测和鉴别6 种李斯特菌;Call 等[10 ]通过分
析E. coli O157 : H7 的Shiga 样毒素Ⅰ,Shiga 样
毒素Ⅱ及溶血素A ,发现基因芯片可准确检测各
种E. coli O157 :H7 分离物。J ack[11 ]等通过设计
通用引物扩增细菌核糖体16S rRNA ,并将扩增
产物与含有探针的低密度芯片进行杂交,从而直
接检测鉴定微生物。Wilson 等[12 ]采用病原体诊
断区基因扩增和20 寡核苷酸藻红素标记探针,开
发出一套多病原体识别微阵列,可以准确识别18
种致病性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 4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食品致病菌的程序
2. 4. 1 PCR 扩增引物及基因芯片探针设计 细
菌间16S rRNA 保守性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比
其他基因演化得慢,被冠之以细菌分类的“化石”。
但细菌的16S rRNA 保守性又是相对的,在16S
rRNA 基因中既有序列一致的恒定区,也有序列
互不相同的可变区,恒定区和可变区交错排列。
因此可以在16S rRNA 恒定区设计PCR 引物,用
一对引物就可以将所有致病菌的相应基因片段全
部扩增出来,可在可变区设计检测探针并制作基
因芯片。
2. 4. 2 制备芯片 对芯片的介质表面进行氨基
化、硅烷化或二硫键修饰处理是基因芯片技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13 ] 。利用基因芯片点样仪,将引物
及探针DNA 分子点涂在经过修饰的玻片等载体
上,即制成芯片。DNA 芯片的制作有几种不同的
方式: ①芯片外合成制备芯片,如化学喷射法和接
触式点涂法[14 ] ; ②原位合成制备芯片,如高压电
喷头合成法[15 ]和光引导原位合成法[16 ] 。所用寡
核苷酸均先已合成完毕,再固定于载体上。所用寡核苷酸均是在载体上被合成与固定,使成芯片。
芯片制备好后,便可用于检测食品中未知致病菌。
2. 4. 3 待测食品致病菌样品处理 待测致病菌
样品在培养后进行裂解, 提取致病菌的模板
DNA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扩增,对扩增出
来的产物进行荧光标记。再用2. 0 %琼脂糖凝胶
电泳检测,得到的荧光标记产物可用于杂交试验。
2. 4. 4 杂交 将扩增后并已标记的待测致病菌
DNA 标品滴加于基因芯片上,与芯片上的特异性
DNA 进行杂交。被检测的致病菌如果存在,其
DNA 便与芯片DNA 杂交成功,经洗涤晾干后,进
行结果分析。
2. 4. 5 结果检测与分析 采用芯片扫描仪,如荧
光扫描仪、共聚焦显微镜等进行检测,根据荧光的
有无及强弱来确定被测致病菌是否存在。
3 基因芯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基因芯片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快速、准
确、灵敏等优点,又能同时平行检测大量样本,但
是目前还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亟待解决: ①目前
的基因芯片一般都采用荧光标记技术,使得基因
芯片检测不仅需要昂贵的芯片制作系统,而且需
要昂贵的激光共聚焦扫描仪,高昂的价格严重限
制了这种芯片技术的普及应用; ②操作复杂、费
时,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这也是限
制其普及应用的障碍之一; ③在样品目标物放大
反应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样品污染,也会影响到检
测信噪比,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生物传感器吸附样
品加以避免,并结合半导体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
发光技术提高其灵敏度; ④生物芯片微细制备技
术以及如何提高生物芯片微阵列的密度也极大地
限制了该技术的市场需求,相信随着这些技术进
一步完善,基因芯片技术完全可能成为21 世纪最
具活力的技术之一。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致病菌检测中是一个全
新领域,国外已开始食品致病菌检测芯片的研究,
但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而在国内,该领域仍处
于初步摸索阶段。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食品中致病
菌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标准化、商品化,人们可望
在一张芯片上检测到几乎所有致病菌,实现真正意义上致病菌检测的技术革命。
参考文献:
[ 1 ] Stears RL , et al . Trends in microarray analysis[J ] . Nat Med ,
2003 ,9 (1) :140 - 145.
[2 ] Gall M ,Labadie J ,Brock P , et al . Light2directed synthesis of
high density oligonucleotide arrays using semiconct photore2
sis[J ] . Pro Natl Acad Sci USA ,1996 ,20 :13 555 - 13 560.
[ 3 ] Jordan B. Large2scale expression measurement by hybridization
method :from high2density membranes to DNA chips [J ] . Jap
Biochem Soc ,1998 ,24 :215 - 218.
[4 ] 王元平,吴清平,张菊梅,等.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卫生
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 ]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 ,12 (2) :
254 - 255.
[5 ] 李君文,晁福寰,靳连群,等. 基因芯片技术快速检测水中常
见致病菌[J ] .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 ,36 (4) :238.
[6 ] 靳连群,李君文,晁福寰,等. 基因芯片检测肠道中致病菌技
术的建立和应用[J ] .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 ,22 (1) : 24 -
26.
[7 ] 信息荟萃. 天津致病菌检测基因芯片项目申请12 项专利
[J ] . 上海医药,2003 ,24 (6) :288.
[8 ] Borucki Mk , et al . Discrimination among Listeria monocyto2
genes isolates using a mixed genome DNA microarray[J ] . Vet
Microbiol ,2003 ,92 :351 - 342.
[ 9 ] Volokhov D , et al . Identification of Listeria species bymicroar2
ray2based assay[J ] . J Clin Microbiol ,2002 ,40 :4 720 - 4 728.
[10 ] Call DR , et al . Detecting and genotyp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 :H7 using multiplexed PCR and nucleic acid microarray
[J ] . Int J Food Microbiol ,2001 ,67 :71 - 78.
[11 ] Jack S , Dougles RC , Fred JB , et al . Direct detection of
16srRNA in soil extracts by using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s
[J ] . App. Env. microbiol ,2001 ,67 :4 708 - 4 716.
[12 ] Wilson WJ , et al . Sequence2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f 18 patho2
genic microorganisms using microarray technology[J ] . MolCell
Probes ,2002 ,16 :119 - 127.
[13 ] 孙啸,王晔,张晓莉,等. 基因芯片设计及数据分析软件系统
[J ] . 东南大学学报,2000 ,30 (5) :1 - 6.
[14 ] Schena M , Shalon D , Heller R , et al . Parallel human genome
analysis :microarraybased expression monitoring of 1 000 genes
[J ]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1996 , 93 : 10 614 -
10 619.
[15 ] Blanchard AP , Kaiser RJ , Hood L E. High density oligonu2
cleotide arrays[J ] .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1996 ,11 : 687
- 690.
[ 16 ] McGall G,Labadie J ,Brock P , et al . Light directed synthesis of
high density oligonucleotide arrays using semiconctor pho2
toresists[J ]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6 ,93 : 13 555
- 13 560.
C. 生物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就业方向
食品类公司(厂)
食品监督部门
食品检验检疫单位
大型餐饮业企业
D. 食用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吗
现代生物技术涉及到食品安全的主要就是转基因食品了,所谓的转基因食品即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有:①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产物的营养学评价(包括:营养促进或缺乏、抗营养因子等)、毒理学评价(包括免疫毒性、神经毒性、致癌性、繁殖毒性等)以及是否有过敏源;②外源基因水平转移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如标记基因转移引起的胃肠道有害微生物对药物的抗性等;③未预料的基因多效性所引发的不良后果,如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及插入基因产物引发的下游基因转录效应而导致的食品新成分的出现,或已有成分含量减少或消失等。当然评价指标还应包括其他一些内容。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通过对商品化的转基因食品植物的安全研究证明,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性极小。人们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绝大部分DNA已经降解,并在肠道中失活,极小部分(<0.1%)的DNA转移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在特例中需考虑。对杀虫晶体蛋白Bt而言,因它只作用于鳞翅目昆虫,对哺乳动物、鱼类及非鳞翅目昆虫无作用。有些蛋白已知为抗营养因子(如外源凝集素和蛋白酶抑制剂),由于食品加工可减少或消除这些毒性物质,因此含这类毒性物质的食物生吃时有毒,但经适当加工后则是安全的。在下列情况下转基因植物食品可能产生过敏性:1.外源基因编码已知的过敏蛋白。2.基因源含有过敏蛋白。如Nebraska大学证明,表达巴西坚果2S清蛋白的大豆有过敏性,这是迄今已知转基因植物未被批准商业化的惟一例子。3.转入蛋白与已知过敏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免疫学上有明显的同源性。4.转入的蛋白属某类蛋白的成员,而这类蛋白家族中的有些成员是过敏蛋白。
现在还是尽量选择非转因食品,因为非转因食品更安全一些。
E. 致病微生物的食品卫生
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当然也排在中国食品安全的第一号。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回顾一下上世纪80年代上海因为生吃毛蚶引起30万人甲肝流行,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世界记录,国际很多参考教科书都引用了上海甲肝爆发事件。尽管甲肝不容易死人,但30万人致病怎么不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呢?食品安全问题的定义“有毒有害物质”“引起危害”都有了。我们还有大肠杆菌,O157:H7,2001年江苏安徽等发生2万人中毒,177人死亡,卫生部没有接到报道。沙门氏菌每年都会引起的数以百人的中毒事件爆发。
食品生产是一个时间长,环节多的复杂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作为原料来源的活体就可能带有致病性微生物;在加工过程中原料之间的交叉污染;加工者携带的致病性微生物也可能进入食品;在销售中会通过器具和其它途径污染致病性微生物。总之,与食品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致病性微生物都可能污染食品。这是一个复杂的致病性微生物群体,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它们逐一检查是很难做到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徒劳的。有检验意义的是能引起人类疾病和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常见的有:沙门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志贺氏菌、禽流感病毒、黄曲霉菌及病毒、口蹄疫病毒等。
F. 食品生物技术是什么样的专业
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应用的一个学科。
它包括了食品发酵和酿造等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来改良食品原料的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如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分子的进化工程等。
(6)食品安全生物公司招聘销售扩展阅读:
研究方向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在基本解决食物供应问题的同时,食物的安全卫生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地区和国家频发恶性事件,食品安全已变得没有国界,世界某一地区的食品问题很可能会波及全球,从而对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带来巨大影响。
研究内容
(1)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改善食品原料农产品的品质和提高产量;
(2)利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产用于农产品保鲜的“绿色”抗氧化剂、防腐剂等;
(3)通过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分子进化工程使食品加工工艺高效化,提高食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以及提高食品的保健功能;
(4)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减少食品的损失、提高食品质量管理的效率和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5)通过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处理废弃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
G. 请问中山大学食品安全生物学招学硕吗一般多少谢谢!
就业一般是食品厂、酿造厂、饮料厂、检验检疫机构,医药行业的一些实验员、检测员岗位也可胜任;公务员也是一个选择,博士学历的话做教师的也有,做研发的也有
娃哈哈/汇源等饮料公司
五粮/茅台/洋河等造酒公司
中粮/玛氏等
双汇/雨润/金锣等肉制品公司
蒙牛等乳品企业
统一等方便面公司
湖南金健/益海嘉里/鲁花等粮油公司
------------- 食品类的企业还是很多的,不过行业利润较低,待遇相对重工业还是差了一大截的
微生物更好一些,进酿制厂的比较多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99)
1 江南大学 A +
2 中国农业大学 A +
3 华南理工大学 A +
4 华中农业大学 A +
5 南京农业大学 A +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
7 南昌大学 A
8 浙江大学 A
9 中国海洋大学 A
10 江苏大学 A
11 东北农业大学 A
12 华南农业大学 A
13 河南工业大学 A
14 天津科技大学 A
15 沈阳农业大学 A
16 福建农林大学 A
17 山东农业大学 A
18 合肥工业大学 A
19 浙江工商大学 A
20 哈尔滨商业大学 A
上海交大、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的食品也挺好的
名单仅供参考,各校不通方向上的实力排名也不一样,建议优先考虑211/985大学的食品;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 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一般食品专业实力和师资都还不错
转行吧,食品那么差的行业,没前途的,自己去江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看看上海食品、国内知名食品企业2012在江南大学招收食品类研究生开的待遇吧,普遍是3000 --3900,3000多的工资在物价和消费相对很高的上海,这样的收入也就是要饭吧,何况还是号称食品很强的江南大学的硕士,只能说明这个行业跟狗屎一样臭,烂!
我本人211本硕连读的食品硕士,毕业也做过食品行业,很多同学也考过南农、江大、南昌大学、中国农大、中国海洋等的食品方面的硕士,现在都参加工作了,总体的待遇和起薪只能用一个字形容:
惨!
食品的名校硕士毕业后,起薪不如一些好行业本科生的起薪,比她们的起薪甚至低1000 --1500,这就是行业差别,血淋淋的现实
可以告诉你中国大陆食品是非常没有前途的行业,政府重视的是重工业发展,是高精尖技术,食品这样的传统行业是被忽视的!! 我建议你尽快转行,可以超医药方面发展,会不错的!
那么多高薪的好专业,选什么不好呢,干嘛总有那么多不明真相的人选择食品类专业呢?!!食品专业找分工作还不算难的,不过发展什么的,比其好的工科行业就差远了;
食品科学与技术,江南大学、南昌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这块不错;上海海洋、华南理工、江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这块也挺不错;只是得提醒下,食品就业容易起薪挺低
食品行业确实有搞出名堂的,比如读博后爬到教授级的那批,还有茅台董事长等这类做食品企业高管的这批,都是出类拔萃;不过这样的很少很多,也要熬很多年的,任何食品人要跻身到这波很难,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不计的,无法代表和代替现状和大局;我们必须要看多数人的情况,这多数人情况才能代表行业;
一定要选对专业,男怕入错行,女也怕入错行的!不同行业毕业生收入、发展、前途等差别实在太大太大了,计算机、通信、医学影像、轮机、机械、建筑等工科就业好多了,起薪也高多了
拜托网上那些没有切身体会的朋友就不要乱说了,咱再也不能坑害不知情的懵懂学子了,再也不能毁了他们前途了!!我们十年寒窗容易么?我们父母含辛茹苦供我们上学的学费来的容易么?不能错误选择一个黯淡的专业,断送自己的努力、青春、所有的付出..................
那些不知情的人们,你们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么?你们读过该专业的本科和硕士么?你们对该专业的博士就业又了解多少么?不清楚的,麻烦还是不要掺和说我是愤青什么的吧!以一个食品人(某211食品院校,全国排名60以内,硕士)身份告诉你们一些所见所闻!
高校众多专业中,食品和生物专业转行的最多,只因就业困难、起薪非常低,工作相当辛苦!
食品专业和生物专业在国内是臭名昭著的烂专业了!说句难听话,在中国,这些专业就是一坨烂泥巴;除非你读到名校的博士或许运气好能进一所不怎么样的大学做教师;
一般情况,即便中国农大、江南大学、南京农大、华南理工、浙大等食品顶尖学校的毕业生也无一幸免不景气的就业和狭窄的发展空间,江南大学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全国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按说应该挺强了,可就业呢?一样无法例外!本人本科同学有江南大学、中国农大、有南京农业大学的食品硕士毕业,他们实验室待遇和起薪都不大好,食品名校硕士普遍起薪3000 --3500,在一线城市这让人怎么生存??!
学食品当下最好出路无非考公务员去食品\药品\海关等国家检验部门,或者读个食品名校博士毕业进一所一般般的高校,其他出路都比较差(极个别挤入玛氏的不错起薪10K,中粮起薪5K,还有益海嘉里等这类企业待遇也好一些,不过十分难进,每年全国也就招那么几个,而且不一定招食品,可能是其他专业的,锁定的基本是北大之类的前20的院校);
更多品类毕业生不得不为生产和独立而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食品、饮料、药物等企业,不得不选择没日没夜的加班、轮班、生物钟紊乱、生活无规律、紧张的节奏、高度的精神压力、疲惫的身心...........,按说如此辛苦应该高薪才对,错!大错特错!!这不是金融业、不是船舶业.......食品,这个道貌岸然的专业,不仅辛苦,而且低薪,这是有目共睹的
食品行业属于快速消费行业,劳动强度大,附加值普遍低,门槛普遍不高;且国内食品加工业的技术含量基本都很低,很少有企业愿意不惜血本做研发,大环境决定的,你不昧着良心做你就倒闭,你就OUT,这就是恶心的大环境;自己去查查大陆食品企业还剩几个有实力的? 康师傅比较强了吧,别搞错了,她属于台湾人,不是大陆;徐福记有点名堂,可惜已被雀巢收购!我们曾经应以为傲的民族品牌啊,太太乐、银鹭、小肥羊、全兴集团、味事达等多家中国知名食品企业,均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法国达能集团、美国百胜餐饮、瑞士雀巢集团等跨国公司收购或并购。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本土食品经济相继倒戈.........令人堪忧!!
食品第一学府江南大学,食品研究生毕业也才3500左右,更多的食品研究生起薪只有3000左右;这样的待遇就连计算机、软件工程、通信等优势院校的本科生都不如的,走访调查过吉林大学、北大等院校的IT类本科就业起薪基本在4000 ---6000!这样的行业差距你能看下去么?你觉得公平么?你觉得为之付出值得么?
我们的政府也应该睁开一只眼吧!!! 否则民族食品真的完蛋,彻底的全军覆没! 关注下国人的健康吧!!!!!!这些年来,我们回忆下: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彼起此伏的食品问题,现在终于知道这个行业内幕、前途和被重视程度了;在中国,你想吃没毒的东西,很难很难,除非你是领导人,有特供!!
改行吧,所有学食品的同仁们,所有准备投身食品的潜在食品人们,放弃食品吧,离开这只有辛酸、不公、黯淡的行业吧!!让我们不辜负美好未来,另辟蹊径,为辉煌的明天而努力!